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7 全国公开发行 主编:陈小平 【返回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四川民生周报 >> 新闻中心 >> 第四版 >> 正文

真情奉献树形象  共建和谐铸辉煌

2011/12/1

——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60年发展纪实

    “已值深冬百花残,唯有腊梅正阑珊。”在这傲骨凌霜的时节,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医院(简称:荣院)迎来了她的六十岁生日。
    六十载艰苦奋斗,一甲子春华秋实。1951年11月7日,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正式成立了。经过六十年的努力和几代荣院人的不懈奋斗,荣院已发展成为集医疗、休养、康复为一体的优抚医院。随着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休养环境日益改善,服务范围逐渐扩大,荣院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回首荣院六十年漫漫征程,从建院之初,经过一代又一代荣院人的无私奉献和薪火相传,荣院犹如镶嵌在川西平原上的一颗“明珠”,成为全省伤残军人集中休养的乐园,她将党和政府关爱化作缕缕阳光,温暖着伤残军人的心田,鼓舞着部队官兵的斗志,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2009年1月21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到荣院看望革命伤残军人 

 
2010年,解放军总医院政治部副主任王一山看望革命残疾军人

    淡看今朝风采
    满怀着对伤残军人的崇敬,对几代荣院人的感恩,对各级领导的谢意,我们小心翼翼地翻开了荣院厚重的历史,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赫然映入眼帘。
    在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新繁镇的土地上,有一个占地300余亩,院内古树参天、绿草如茵、鸟语花香,高楼林立,融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为一体的花园式疗养单位——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医院。
    这里生活着一个特殊的群体,三轮车代步、盲棍探路、平车漫步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这就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四川省集中供养的1—4级革命伤残军人。如今在这里休养的伤残军人还有140余名,现在健在的年长的已有95岁,最小的26岁,绝大部分都是60岁以上的老同志、老革命。他们中有参加过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清匪反霸、抗美援朝、西藏平叛、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援越抗美、珍宝岛自卫反击战、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的干部、战士,也有在和平时期为保卫祖国、建设祖国因公致残的官兵。
    如今,医院已发展成为多科室、设备齐全、功能完善的国家二级综合医院。现有在岗职工385人,其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10人,高、中级职称86人,初级职称132人。设有院办、党办、人教科、医务科、荣管科等15个职能科室,内科、外科、急诊科等21个业务科室,4个休养区和1个健康俱乐部。现有标准床位500张(其中医疗床位200张,休养床位300张),配置了美国GE双排螺旋CT及彩超、德国STORZ膀胱电切镜和腹腔镜、日本全自动生化仪和电子胃肠镜等先进的医疗设备;专业技术水平在当地已具备竞争优势,特别在前列腺汽化、膀胱肿瘤电切除等腔内泌尿手术,脑卒中、偏瘫、失语等脑血管疾病的诊治及消化道出血、胰腺炎等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方面具有专科特色。
    在全院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医院效益有了明显提高,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十年间,医院对外创收由2000年的557.44万元提高到现在的4000余万元;门诊量由64374人次增加到150000余人次;住院量由2156增加到5485人次,多年来无医疗事故及大的医疗纠纷发生,实现了医疗事故“零”记录。
    近年来,医院取得了瞩目的成绩,先后荣获全国“巾帼文明岗”、全国民政系统行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民政系统文明窗口示范单位、四川省文明单位、四川省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单位、四川省民政系统抗震救灾先进单位、四川省绿化模范单位、“省级生态人居活动小区”等荣誉称号。
    忆往昔峥嵘岁月
    忆往昔,发黄的记忆定格在1951年11月7日:川西人民行政公署民政厅按照西南军政委员会民政部1950年12月2日的公函精神,选定新繁县龙藏寺作为新校址,组建了“川西人民行政公署民政厅革命荣誉军人学校”。至此,荣院结束了她不断漂泊的旅程,正式开启了事业发展的大门。
    荣院的发展历程正如一位巨人的崛起,也曾步履蹒跚,也曾豪情万丈,也曾惆怅迷茫。在漫长曲折的道路上,荣院挺直腰杆、奋力前行,从当初简陋的部队休养所,发展成为如今具有一定规模和现代化设备的综合医院。其中,不知蕴涵了多少领导的关心支持,多少社会友人的爱心帮助,多少荣院人的辛勤汗水和聪明才智。
    纵观其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建院初期。起初是作为学校,承担教学任务,以此来提高残疾军人的文化水平,促进残疾军人就业。后来,为适应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大批返川伤病员继续治疗的客观形势,荣军医院应运而生。其时,医院设有床位350张,在1956年至1982年间,共收治荣复军人住院3200余人次,门诊181384人次,其中50%以上集中在1962年以前。1958年全川荣校基本结束,病人来源减少,此后神经精神科和结核科相继外迁,医院规模逐渐缩小。
    荣军医院恢复重建时期。1973年根据四川省革委《关于恢复省荣军医院的批示》开始了重建工作。这个时期主要任务是接收全省不便分散安置的1—4级伤残军人来院集中供养。此间,相继修建了病房楼、医技楼、重残楼、门诊楼和供应室;购置了B超等医疗设备;培训护理人员296名;吸收和培养了一批中级以上技术骨干,并开展技术职称评聘,构建技术队伍。为医院的恢复发展奠定了基础。
    改革开放的春风翻开了荣院历史全新的一页。1986年9月,民政部在广州召开全国优抚医院工作会议,制定了优抚医院改革方案,开启了优抚医院向社会开放的新阶段。1990年,荣军医院建立对外门诊部,正式为社会病人就医敞开了大门,使医院步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荣军医院迈入发展黄金期。2000年12月20日,又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日子,这将在荣院的历史上添上光辉的一笔。这一天,荣军院被评为国家“二级乙等综合医院”,至此,基本上完成了医院由封闭型转变为开放型,由单功能型转变为多功能,由供给制模式转变为半经营模式,由经验管理转变为科学管理的转型过渡,完全走出了历史的瓶颈,是医院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当荣耀已成为历史,站在新世纪的门槛上,荣院人更多的是困惑和沉思。当时由于医疗市场疲软、医院房屋改建等多种原因,决定医院生存和发展的几大指标都在低谷中徘徊。一个发展近50年的综合医院,很多条件甚至赶不上一个县级医院的水平:病源少、知名度低、技术骨干严重缺乏。除了竞争激烈等诸多客观因素,医院本身存在致命硬伤,环境简陋,设备设施陈旧,最大症结是留不住人才。
    为改变现状,领导班子狠抓职工团结,不断深化改革,进一步强化内部管理,扩大对外开放,大量吸收和培养人才,鼓励探索新技术、新方法,加快软、硬件建设,医院很快走上了一条快速发展之路,为医院今后的辉煌打下坚实基础。
    真情奉献促和谐
    六十年风雨兼程,六十年星火传承。荣院的医务工作者们,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伤残军人服务”的宗旨,始终牢记自己的职责就是当好伤残军人的勤务员。面对肢体残缺的伤残军人,他们甘做伤残军人的耳、目、手、足,不怕累,默默无闻,无私奉献,把党和人民的关怀送到伤残军人的心上。他们把热血融为激情,把青春献给事业,谱写出“为奉献者而奉献”的赞歌。
    何明鑫,特重残区一位身材瘦小的护理员,却经常要将是自己体重两倍的休养员在三轮车或床上抱来抱去,日如一日,年复一年,何明鑫从不叫苦叫累,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一干就是十五年,为民政优抚工作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年华,先后被评为“四川省劳动模范”、“全国民政系统劳动模范”。
    洪刚,一休养区护理班班长,自参加工作以来,始终如一,践行着一个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守在护理一线,满腔热忱地为特重残疾军人服务,残疾军人休养员亲切地称他为“伤残军人的贴心人”。2001年洪刚被中共四川省直机关工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2009年7月,民政部“华夏丰碑”摄制组来荣院采访全国民政系统先进工作者黄丽蓉同志时,这位在荣院工作了二十多年的医务工作者,满怀深情地说:“我们的任务和目的就是当好一个医生,不需要说什么豪言壮语,只要对我们所有的病员,尤其是我们最可爱的人,为他们服好务,就对了。这也是对国家的国防建设、对军队的建设做了贡献,我们为此感到非常自豪,非常快乐!”
    何明鑫、洪刚、黄丽蓉只是众多荣军医院医护工作者的代表。建院六十年来,几代荣军医务工作者在工作中始终坚持以“全心全意为伤残军人服务”的办院宗旨为核心,将“四心”“三护理”的服务理念深深扎根于自己的思想意识中,时刻做到“四勤”即脑勤、手勤、腿勤、眼勤,深入持久地开展优质服务活动。他们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探索新技术,结合伤残轻重的特点,将人性化和制度化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在休养区实行分片包干、“一对一”、24小时护理工作责任制,制定了护理工作服务卡,通过量化护理工作对护理员进行考核,以此不断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同时,将社工理念融入到为伤残军人的心理护理之中。针对伤残军人伤残重、年龄大、截瘫病员并发症多等特点,专门设立了伤残军人治疗病区——内四科,将内四科确定为了“优质服务示范病区”,配置了专业水平较强的医疗护理队伍,建立了伤残军人个人电子病历档案,以便及时、准确的拟定治疗方案。
    他们处处为伤残军人着想,把伤残军人当亲人,确保他们的每一份利益,为他们排忧解难,细心照料他们的饮食起居,使他们切切实实享受到党的温暖和政府的关怀,促进了荣军院的和谐稳定。
    乐观人生树形象
    “战场上我们用刺刀劈过敌人,残废了我们仍是无畏的士兵”。残酷的战争夺去了他们的肢体,但是,革命战士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理想信念,使他们用顽强拼搏的意志,书写出了自强不息,身残志坚的人生诗篇。
    早在50年代初,荣院就开始了革命传统教育活动。1958年5月,由伤残军人组成的课余演出队,到北京汇报演出,受到周总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切接见。随后,演出队开始在全国巡回演出,走遍了全国20多个省50余个大、中城市,观看演出的观众达350余万人次,他们身残志坚、自强不息、乐观向上的精神受到了党和政府的褒奖,人民群众的高度赞扬。
    为进一步弘扬伤残军人们的爱国主义、无私奉献、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荣院于1987年建立了荣誉馆。此后,荣誉馆经常会出现两位老者的身影,他们便是长期投身于革命传统教育工作的一级伤残军人涂伯毅、周全弟。涂伯毅是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被敌机投放的凝固汽油弹烧伤,致使面部严重毁容、双手指不能屈伸,但他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几十年如一日的为大家作传统教育报告;周全弟在一次潜伏战中四肢冻伤后被切除,在如此艰难的状态下,他以顽强的意志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重重困难,不仅生活能基本自理,还刻苦练就了一手好书法,并长期为大家进行“抱笔书法”表演。几十年来,他们就是这样为祖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快乐而又无私奉献着自己的一切……自开馆以来,荣誉馆接待政府机关、团体、部队官兵、青少年学生及社会各界人士来院参观学习,共计20000余人次,伤残军人作传统教育报告200余场。荣誉馆也先后被新都区、成都市、四川省授予德育基地、青少年教育基地、省市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四川省国防教育基地。
    2008年5月12日下午,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给四川汶川地区人民带来了毁灭性大灾难。大灾难面前,荣院的伤残军人再一次展现了民族大义和大爱真情,也让我们再一次看到了伤残军人们最坚强、最乐观的一面。
    “5.12”当夜,余震频频,伤残军人张志成却义无反顾地将自己的床让给同为伤残军人的徐太华,自己在轮椅车上过了一夜……当得知重灾区急需帐篷时,伤残军人纷纷向院里请求,撤除帐篷,送到最需要的重灾区去……双目失明的一级伤残军人钟德明平时省吃俭用,当支部书记把交“特殊党费”的意义告诉他时,这位82岁的老人毫不犹豫地就拿出1000元支援灾区……在余震频频的日子里,伤残军人们听从指挥,克服了生活及医疗上的诸多不便,淡定而又乐观地在地震棚内坚守了十七个日日夜夜……这一切无不展现出伤残军人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无不让人为之感动。
    亲切关怀助腾飞
    伤残军人们虽然残废了肢体,脱去了军装,离开了军队,但不感到冷落、无助;虽然年事已高,但不感到孤独、寂寞。因为党和政府、军队和社会各界朋友时刻都在关心着他们,惦记着他们。
    为满足伤残军人医疗、休养需求,四川省领导拨专款1386万元为伤残军人修建了总面积为12363平方米的荣军休养楼,随后又投资326万元在休养大楼安装了呼叫系统、监控系统、消防系统、通风系统,维修改造了院内食堂、厕所、澡堂、高压配电室等基础设施;财政拨款3千余万元,启动了总面积为14842平方米的医疗用房建设,为伤残军人提供“一站式”便捷医疗服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使伤残军人有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2003年,省政府投资4128万元建成了中国第一条伤残军人专用通道,命名为“荣军大道”。近年,财政投资150万元新建了污水处理站、河道实行了雨污分流;自筹资金120余万元打造了与龙藏寺古典园林交相辉映的花园、水池及绿化带,在池中放养锦鲤,在花园内设置颇具文化内涵的景观石,在主要干道旁摆放了形状各异的花车;改造、新增绿化面积约1.1万平方米,培植、移栽、摆放各种乔木、草花约12万株(盆),全院绿化覆盖率为百分之五十四,人均绿化面积达到35平方米以上。
    为帮助优抚医院进一步发展,2009年,由国家民政部牵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北京301医院)开展了对优抚医院的医疗援助活动。民政部将四川省荣军院列入“十家优抚医院受援单位”之一,并于2010年8月6日在荣院举行了隆重的授牌仪式暨专家义诊活动。我院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远程会诊系统,也在当天由民政部副部长孙绍骋、解放军总后勤部政治部副主任陶德平共同主持下开通了。现在可以通过远程会诊为伤残军人看病,使他们不用走出荣军院,也能够享受到军内顶级专家的全方位服务。
    为使伤残军人感受到来自部队的关怀,今年国庆节前夕,成都军区装备部首长首次带领百余名官兵来荣院举行“大党日”活动,并逐户走访看望伤残军人,与他们交流情感,关心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健康状况,学习他们的革命传统精神。这给伤残军人心灵上带来了极大的慰藉,他们深知部队并没有忘记他们曾经为国家立下的汗马功劳。
    一路征程新辉煌
    忆往昔,催人奋进;看未来,豪情满怀。走过风风火火的岁月,留下生生不息的凯歌,满怀谦逊的四川荣军院正张开双臂,纵情地拥抱明天,为着全省伤残军人和人民群众就医的需要,向着更高、更强的目标攀登!
    跨越新起点,立足新目标,我们将紧紧围绕争创“西部第一,全国一流” 的优抚医院而奋进。
    建立和健全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覆盖全省1-4级残疾军人、具有中国特色的残疾军人休养、养老服务体系。积极探索1-4级残疾军人集中供养的管理新模式,使全省1-4级残疾军人都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护理服务,共享改革开放成果。
    建立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具有优抚事业单位特色的文化体系。以弘扬残疾军人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主题,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打造全国一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铸造残疾军人的品牌形象,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建立一支学习型、创新型具有竞争力、凝聚力、战斗力的职工队伍,加强科室建设、逐步完善医疗配套设施、增设重点专科,力争在短期内建设成科室齐全、设施配套、功能完善、专科突出的“二级甲等”综合优抚医院,争创国家三级综合医院。(陈昌勇  唐建平)
    荣院的未来让我们充满了期盼,更让我们坚定信念为之一搏,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下,在省民政厅的正确领导和支持下,我们将迎来荣院更加美好的明天。

集团报刊
日期检索
新闻检索

新闻热线:028-86652539 广告代理:成都民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mzmszb666@163.com
版权所有©四川民生周刊 技术支持:028工作室 成都网站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