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居民更多享受文化服务
2012/5/21
让居民更多享受文化服务
——龙马潭区城市社区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系列报道(五)
龙马潭区区领导正在调研社区
社区举办的千名自愿者签名活动
每周四下午,是龙马潭区小市街道杜家街社区“文化惠民学校”计算机班的学习日。86岁高龄的张孝基和许多像他一样年轻时没机会接触电脑的大爷大妈,都会准时来到社区活动室,在志愿者的指导下,学习电脑操作。
距离杜家街社区不远的红星街道天立社区内,社区阅览室也经常坐满看书的人……在龙马潭区,这样的场景随处可见。
让社区居民享有更多的公共文化服务的实践在龙马潭区由此可以窥见一斑。
政府主导社区文化
如今,越来越多的群众接触到了“社区”这个概念,社区文化也不再是新鲜词儿了。
龙马潭区从当地实际出发,积极扶持引导社区文化建设,加大资金投入与扶持力度,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筑牢社区文化阵地。通过新建、改扩建、置换等途径,大力推进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为重点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建设。
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由政府主办,为社区居民“集成”书报阅读、团队活动、教育培训、健身锻炼、休闲娱乐、影视放映、展示展览、网络信息等“一站式”公益文化服务。近年来,该区共投入社区文化设施建设资金达500余万元,建起社区文化中心20个,文化达标社区20个。
2011年8月,区委、区政府出台的《意见》规定:“每年每个社区安排3万元以上的公共服务项目经费预算,用于为民办实事、好事,引导居民主动参与、共同决策”,更加保障了社区文化事业办事有经费,活动有开支。
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健全,让社区文化有了茁壮成长的肥沃土壤,社区文化之花次第开放。
全民参与社区文化
舞台搭建起来了,内容提供如何保障?龙马潭区因地制宜,通过各类群众文化活动,着力打造文化品牌。
全区大力实施群众文化“一社区一品牌”工程。于2011年4月20日正式挂牌开学的杜家街“文化惠民学校”自筹备之日起,就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学校的教师由“自己自愿、服务于民、不计报酬、乐于奉献”党员志愿者和青年志愿者组成。目前学校的12名教师中党员志愿者有9名,青年志愿者有3名。
学校坚持“乐学结合、入学自愿、专业自选、上课自觉、离校自由”的学习原则,招收的180多名学员中,有龙马潭区其他社区的居民,甚至江阳区的文体爱好者也慕名前来参加学习。他们在这里或唱歌、或跳舞、或打拳、或上网,既锻炼了身体,又学习了知识,同时还结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
地处城北新区的天立社区,辖区内有老窖公司、移动公司、天立学校等几十家单位,还有两个文化广场,这些给社区举办群众文化活动提供了先决条件。
社区于2009年起以“共建、共享,文明、特色”为理念,携手辖区单位共建社区文化活动,在天立社区唱响“四季歌”,春夏秋冬都有社区文化主题活动。社区中的文化资源由单个的点形成了覆盖整个社区的网络,受益对象由特定人群扩展到全体社区成员,社区文化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莲花池街道宏达社区从2008年开始连续3年举办的“邻居文化节”,在宏达社区已成为最具人气的“居民节日”。说起“邻居文化节”,居民王大姐告诉记者,“平时大家忙的忙工作,忙的忙生意,邻居间几乎不打照面,更不要说交流了。有时候会怀念小时候的大院生活。”社区举办的“邻居文化节”,让邻里之间由陌生开始熟悉,也让王大姐们重新找回了儿时的生活记忆。
可以说,社区文化已成为龙马潭区城市社区居民身心健康需求不可缺少的精神殿堂,日益成为人们精神寄托、感情交流、人际交往的心灵港湾;日益成为促进邻里和睦、社会和谐的重要载体,在新时期绽放出夺目光华。 “如何真正使广大居民‘学’在社区、‘乐’在社区、‘爱’在社区、‘新’在社区、‘和’在社区、‘荣’在社区,进一步提升社区文化软实力,扩大龙马潭区城市社区的社会知名度,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龙马潭区委书记郑蓉表示,龙马潭区一定按照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加快社区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工作要走在全市的前列,要树立成全市的标杆”的要求,不遗余力地探索创新,再探索再创新。(本报记者 万惠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