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7 全国公开发行 主编:陈小平 【返回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四川民生周报 >> 新闻中心 >> 第四版 >> 正文

彝州巨变

2011/9/1

    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少数民族彝族聚居的地方。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处于奴隶社会的彝族人民求得解放,一步跨千年从奴隶社会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彝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奴隶娃子不但当了家做了主人,而且过上了富裕、幸福的生活。
   凉山到了1956年才完全解放,解放前,由于反动派的挑拨离间,统治者实施愚民政策,凉山各民族隔阂很深,矛盾重重,各民族之间经常发生战斗,死伤惨重,彝族内部也经常发生家支(家族)械斗,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
    到解放时,凉山没有一公里公路,出门翻山越岭全靠步行,人背马驮,少数贵族骑马穿越凉山也要走30多天。解放军一边消灭奴隶主武装和国民党残余势力,一边修公路。当海拔3000米的黄茅埂公路上突然出现很多汽车时,彝民们不知道是什么,主动割青草去喂养,以此支持解放军。解放军为了宣传民族政策第一次放露天电影,灯泡亮了,开展影前宣传民族政策时彝族老人到灯泡上去点叶子烟,弄得口水长流也点不着;看见电影里拼杀,听见电影里打枪放炮,彝民们吓得来四处逃跑;看完电影还打着火把去银幕背后救受伤的解放军战士……
    在党领导下刚刚砸碎了枷锁和锁链的奴隶们,全是没有文化的睁眼瞎。凉山老九县仅仅雷波和越西各有一所小学。医院除民间草药郎中外,就只有解放军医疗队,根本没有医院。刀耕火种,广种薄收,鸦片泛滥成灾。人们生活在极度的贫困中。
    1956年,民主改革运动在凉山轰轰烈烈的展开,近60万奴隶获得了解放,凉山各族人民实现了从奴隶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一步跨千年”的历史性飞跃。
    党领导凉山人民改造大自然,兴办学校,大办夜校,让翻身奴隶及其子女掌握文化知识;兴办医疗卫生事业,减少了群众的病痛;兴修水利,改造土地,传授先进的农业生产知识技能;修建公路,改善交通条件;修建水电,让群众用上电;发展广播电视事业,让群众了解大山外的信息……
    几十年过去了,凉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是世界上唯一反映奴隶社会形态的专题博物馆,博物馆以基本陈列展和专题展相结合的方式,全面介绍了凉山奴隶社会时期彝族的政治、经济、军事、宗教、社会习俗、法律等各个社会形态内容。从位于卫星城西昌的博物馆,可以感受到解放前凉山奴隶社会的落后,对比今天凉山的发达、富裕、文明,不得不令人感慨中国共产党的伟大。
    八十年代,“东方红二号”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从此连年传来喜报,去年发射成功了“嫦娥二号”,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果。这是过去彝族群众做梦也想不到的事情。
    已经走过了四十年的辉煌历程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地处低纬度,地质结构坚实,晴好天气多,有着“天然发射场”的美誉。它是我国对外开放最早、发射卫星次数最多的航天发射场。从1984年至今,已经组织了60多次发射,将61颗国内外卫星成功地送入了太空,创造了我国航天史上的多个“第一”。过去每年只能发射2—3次,到现在年发射能力达到10颗以上,其发射能力显著增强,成绩骄人。凉山也因此而闻名海内外。
 如今,村村都有学校,县县都有幼儿园、高中,有的县还有几所高中,每年有百分之七十多的高中毕业生考生大学,凉山有了大学西昌学院和十多所中等专业技术学校。村村都有医院,群众享受新农合和民政救助政策。绝大多数村通了公路,占百分之六十多的农户住上了砖混结构的楼房,家里用上了电视,村民用上了手机、电脑、冰箱、自来水,还有部分村民买了小轿车。新村建设前年开始后,一条条村道平坦洁净,一片片果树郁郁葱葱……一幅新农村建设的美景映入眼帘。
    凉山的交通有铁路、公路,航空、水路,可以说与外界连接四通八达。把凉山的土特产和凉山钢铁厂生产的钢材等商品快捷地运到全国各地,把凉山发展需要的商品运进来,为凉山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凉山的能源除了水电外,发展了风能等清洁能源。金沙江上正在修建世界第三大、国内第二大装机容量为1386万千瓦的溪洛渡水利工程。
    凉山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凭借着科学发展观这股强劲的东风,昂首阔步走在幸福、富裕的康庄大道上!各民族互相尊重,团结如一家人,过着安居乐业的幸福日子。(余忠涛)

集团报刊
日期检索
新闻检索

新闻热线:028-86652539 广告代理:成都民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mzmszb666@163.com
版权所有©四川民生周刊 技术支持:028工作室 成都网站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