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7 全国公开发行 主编:陈小平 【返回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四川民生周报 >> 新闻中心 >> 第四版 >> 正文

从悲壮走向豪迈——德阳誓夺“全国双拥模范城”三连冠

2011/6/21

    这里有双拥工作的厚重积淀,2003年、2007年,连续两届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

    这里有双拥工作的崭新发展,在2010年全省双拥表彰大会上,德阳市的绵竹市、什邡市被评为“双拥模范城”;罗江县、中江县被评为“双拥模范县”;旌阳区被评为“双拥模范区”……“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新型军民关系融入在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中,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坚实的基础。

    这里有双拥工作的豪迈宣言,在这片双拥模范的沃土上,380余万军民将续写鱼水新篇,共绘双拥工作崭新蓝图——再夺“全国双拥模范城”,实现“三连冠”梦想。

    德阳,位于成都平原东北部,1983年建市,辖旌阳区、广汉市、什邡市、绵竹市、中江县、罗江县,面积5818平方公里,人口380万。德阳是中国重装之都,四川省新兴工业城市,拥有多家全国一流、世界著名的重装制造企业。经历了2008年“5·12”特大地震之后,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21.3亿元,进出口总额22.3亿美元,居全省第二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202元,其中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585.8元。
这里是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的故乡,这里的英雄为人民,这里的人民爱英雄。在川西平原、在凯江河畔……在德阳58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处处流露出双拥的真实情感,闪耀着军民一家亲的动人乐章。

 
市委召开议军会议,专题研究驻军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难题,安排部署全市党管武装工作。

领导篇:大思维——科学领导谋大局

    德阳市各级党委、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双拥工作,把双拥工作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具体行动,并努力将其推向经济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自蝉联“全国双拥模范城”光荣称号二连冠后,德阳市委、市政府、军分区对几年来创建双拥模范城活动情况进行认真总结,结合新形势、新任务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提出了“立足实际,发挥优势,突出重点,整体提高,探索具有时代特色的双拥之路”的双拥工作新思路,确立“抓出新特色,创出新水平,再上新台阶”的总体要求和“立足高起点,打开新局面,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三连冠”的奋斗目标。
    每年初,市双拥工作领导小组都及时部署全市双拥工作任务,下发《全市双拥工作要点》,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和各行各业,从讲政治的高度把双拥工作摆在事关全局的重要位置,作为目标管理和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任务切实抓出成效。
    各县(市、区)都制定双拥工作目标和任务,全市121个镇(乡),247个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各部门、各系统都建立了双拥工作领导小组或服务组织,普遍做到了“七有”,即:有机构、有牌子、有工作人员、有办公场地、有活动经费、有创建规划、有工作制度,使全市双拥工作步入规范化管理轨道。建成各类拥军优属组织2736个、拥政爱民组织42个,形成上下贯通、军地互联、全方位、多层次的双拥工作网络体系。并针对新形势下双拥工作的特点,做到“四个结合”:一是与“关爱功臣活动”相结合。各地党委政府把“关爱功臣活动”作为争创双拥模范城(县、区)的一项重要内容,做到早规划、早部署、早行动,将创建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二是与解决重点优抚对象“三难”问题相结合。各地把解决重点优抚对象“三难”作为争创双拥模范城(县、区)的一项重要举措,实行目标管理,加大扶持力度。三是与支持部队基础建设相结合,进一步加大财力、物力的投入力度,提高部队“四项设施”建设水平。四是与军警民共建相结合,开展“1+1”军地接力扶贫帮困活动。军地、警地之间相互结对子、搞帮扶,切实体现了德阳市“军民一家亲”的良好风尚。
    特别在“5·12”抗震救灾、“8·13”绵竹清平泥石流以及“8·19” 广汉石亭江大桥火车遇险等重大抢险救援中,驻守部队官兵和广大民兵预备役人员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演绎了生命大营救、孤岛大挺进、群众大转移等一幕幕波澜壮阔的生动画卷;部队回撤,群众十里相送、挥泪惜别,演绎了新时期“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的时代华章,推动全市双拥工作迈向了新的更高台阶。

拥军篇:大手笔——优抚安置动真情

    优抚安置是双拥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直接体现在地方政府和人民在拥军爱兵方面的实际行动上。近年来,德阳市先后出台《德阳市一至六级伤残军人医疗保障实施办法》、《德阳市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实施办法》等一系列优抚政策。
    面对转业、退伍军人安置人数增多,安置困难逐年加大,现有就业单位接收容量、安置能力日渐弱化的形势,积极创造条件,克服困难,全力做好安置政策落实工作。四年来,全市共接收安置转业干部289名,团以上干部均安排领导实职,其余干部全部安置为地方公务员,符合条件的随军随迁家属安置率达100%,接收安置退役士兵8164名,发放自谋职业一次性补助经费6300万元,其中2010年城镇义务兵自谋职业一次性补助达到49776元,转业士官自谋职业一次性补助达到89776元;开发使用两用人才3786人,开发利用率达100%;接收安置军队离退休干部、伤残退休士官和无军籍职工56人。
    为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德阳各级财政的优抚资金平均年递增15%以上,支付农村义务兵家属优待金2000万余元,城镇义务兵家属优待金1400万余元。2011年全市农村义务兵家属优待金最高达到2800元,最低2400元,年户平达2566元,城镇义务兵家属优待金最高达到1700元,最低1600元,年户平达1616元,优待面达100%。同时,全市完成重点优抚对象全面清理以及数据库建设工作,建立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使优待标准与经济发展同步提高。为了体现优抚安置政策的公正,他们实行优抚政务公开,将优待抚恤标准公示上墙,抚恤补助金统一由金融机构直发到个人。
    德阳市委、市政府本着“动真情、想实招、办实事、求实效”的原则和“宁可自己千难万难,也不让部队一事为难”的精神,号召和组织地方各级各部门,为参加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部队和驻军官兵排忧解难。全力保障部队生活,先后多次组织到救灾一线看望慰问部队官兵,送去近400万元慰问金和价值1000万元的粮食、蔬菜等生活用品。组织成立召开抗震救灾军地协调办公室,召开军地领导座谈会,举办慰问演出,赠送锦旗和慰问信。在抗震救灾取得阶段性胜利,外地救援部队撤离时,党政领导和各地群众纷纷到车站送行,为子弟兵送去水果、鸡蛋、鞋垫等慰问品,一幅幅依依不舍的感人场面生动展现了浓浓的鱼水深情。
    去年9月,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带队前往成都、绵阳等地,对参加“5·12”抗震救灾和“8·13”绵竹青平特大泥石流救灾的军区某陆航团、绵阳77123部队、空军黄继光生前部队等部队官兵进行慰问,赠送400万元慰问金和价值300万元的慰问品,以此表达德阳人民对人民子弟兵的深情厚意。
    各级政府累计投入资金1.5亿元,对6个县(市、区)武装部的办公大楼进行加固和重建,新规划修建了国防教育暨民兵应急训练综合基地,为驻军部队购买应急救援装备。每逢元旦、春节、八一等重大节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都亲自带队,看望驻军部队官兵,慰问退伍老战士、复转退伍军人、伤残军人、军烈属及军队离退休干部。投入资金430余万元,对全市军休所、光荣院的生活设施进行全面装修改造,建立了娱乐室、棋牌室,购买健身器材,使大家的生活环境有了极大改善。不断提高军休人员的生活待遇,调整军休人员医疗保障办法,军队离退休人员的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高。

 

    爱民篇:大奉献——抢险救灾取大义

    “5·12”汶川大地震、“8·13”绵竹青平特大泥石流以及广汉石亭江大桥铁道垮塌等自然灾害发生后,驻军部队及民兵预备役部队均在第一时间赶赴抢险救灾现场及时展开抢救工作。
    特别是“5·12”地震后,全国各地前来救援的3万余名部队官兵紧急赶赴绵竹、什邡、旌阳区等重灾区,带去急需的救援物资和设备。中央军委、军委各总部、各军兵种领导均亲临德阳指挥抗震救灾,看望慰问群众。在学校、工厂、村舍,广大官兵以“敢打敢拼、不怕疲劳、连续作战、战则必胜”的顽强作风,以坚强的意志、过硬的素质、顽强的作风投入抗震救灾中,冒着生命危险抢救生命、救治伤员、转移群众、防疫洗消,先后从废墟中成功抢救出被困群众12000多人,抢通道路300多公里,排除多处堰塞湖险情,挽回经济损失数十亿元。地震发生不久,军委、总部领导派专人将3000万现金直接送到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其后,又继续组织部队官兵为灾区群捐款捐物。官兵们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人民军队爱人民”的壮丽凯歌,受到了广大群众的高度赞扬。
    市委、市政府抓住这一契机,大力宣传部队“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宣扬人民子弟兵“亲民爱民为民”的崇高情怀和军政军民团结、军地相互支持并肩战斗的生动事迹。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和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激发了广大军民亲密团结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为恢复生产和重建家园,夺取德阳抗震救灾全面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其次,广大官兵视驻地为第二故乡,积极投入到灾后重建工作中,利用自身人员、装备的优势,为灾区拆除危房5000余间、清运垃圾60多万方,帮助灾民抢收农作物1万余亩,搭建板房100多万平方米;海军和空军部队筹集1.6亿多元资金援建了东汽“八一中学”、什邡蓥华“八一学校”和什邡洛水“蓝天小学”;同时,驻军部队还以帮助困难群众脱贫致富为目标,组织“送温暖、献爱心”活动。从2009年开始,深入开展了“1+1”军地接力扶贫帮困活动。按照团职以上(含团职)单位包乡联村;团职以上(含团职)领导干部扶贫到户的方式,建立“1+1”接力扶贫帮困制度。四年来全市军警部队共帮扶残疾人、贫困家庭和困难群众400多名;为群众捐款捐物500多万元。
    在双拥工作中,德阳市委市政府从国家大计出发,有忧患意识在先,再宏观把握、微观入手,通过加大对优抚安置的财政投入力度,认真落实每一项工作,既使优抚对象抚恤待遇得到保障,又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从而减少优抚对象上访率,保障了社会稳定。

    共建篇:大展现——军民共建结硕果

    军民团结是战胜一切困难,夺取伟大胜利的根本保证。
    驻德阳部队官兵发挥自身优势,结合驻地特点,以“促进社会生产力,提高部队战斗力,增强军警民凝聚力”为目标,积极参与扶贫帮困、抢险救灾、处理突发事件、植树造林和社会公益事业等活动,以实际行动为拥政爱民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并始终把“驻守一地,保一方平安”摆在部队建设突出位置。全市军警部队四年共出动执勤兵力5000人次,出动车辆300台次,协助公安机关抓获犯罪嫌疑人160人,确保了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确保了德阳市经济建设持续有序发展,以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拥政爱民的壮丽凯歌。
    在双拥工作中,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驻军部队把共建工作重点放在基层,注重从基层抓起,从平时抓起、从解决实际问题抓起,使基层双拥共建工作达到“组织建全,活动经常,关系融洽”的要求。军警民共建活动持之以恒,全市有军警民共建对子150余对,参加共建活动人数达18万余人。在军警民共建活动中,不断拓宽共建活动领域,把共建活动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机融合,大力开展共建和谐德阳、文明城市、文明街道、文明行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国二重、东电、东汽三大厂先后与77123驻德阳部队、武警德阳支队、武警德阳消防支队结为共建对子,签订《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协议》,并送去电脑、电视机、篮球架等文化用品;市工商局、市国税局、市文化局等单位在“八一”和“春节”等节日期间,纷纷和驻军部队开展联欢活动;市妇联在每年老兵复退期间都组织为老兵“献爱心、送温暖”活动;武警德阳市支队还与市农行、广电局、旌东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等单位长期坚持开展警民共建,互帮互助。军警民共建活动的全面开展,对提高德阳市双拥工作的整体水平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在解决重点优抚对象“三难”问题上,对孤老对象采取集中供养与分散供养相结合,对生产、住房生活确有困难的采取社会支助与政府扶持相结合,对身体有病的采取医疗减免与大病救助相结合的“三个结合”方法,确保优抚对象住房、生活、治病得到有效保障。2010年,全市全面启动重点优抚对象医疗保障“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工作,有效解决了重点优抚对象“看病难、报销难”的问题,共扶持重点优抚对象“三难”户2000余户。
    同时,广泛动员全市党政机关、驻军各部队和人民群众开展向功臣献爱心的群众性活动,累计筹集资金5000余万元,用于2000多名重点优抚对象医疗补助、修建住房、发放生活补助,全面解决了重点优抚对象的生活、住房和医疗问题。
目前,德阳市已形成“各级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爱护军队、尊重军人,关心部队建设;驻军部队尊重地方党委、政府,热爱人民,支持地方工作;军政军民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支持,亲如一家”的良好双拥氛围。德阳市将以检查为契机,以更饱满的政治热情,更加务实的工作,深化国防双拥教育,强化科技拥军意识,狠抓政策法规落实,不断解决双拥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为驻军部队和优抚对象排忧解难,为推动全市双拥工作再上新台阶而不懈努力。(德阳市双拥办)

    德阳,这座曾经让万千人为之感动、为之流泪和骄傲的城市,凝聚了许许多多国人的情感。在这片铭刻着中国辉煌与中国悲壮的热土上,从过去到现在,一个个感天动地、可歌可泣的故事,无不体现了“军爱民、民爱军,军民一家亲”的军民鱼水情,无不反映出地方双拥工作的动人篇章。
    一件件感人肺腑的事迹,一串串真实的数据,既是对过去连续两届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荣誉的历史佐证,也是380余万人民在双拥工作中踩下的深深脚印,更是德阳人民在经历伤痛后,为夺取“全国双拥模范城”三连冠,从废墟迈向又一个辉煌的坚实步伐……

集团报刊
日期检索
新闻检索

新闻热线:028-86652539 广告代理:成都民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mzmszb666@163.com
版权所有©四川民生周刊 技术支持:028工作室 成都网站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