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7 全国公开发行 主编:陈小平 【返回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四川民生周报 >> 新闻中心 >> 第四版 >> 正文

三年涅槃重生  民政续写辉煌

2011/11/17

——都江堰市民政局灾后重建三周年工作纪实

    民生,关乎着百姓的冷暖和安危,承载着百姓生活的未来和希望。回顾“5.12”汶川大地震后走过的三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都江堰全体民政人精诚团结下,都江堰市民政局始终坚持“民生优先、为民解困、助民发展”宗旨,科学制定民政事业发展规划,统筹并完善城乡社会救济救助、提升敬老养老事业发展水平,在加快社会建设、推进社会和谐稳定方面谱写了民政事业新辉煌……

    “七大举措”播撒爱的甘霖
    力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破解“四难”,建立并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为核心,低收入认定为重点,以帮困助学、就医、就业、保障住房等为配套,其他专项或临时救助、对口帮扶和社会帮困为补充的城乡一体化社会救助体系。
    健全社会救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在全市经济遭受“5·12”地震重创的情况下,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1720元每人每年,城市低保标准提高为255元每人每月。
    城乡低保和医疗救助做到应保尽保。“十一五”期间全市城乡低保累计保障1179908人次,支出保障金9291万元,城乡医疗累计救助58522人次,支出救助金959万元;灾后2008年5月至2011年2月新增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5197户,10665人,新增保障金3200万元。
    致力为边缘群体排忧解难。研究制定《都江堰市城乡低收入家庭认定办法》(试行),帮助他们解决与低保家庭同等政策待遇的医疗救助、助学救助、就业援助、法律援助、住房保障等实际困难。
    民生工程惠及百姓
    十一五期间投入1493万元,实施农村“安身工程”1385户;争取上海援建资金3161余万元实施“民福新居”、“民福居”工程,帮助3721户农村低保户实现灾后住房重建;利用“特殊党费”援助城乡低保户住房恢复重建政策,发放补助金12142.3万元为34701户城乡低保户实施住房重建提供有力资金支持。
    树慈善品牌,阳光救助最给力
    健全慈善资金管理办法,做到严格监督、有序管理。共计接收“5·12”定向捐赠资金5.9504亿元,非定向捐赠资金1197.62万元。慈善资金新建了学校、医院等一大批民生工程,为灾后重建做出积极贡献。实施“阳光品牌”工程,打造阳光圆梦、阳光宏志、阳光育苗等阳光品牌,丰富救济救助内容,惠及大批贫困家庭子女。
    帮困助贫,危难时刻送真情
    争取上海援助资金5249万元实施《上海关心都江堰困难家庭援助项目》,对城乡“三孤五保”、遇难重伤残户、农村低保建房户等10类对象85255户家庭实施援助;争取上海市援助资金2亿元实施《都江堰市困难家庭帮困项目》,对申住廉租房困难家庭给实物补助、对城镇重建困难家庭给予安置补助、对集中居住农村困难家庭给予基础设施补助、对城乡残障人家庭实施无障碍设施进家庭、生活援助和就业援助援助,使60312户城乡困难群众家庭的生活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变,民生工程得到进一步提升。
    送温暖系列活动暖民心
    2008年至2010年春节,开展“来自上海的问候”等系列献爱心、送温暖”活动,组织发放来自上海的慰问资金共计1800万元,慰问受灾困难群众84000余户。特别是在遭受“8·13”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的情况下,开展以“温暖过冬·幸福过年”为主题的系列慰问活动。投入专项慰问资金1200余万元,对三孤、五保、80岁以上高龄老人,重点优抚对象、贫困残疾人、“8·13”住房毁损家庭等八类对象家庭2万余户6万余人进行慰问。
    统筹城乡福利事业发展
    三年来,全市社会福利事业迅猛发展,先后投入1.13亿元新建1所社会综合福利院、2所农村标准化敬老院、1所儿童福利院,新增建筑面积30152平方米,床位850张。截止目前,全市福利机构总床位达到1950张,全部配置了信息化管理系统、音响设备、空调、天然气等,入住老人平均有5厘菜地耕作。形成以社会综合福利院为主,9所农村敬老院、1所儿童福利院遥相呼应的统筹城乡的社会福利新格局。加大军队离退休老干部的关心力度,关心军队离退休老干部的物质精神生活。结合统筹城乡、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要求,成立统筹城乡敬老养老管理服务中心,为老人提供更加便捷、体贴、完善的服务。
    产业扶持实现“造血”扶贫
    通过多年探索,建立完善的对口帮扶制度。特别是“5·12”地震后,重视灾后产业扶持,为实现“造血”扶贫,会同农发等相关部门给予资金、技术、引进项目、寻找市场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各类产业的崛起形成灾后长效扶持产业链。在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下,民政局先后与安龙镇的东义村,天马镇的金玉村,石羊镇的丰乐村结对,研究制定了长效帮扶措施,三年来通过产业扶持和措施的落实以及积极配合成都市的对口帮扶活动,成功实现“造血”扶贫。

    “六大工程”彰显民政特色
    妥善安置地震受灾群众
    地震发生后,全市建立帐篷和板房安置点197个,安置受灾群众17.7万人。建立并完善“管理规范,群众满意”的长效管理机制,不断探索创新板房管理模式,实现安置点管理安全有序,板房处置稳妥推进,群众生活方便、环境卫生整洁的安置点管理态势,为确保社会稳定和灾后重建工作有序、有效推进奠定良好基础。永久性安置点建成后,稳妥推进空置板房处置工作,通过拍卖和调剂处置空置板房6.7万余间、约135万平方米,占总面积的68%,板房拍卖收入2781万元。
    基层组织建设全面推进
    社区重构工作。积极探索并全面重组城市社区架构,将胥家镇、蒲阳镇、玉堂镇、青城山镇纳入城市社区管理范围。加强社区办公活动中心建设,通过国资调剂、政府购买、开发配套建设等方式解决了46个面积均在500平方米以上社区服务(活动)中心用房,确保社区服务和社区活动的正常开展。开展“上海·都江堰守望相助”活动。依托上海资源积极开展社区守望相助共建结对活动,扶贫援助2902人,助学帮扶814人,结对帮扶740对,援助资金6523.4万元。2010年全市村社区换届选举顺利举行。全市56个居委会,187个村委会顺利完成了村(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
    重抓社工队伍建设
    社会工作体系不断完善。成立社会工作科和市社工协会,探索“三社联动”、“校地合作”、“政社互动”、“多元配合”工作机制,出台《关于实施“三新”家园建设社工行动的通知》、《关于建立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制度的意见》等指导性文件。
    社工组织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现有“火凤凰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上善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心启程残疾人爱心服务站”、“华循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妇女儿童健康技能服务中心”7家民非组织。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法制频道》,上海《东方卫视》,《光明日报》、《中国社会工作》等媒体,对都江堰社会工作作了专题报道。该局先后荣获“民族社会工作组织奖”、“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示范区”等荣誉称号。
    重视社会事务工作
    加强地名管理,完成都江堰市行政区划等4类、6种不同规格地图的编制和出版工作,建立地名委员会联系会议制度及地名工作联动机制,成立都江堰市地名学会,制定都江堰市道路交通设施名称管理暂行规定。完成对农村灾后重建50户以上的184个永久性安置小区和城区17个永久性安置小区以及城乡新建道路的命名工作,对25座桥梁进行了命名,在主城区新设街路牌166个。
    做好立福宝塔和宝山塔陵园遗留问题处置工作,为25703名客户办理相关手续,兑付资金约2.8亿余元。2011年在大观镇、天马镇试点两处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十二五”期间将完成所有农村公益性公墓的规划建设。依法办理婚姻登记,登记合格率达100%,被民政部授予“全国婚姻登记规范化单位”称号,被省民政厅授予“四川省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窗口单位”称号。规范社团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完善民间组织管理体系,开展民间组织自律与诚信建设达标创建活动。
    双拥优抚成效显著
    在都江堰市市委、市政府的科学领导下,积极开展军队、地方双拥共建结对活动。建成1个“双拥共建感恩广场”,慰问参加抗震救灾、抢险救灾的部队官兵。连年被评为“国防教育先进市”,连续5次被评为“成都市双拥工作先进市”等。目前,正积极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及时足额发放优抚对象抚恤补助,为152户优抚对象解决了临时困难。2006年以来,共接收退役士兵1908人,城镇退役士兵岗位安置158人,自谋职业安置380人。关心军队离退休老干部生活,提高军休所服务质量,克服困难,推进军队离退休干部休养所灾后重建项目建设。
    创新发展老龄事业
    在都江堰市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的关心支持下,挂牌成立市老年人协会、老市年事业发展基金会,与市老年大学、市老体协等老年机构形成了全市老年事业蓬勃发展的新局面。逐步建立起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为全市14065名80岁以上高龄老人发放生活补助费390余万元,为12823位空巢老人发放生活困难补助,为500户特困“空巢老人”提供个性化服务。并依托敬老院、集中居住点和新建文化站,完善乡镇为老服务设施;积极打造新型养老项目品牌,开展“幸福老人家园”日托服务,探索以养、医、疗为一体的新型养老模式,打造全省示范敬老养老机构;开展“都江堰·幸福老人家园”创建活动,开展以社会综合福利院创建省级养老机构示范和样板活动为主题的“都江堰·幸福老人家园”活动,引进“哈哈尼”陶瓷创意制作项目、建设“夕阳美健康农场”,探索开展社区“日托养老”、“健康养生免费体验”等活动。

    “十大项目” 助民政事业新跨越
    “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灾后重建民政设施项目共有10个,总投资1.634亿元。震后新建社会福利院属于上海援建项目,占地面积52亩,设计床位500张,总投资9200余万元,已于2009年10月交付使用。中央灾后重建资金总投资42万元,为该市21处老龄服务机构增添了办公设备和老龄服务设施。并主要新建成蒲阳、翠月湖两所敬老院,总投资1700万元。两所敬老院的投入使用,使该市养老床位将增加到1900张。江西省宜轩宜轩投资实业公司董事长章平生个人捐建青城山儿童福利院,其余配套部分由省慈善会捐助资金完善。中央灾后重建资金投资1000万元新建都江堰市军休所(含婚姻登记处)恢复重建。中央灾后重建资金总投资1250万元。建成以凤凰体育场、北街小学、川农大都江堰校区等3大主要避难场所,每个乡镇、社区一个应急避难点为辅的市、镇、社区三级应急避难场所体系。还打造了向峨乡鹿池社区为应急避难示范社区、聚源镇滨河大道为应急避难知识宣传一条街,青城山快铁站为应急避难广场。新建救灾物资储备库项目(含红十字会卫生应急物资仓库、救助管理站、未成年保护中心)位于工业园区,建设面积5709平方米,整体项目投资1637余万元。
    此外,救助管理站(含流浪未成年人保护中心)、烈士陵园陈列馆、综合减灾救灾应急指挥体系等项目都已顺利完工或在建。(任亚威)

编后语:
    民政是链接政府和百姓的桥梁,肩负着民生建设的伟大使命。“七大举措”的实施,“六大工程”的开展,“十大项目”的建成,让都江堰这方饱受地震灾害之苦的土地萌发出新的希望。着力现在,放眼未来,都江堰市民政事业在市委、市政府、各乡镇以及相关单位部门的支持下,在全体民政人的励精图治下,正在以不断创新的精神,准确把握住时代脉搏,全力描绘出一副崭新的民政事业恢弘蓝图……

集团报刊
日期检索
新闻检索

新闻热线:028-86652539 广告代理:成都民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mzmszb666@163.com
版权所有©四川民生周刊 技术支持:028工作室 成都网站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