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7 全国公开发行 主编:陈小平 【返回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四川民生周报 >> 新闻中心 >> 第四版 >> 正文

产业化扶贫  扶出致富路

2011/11/17

    庭院边,长短大小一致的竹片围成栅栏,清一色的玻钢彩瓦盖顶;围栏里,三五成群的土鸡时而追逐嬉戏,时而啄地觅食……11月15日,走进内江市东兴区太安乡旦家村2组村民吴金芳的家,一幅田园生活的动人画卷展现在记者眼前。
    “今年光卖鸡就赚了三千多块,还有鸡蛋也卖了几百块。”说起今年的收入,65岁的吴金芳老人脸上堆满了笑容。而要是在一年前,吴金芳想笑也笑不起来。她家是村里有名的贫困户,二个女儿早已出嫁,丈夫刘声前6年前在地里干活时被牛撞伤,再也不能从事重体力活,同时家里还有个90多岁的老母亲。这些年来,一家人全靠着微薄的低保金维持生活。去年11月,内江市东兴区在太安乡启动产业扶贫项目,一下就改变了吴金芳家的命运,在挂上“产业扶贫项目示范户”的牌匾后,区扶贫办不仅为她搭建了规范的鸡舍,还送来了160只育成鸡和养殖设备,同时确定了1名专业技术人员负责指导她养鸡。
    “以前也想过多喂点鸡贴补家用,可就是没有本钱。”吴金芳动情地告诉记者,正是政府免费送来的育成鸡让她家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今年4月以来,在全家的精心饲养下,160只鸡全部出栏,价格最高时卖到了24元一公斤。这样一来,除去人工和成本,吴金芳光靠养鸡就纯赚了3000多元。有了本钱后,吴金芳继续买进了50多只鸡苗。同时,她又投入部分资金发展栽桑养蚕,仅晚秋一季又赚了1000多元。“一年三批鸡纯收入3000块没问题,一年四季蚕再赚3000块……”说起心中的憧憬,吴金芳信心十足。
    一年时间、一个项目,让吴金芳这样的贫困户逐步走上致富路,这正是内江市东兴区开展产业化扶贫想要的结果。内江市东兴区扶贫办主任王萍告诉记者,过去扶贫就像“下毛毛雨”,每个乡镇的贫困户都得“下一点”,虽然每年总的花了不少钱,可就是收效甚微,很多受助贫困户仍是“老面孔”。
    要斩断“穷根”,必须走出新路。 “关键是要增强贫困户的自我发展能力。”内江市东兴区委书记尤再平认为,扶贫资金本就有限,只有形成资金合力,实现整体打造,才能提高使用绩效。2010年11月,经过多方考察研究,并本地实际情况,内江市东兴区决定采取“聚集资金、整体打造”的方式,收缩扶贫范围,加大扶贫力度,全力实施产业化扶贫工程。为此,该区最终确定依托本地的小家禽养殖龙头企业,投入扶贫资金200余万元,在太安、高桥等3个乡镇的5个村实施土鸡产业扶贫项目,积极推行适度规模和标准化养殖,计划帮助140户贫困户和25户一般户增收致富。
    “以前每户的帮扶资金只有三、四百块,所以很难干成事,现在每户的帮扶资金多达六千多块,圈舍、种苗都不用发愁,要发展起来就容易多了。”太安乡党委书记魏于羚表示,这种产业化扶贫模式可操作性强,很受当地受助贫困户的欢迎。该乡党委、政府对此项民生工程也非常重视,由乡村干部和受助贫困户进行结对帮扶,并不定期邀请畜牧专家开展技术培训。目前,该乡60户受助贫困户都基本掌握了养鸡技术,并逐步扩大规模或发展其它产业,一些贫困户还在信用社的帮助下成为养鸡大户。
    “产业化扶贫,组织实施好扶贫项目很重要。”王萍说,由于项目点数量少,所以该区采取了竞争立项的方式,最后择优选取乡村领导班子力量强、群众积极性高的村组实施。同时在确定扶贫项目前,扶贫部门还广泛了征求贫困户的意见,决不选择大家不欢迎的项目。因此,受助贫困户的参与性都很高,扶贫项目初见成效。据初步统计,项目区年新增出栏土杂肉鸡22.24万只,其中贫困户2.24万只,仅此一项贫困户均增加纯收入3845元。王萍表示,未来几年,该区还将不断完善和创新体制机制,继续通过产业化扶贫方式,帮助更多的贫困户走上致富路。(兰自涛)


太安乡旦家村村民吴金芳正在喂鸡

 

集团报刊
日期检索
新闻检索

新闻热线:028-86652539 广告代理:成都民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mzmszb666@163.com
版权所有©四川民生周刊 技术支持:028工作室 成都网站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