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7 全国公开发行 主编:陈小平 【返回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四川民生周报 >> 新闻中心 >> 第四版 >> 正文

西部第一  全国一流 双流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县大打特色牌

2011/6/2

 双流县县委书记高志坚慰问武装部

 双流县领导高志坚、周先毅、朱建生、胡天成等参加一年一度的国防习武日活动

 双流县双拥工作特色——双拥车队

    双流,一片火红的热土。
    双流,一朵绽放在“芙蓉花城”的双拥之花。
    1999年荣获全国“爱心献功臣”先进县,连续三届荣获“成都市双拥先进县”、“四川省双拥模范县”、“征兵工作先进单位”……
    2008年,在“5·12”抗震救灾中,武警成都指挥学院等驻县部队荣获 “抗震救灾先进集体”、“抗震救灾模范集体”……
    2010年,双流县县委书记、县人武部党委第一书记高志坚同志荣获“四川省全民国防教育十佳先进个人”……

     目前,双流县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县工作正如火如荼展开。对于有着优良双拥传统的双流来说,双拥已升华为一种文化,融入到军民的心中,融入到社会和经济建设之中,大打特色亮点牌,紧紧围绕创新型军民融合式双拥工作方式,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形成了“组织领导体系网络化、宣传教育普及化、工作机制长效化、双拥主体多元化、军地融合一体化”新格局,奋力推动双流县双拥工作再上新台阶。

    特色亮点一:
    健全应急机制 实现“三个最快”

    一直以来,双流县有着优良而厚重的双拥传统,军民双方互帮互助蔚然成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双流县大力推进军地协调发展,将共建应急保障机制作为双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军地实际,切实建立健全以“应急反应协调机制、应急后勤保障机制、应急快反救援机制”为主要内容的军地应急保障机制,并且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经受住了严峻考验,实现了“三个最快”,为军地协调应对特、重、大型灾害,探索出一条成功路子。
    (一)健全应急反应协调机制,确保最快集结出动
    “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完备的应急反应协调机制,是灾害发生后及时反应、处置的先决条件。双流县历来有着丰富的军地协调经验和完备的双拥工作领导体制、军地联席会议制度。军地双方领导互通信息、互办实事早已成为该县双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起应急反应协调机制,由军地双方共同参与,遇“急、难、险、重”灾难任务时,军地双方会在第一时间互通信息、互通情况、互相帮助。正是如此,确保了双流县官兵在“5·12”抗震救灾中,与死神赛跑、与时间赛跑,为最大限度地挽回受灾同胞生命财产损失,奠定了坚实基础。
    镜头一:“5·12”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双流县随即启动相关应急预案并迅速成立抗震救灾指挥部,县人武部立即向成都市警备区司令部报告情况,同时与各驻县部队取得联系,协调一致、慎密安排,合理部署,调动一切可以调动力量、一切可保障物资,给驻县部队参加抗震救灾以有力支持,切实统筹协调抓好县内和县外两个抗震救灾战场。由于应急反应协调机制启动及时、运转迅速,保障有力,当日17时30分,即震后3小时,驻该县武警成都指挥学院3台指挥车、15台运兵车,共计500余名官兵,以及双流县首批120余名应急民兵,便经成雅、绕城、成灌高速公路和213国道,向汶川灾区摩托化开进。16时40分,应急救援分队行至都汶公路8公里处时,由于山体滑坡阻断交通,应急救援分队当机立断、果断处置,折返南下,于17时30分第一时间赶到都江堰,成为第一支进入重灾区的救援部队。
    由于大地震造成震中核心区汶川县映秀镇道路中断、通信中断、灾情不明、群众生死不明,那里已完全成为一个与外界隔绝的“孤岛”。为了让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和各级政府尽快了解映秀灾情,双流县积极调集冲锋舟等应急物资,由武警成都指挥学院120余名官兵作为先遣分队执行任务。5月14日凌晨3时许,先遣分队首批22名学员乘坐6艘橡皮快艇,冒着大雨、浓雾、滑坡、泥石流和江面漂浮物威胁,采取船艇输送与徒步开进相结合办法,率先打通了紫坪铺水库水上运输通道,成为第一支进入映秀的救援队伍。
    (二)健全应急后勤保障机制,确保最快调集应急物资
    良好的后勤保障是所有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在历次灾害救助工作中,双流县军地方双方积累了丰富的应急管理、保障经验。充分发挥协调、沟通作用,结合县情,因地制宜,建立了一套保障有力、军民联动、行之有效的应急后勤保障机制。在“5·12”大地震灾害发生后,县级各部门便在县抗震救灾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成立了五个应急保障小组,按照自身分工职责,及时启动应急预案,为部队投身抗震救灾提供有力后勤保障,为夺取抗震救灾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镜头二:“5·12” 大地震后,由双流县公安局、交通局、农发局等部门组成的交通应急保障组,及时启动交通应急管制,对途经该县境内的绕城高速、成雅高速、机场高速、机场快速通道等几条重要的抗震救灾通道进行24小时执勤,及时为进入灾区的部队提供交通保障。地震期间,双流国际机场作为抗震救灾主要通道,通过合理规划机坪、临时设定机位、设计急救飞机机位,切实体现优先原则,确保救灾运输通畅。针对军航飞机呈编队飞行特点,迅速组织4―5个备用机位供后续军机使用,积极克服引导员严重紧缺问题,有力地保障了军用飞机起降。在灾后发生的短短9天里,双流机场共安全保障急救飞行1025架次,中转国内和国际急救物资14666.7吨,有力有效地支援了灾区救援工作。
     物流应急方面,由成都航空物流园区管委会牵头,按照全市赈灾物资中转调运指挥部统一部署,将成都航空物流园区国际快件中心确定为全市赈灾物资中转调运库,全力担负部队救灾物资运送和省内外援助重灾区物资快速中转调运的后勤保障重任。通过精心组织,密切配合,驻县部队通过该县物流平台,向灾区运送物资1万余吨,有力地保障了各部队的抢险救灾工作。由县商务局牵头,为部队救灾及时提供相应物资供应。在迅速摸清全县食品、饮用水等各类应急物资的库存情况后,全力组织物资,充分保障参战部队物资供应。共完成入库706车/次,6736吨,价值6664万元。特别是在黄金72小时内,双流县通过各种渠道,采购了电锯等专业救灾物资,并及时送达参战部队,为最大限度地挽救群众生命,做出了巨大贡献。由双流县粮食局、兵站牵头,组成过境部队保障组,主要负责进出灾区部队,同时在江油、平武、松番、茂县开设四个野战兵站,主要负责后期向灾区运送3万套板房的运输保障任务,在地方粮食等部门大力支持下,共接待抗震救灾部队6万余餐次,1万余车次。由县卫生局牵头,驻县防化技术专业部队等配合,主要负责做好应急卫生保障、公共卫生服务、伤员接收抢救治疗以及震后灾区防疫等系列工作。
    (三)健全应急救援机制,确保最快完成救灾任务
    双流县军民在抗震救灾初期措施有力、处置得当、反应迅急及时、表现优良,深受上级信任,上级便将震中汶川映秀镇的救援、紫坪铺水库的搜救、受灾群众安置、国家重点企业——东方汽轮机厂巡逻保卫等一系列重任交给他们。在此过程中,军民携手,形成了部队官兵与地方民兵协同作战,地方与部队互相帮助的良性快反救援应急机制。
    镜头三:双流县在部队的大力支持下,先后组织2万余人次前往灾区抢险救援,接收治疗县外受伤群众788人,临时安置汶川等地受灾群众1312人次。特别是上级要求该县务必在36小时内,帮助都江堰市建立起可以容纳6000余名受灾同胞的安置点,时间紧、任务重、工程机械严重不足,他们及时启动应急快反机制,第一时间与驻县相关部队联系,得到了大力支持,部队紧急出动官兵300余人次,与县民兵、志愿者一道,在工程机械严重不足情况下,采用肩挑背扛办法,携手合作,日以继夜,提前并圆满完成都江堰蒲阳、灌口两个安置点,高质量完成5144名受灾同胞安置工作,确保受灾群众基本生活需要。
    特色亮点二:
    推陈出新
    坚持军民融合“五位一体”
    开拓创新永无止境,军地融合一以贯之。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军民融合式发展”的重要思想,给双流县做好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双拥工作指明了方向。结合双流实际,该县通过创新思维,创新性地提出开展“军民融合式双拥工作”新理念、新思路,并在工作中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将军民融合式发展所包含的主要内容,作为军民融合式双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按照互促双赢、协调发展要求,以“融”为手段,以“合”为目的,从五个方面进行“融合”,取得了“五个一体化”显著成效。
    军地规划建设一体化  近年来,双流县大力推进“空港现代田园大城市”建设,加之优越的区位优势和优良的基础设施、优异的软环境,各种投资项目纷至沓来,用地指标、规划建设项目急速增加。但为了确保国防建设顺利进行,该县按照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统筹兼顾原则,将国防建设的需要融合到经济建设的整体规划中,为国防建设预留足够发展空间。规划时,提前考虑,科学布局,确保不因规划不到位而影响国防建设。在供地时,凡国防建设需要用地,都简化办事程序,特事特办,急事急办,按照极优惠的土地价格,保障军事用地需要。四年来,在全县用地指标极为有限情况下,以优惠价格,为驻县部队划拨了1096亩国防用地指标。
    军地人才培养一体化  为进一步提升驻军官兵的综合素质和技能,双流县充分利用科研院校教育资源雄厚优势,将驻军官兵素质和技能提升的需要融合在一起,积极推动军地两用实用型人才培训。一方面每年主动与驻县部队联系,根据部队官兵要求,确定培训内容、对象、方式和途径,以提高教育拥军针对性和实效性。另一方面,遴选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进军营为有需求的部队官兵进行考前文化补习,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同时为驻县部队(及复员、退伍、转业军人)设立自学考试服务站,优先提供自考、成人高考等咨询、资料服务。最后根据驻县部队需要,经常开展专题讲座、专题研讨会、形势报告会等活动,让部队官兵随时了解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形势、特点和规律以及地方建设中所急需的人才,使其复员退伍后能迅速转变角色,适应地方工作,尽快融合到地方建设中去。
    军民产品互用一体化  为打破军用与民用壁垒,使技术成果在更大范围内产生效益,双流县充分利用科技力量雄厚、高科技企业众多优势,积极主动和军用企业合作,将地方高新技术和军工科技紧紧融合在一起,使其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军事效益。
    军转民用方面:在落实相关保密的要求的前提下,鼓励、支持军、企联姻,共谋发展。2010年,双流县积极协调、支持国家02专项项目“MA0.75光学系统α样机攻关”,由县级财政给予1亿元配套资金,完善了该项目用地规划、国土、人才等优惠政策和条件。通过军地双方共同努力,完成了高均匀性复杂照明系统研究、光学系统动力学仿真分析及测试平台研究等一系列军地两用重大科研成果。其中2项科研成果向民用转化,当年就取得了5000万元的经济效益。
    民转军用方面:鼓励、支持县内各民营企业、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与部队开展科技项目合作,凡经政府立项的项目,都给予科技经费支持。由县政府积极牵头,促成了天威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与驻双流县空军某导弹营的合作,成功解决了该部队野外作战、集训用电保障难题,为部队全天候、强机动、提高战时生存能力作出了积极贡献;促成了民用技术向军用领域转化,支持成都天然气化工总厂开展科技创新,先后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海军司令部航海保证部提供优质氦气,有力保障了卫星发射、潜艇下水对氦气的需求。
    军队后勤保障和农民增收一体化  作为中西部地区发展最快的农业大县,双流县在积极推进产业规模化、组织集体化、投入集约化、生产标准化、服务社会化、产品品牌化“六化合一”的同时,依托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完备优势,在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和成都军区首长的亲自关心下,该县江畔生态农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与成都军区司令部农副业基地共同建设了“成都军区司令部特色农副产品应急保障基地”。按照“政府引导、军队支持、企业参与、市场动作”的原则,开拓了部队后勤保障与当地农民增收的双赢新局面。基地研发生产蛋白米等全国独一无二的高品质农副产品,在每年为部队免费提供20余万元后勤物资保障的同时,实现了当地农户收入的大幅增加,基地签约农户人均年收入由8000余元增涨到16800元,人均年收入增涨200%,为解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问题探索出了一条成功的路子,得到了军地双方高层的高度评价,其事迹先后在《红旗》画刊、《人民日报》、《农民日报》等刊物宣传,成为了全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先进典型。
    军地应急建设一体化  双流县在切实做好应急综合保障工作的同时,统筹将政府应急管理和国防战备需要有机融合在一起。在交通应急保障方面,设立部队战备应急专用通道。在现有道路的基础上,将县域内5条道路设置为部队应急专用通道,当灾害发生、部队执行战备应急动员等任务时,转民用为军用,切实保证部队行动。同时新建部队专用通道。2007年投资77万元,修建了全长1.5km、主线路面平均宽5.4m、支线路基宽4.2m的77351部队国防道路;投资160万元,修建了全长2.2km、主线路面平均宽7m的黄天坝国防道路。在应急物资保障方面,实现了军地救灾应急物资的综合保障,双流县与相关部队共同利用救灾物资储备仓库,储备相关战时应急物资,确保灾害发生时用于民、战时用于军。另外实现了军地物流融合式保障。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驻县部队通过县物流平台,向灾区运送物资1万余吨,有力地保障了抢险救灾工作开展。
    在军粮供应方面,他们始终把军粮供应工作作为一项特殊的政治任务抓紧、抓好、抓落实,为此制定并实施了《双流县粮食应急预案》,加强沟通联系,科学测算,及时组织补充库存,存储若干月用量,不断加强“一站两点”军粮供应网点建设,做到24小时应急保障服务。
    特色亮点三:
    大力开展“十个一”工程
    再掀双拥新高潮
    双流县历来高度重视双拥教育、宣传工作,把双拥知识宣传、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推动全县双拥工作的出发点与着力点,作为双流双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具体工作中,结合实际,创新思维、拓宽思路、强化载体,按照“以小见大、知微见著、以点带面”,从细节入手、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创造性地开展双拥宣传教育“十个一工程”,即:“一条主线、一个课堂、一条信息、一个网站、一首歌曲、一次竞赛、一本读物、一处基地、一支车队、一条街道”,有力地营造了双流双拥工作深厚氛围与舆论环境,掀起了双拥工作新高潮。
    突出一条主线  将努力实现双拥宣传教育工作向纵深发展作为行动指南,教育是工作的先导,舆论是活动的推力。在双拥工作实践中,双流县非常重视教育、宣传工作,把该项工作作为一条主线,贯彻于双拥工作的始终,切实做到了“两个突出”,即:始终突出国防教育在全民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始终突出双拥宣传在双拥工作中的主体地位。
    打造一个课堂  努力把国防教育和双拥宣传融入学校课程改革。该县把国防和双拥教育与道德教育、法纪教育等一起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和部队教育规划,县内大中小学校都开设了国防教育课,在此基础上,以学校教育为主要阵地,以校本教材为重要载体,建成2所少年军校,1所少年消防学校。同时,积极与县消防大队等共同研究,将国防教育融入县域内中小学课程改革,编制一批既结合双流实际,又符合时代要求的校本教材,将消防安全知识编入《小学消防安全教育提纲》,编写了教材《小学生消防安全教育读本》(试用本)。该项工作受到了社会方面好评,并受到教育部的充分肯定,在全国范围推广使用。
    发送一条信息  充分利用现代媒体广泛宣传国防和双拥知识,在利用县内电视台、报社、广播电台等传统媒体及时播报国防教育和双拥活动的基础上创新思维,免费以手机短信的形式向全县军民编发双拥工作信息。同时,在县内各商家、出租车的LED电子广告屏幕上,滚动播报双拥信息。从而在“低投入”的基础上,实现受众广泛的“高产出”,进一步激发了全县军民理解双拥、参与双拥、支持双拥的热情,营造了浓厚的双拥氛围。
    打造一个网站  充分利用现代媒体广泛宣传国防和双拥知识。双流县率先建立首个“双拥工作网”,通过重点介绍双拥概况、法规政策、办事指南、双拥工作系统、双拥快讯、新闻图片、双拥视频等内容,宣传国防教育、双拥工作的意义,公布双拥计划,及时反映工作进程。双拥专网的建立,标志着该县双拥工作拥有独立的资源网络平台,双拥工作宣传信息化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创作一首歌曲  全面唱响双拥工作主旋律。双流县创造性地开展“创作一首双拥歌曲,献礼建党90周年”的活动,以庆祝建党90周年活动为契机,号召广大军民创作时代感强、易于传唱的双拥歌曲。在此过程中,一大批优秀的原创作品脱颖而出,其中由驻县军官杨平同志自主创作的《双流双拥之歌》和双流县老师何北同志自主创作的《拥军爱民谱新篇》在全县范围推广传唱,产生巨大社会反响,有力地强化双拥观念。
    开展一次竞赛  大力激发全县军民参与双拥工作的热情。在《双流报》设置专版,组织开展双拥知识竞赛,并对表现优异者予以奖励。全县各机关、镇街、驻县部队共有10万余军民参加,获奖个人226名,获奖组织64个。
    印发一本读物  全面普及双拥工作知识。通过梳理、归纳、整理,编制印发《双拥知识宣传手册》、《双拥宣传单》等10万余份,免费向市民、驻县官兵发放,普及双拥常识。
    打造一处基地  努力增强爱教基地宣传教育职能。2008年,共投入3000余万元,迁建了双流县烈士陵园,并将其作为该县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基地。通过扎实工作,精心准备,悉心打造。目前,该陵园硬件设施、软件资料、教育功能、规范管理等方面都名列全省前茅,其重要的教育宣传职能全面彰显,效果突出。
    组建一支车队  增强拥军优属工作实效,构建双拥工作流动的风景线。该县成立“双拥车队”,在现役军人和伤残军人免费乘坐县内公交车基础上,全县选出了一批素质高、服务优良的司机,组建起拥有50辆出租车的“双拥出租车队”,车身张贴统一的“拥军模范车”标志。现役军人和伤残军人在双流县乘坐“双拥出租车”,均可凭有效证件享受免收起步费优待,这一创新举措成为该县拥军工作一道亮丽风景。
    打造一条街道  充分彰显双拥工作文化内涵与时代气息。为强化双拥宣传效果,投入巨大人力、物力和财力,县财政斥资近100万元,把县城北坛路打造成“双拥一条街”,通过灯箱广告、道旗标语、电子屏幕、户外广告牌、展板、墙报等媒介广泛宣传双拥工作。在该街道区域内,通过军民共建文化墙、文明社区、文明学校等形式进一步浓厚了双拥氛围,集中展示双拥创建成果,充分彰显双拥的文化内涵与时代气息。(双流县双拥办)

集团报刊
日期检索
新闻检索

新闻热线:028-86652539 广告代理:成都民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mzmszb666@163.com
版权所有©四川民生周刊 技术支持:028工作室 成都网站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