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7 全国公开发行 主编:陈小平 【返回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四川民生周报 >> 新闻中心 >> 第四版 >> 正文

用爱心修复他们变形的世界

2012/8/20

——省复员退伍军人医院建设发展纪实

 


省民政厅副厅长陈克福在医院看望复员退伍军人




医院医务人员为老军人号脉诊疗

 

当我们过着和谐幸福的日子时,有一群人不应该被我们遗忘,他们就是在历次战争以及因公导致身体或精神疾病的复员退伍军人。

如果不是因为疾病,也许还会有更多的军功章挂在他们胸前。但是,党和国家没有忘记他们对共和国付出的青春和忠诚。遭遇困境的他们得到了很好的照看,安静地生活在全国各地的荣军院、疗养院中。

今年3月,成都市市管医院医疗服务质量排名出炉,四川省民政厅直属的优抚医院——四川省复员退伍军人医院从全市55家医疗机构中脱颖而出,位列全市第三名。

 

特殊的对象,特殊的使命

 四川省复员退伍军人医院坐落在美丽的川西平原崇州市元通镇,是全省省直一级唯一的 “国家二级甲等”精神病专科医院。这里绿意盎然、空气清新,宛如一处小巧的城中公园。

该院始建于1953年,是四川省唯一收治全省各个革命战争时期及国防建设中,负伤致残、患精神疾病、神经疾病复员退伍军人的优抚医院,并为驻地群众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占地面积近80亩。目前医院有职工23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达65%,有正高职称2人,副高职称13人。有支部7个,党员88人。作为身负民政和卫生两大职能任务的复员退伍军人精神病院,建院以来,一直秉承“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办院宗旨为全省患有精神残疾的伤残军人服务,始终把专技水平的提高作为工作重点,在医疗队伍建设、医护技能、康复治疗、健康教育、巡防工作等方面成绩显著。逐步完善硬件建设,重视在职培训,健全规章制度等,收治病员不断增多,医疗水平逐年提高。

建院60年来,先后收治各类精神病患者5万多人次。近年来,为优抚对象和驻地群众送医送药、义诊、咨询8000多人次,收治城乡“三无”和流浪乞讨精神病人100多人,现日均住院病人500多人,其中优抚对象100多人,其他五保对象、残疾人、三无对象等公益对象200多人。被老百姓称为“放心医院”、 “人本医院”。

记者来到医院的时候,正值午休时间。在院方带领下,我们走进了一间间病房,在这里治疗的病员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或打麻将,或聊天,这里有一种家的感觉。为了让伤残军人在这里的生活更舒适,医院为伤残军人配备了电视、书籍、麻将等娱乐工具,一应俱全,同普通家庭没有区别。只有经过改造的卫生间、床铺上方帮助伤残军人起床的拉手等细节才透露些许这儿是病房的气息。

正在这里进行康复治疗的复员退伍军人贺雄高告诉记者,医院为他们每人都安排了主治医师,每天都会查房,根据他们的病情进行治疗和护理。对于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医护人员每天帮助他们擦洗、喂水、喂饭,甚至用手帮其排便。

李登志是五级伤残军人,1994年入院,在此治疗已经整整十八年了。在采访的时候他对记者说,“这里的医生护士脾气好得很,待我们比亲人还亲。冬天冷了,怕我们冻着,给我们发棉鞋、军大衣;夏天热了,怕我们中暑,给我们配凉茶,发霍香正气水;我们犯病了,他们不嫌脏不嫌累不嫌苦,给我们喂药洗屎裤子,晚上查铺为我们盖被子,尤其是有的护士还是十八九岁的小姑娘,她们有时还要为病情严重的病人洗澡,真的是难为她们了……”

院长张晓玲介绍说,医院对象特殊、性质特殊、使命特殊。在这里治疗的病人,大多数都是革命军人,他们在不同的革命战争时期和国防建设中因战因公致残,患有不同等级的精神疾病和神经疾病,都是“革命的功臣”,医院的使命就是“为奉献者而奉献”。

全体医务人员,除了打针、输液日常医疗工作以外,每天还要为病人更衣、洗澡、理发、剪指甲,对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还要给他们喂水、喂药、喂饭。

说起医院的服务,48岁复员退伍伤残军人林国权感受颇深。他说,“我在部队时因受刺激得了精神分裂症,住在这里,比家里安逸多了。这里的医务人员照顾我们比亲人还亲……”

建院60年来,一代又一代医务工作者就是这样不辱使命,默默地为精神残疾军人倾注着自己的情,奉献自己的爱。

“重症精神病患者大多数神情呆痴,对他们的服务,可以说奉献得最多,每天给他们洗澡、喂饭,患者连一句感谢话都不会说的。我们的服务,很少有病人情感的慰籍,更不求任何回报”。院长张晓玲说。

为了改善荣军医院伤残军人的康复治疗条件,2009年,四川福彩公益金又投入1000万元福彩公益金,用于修建门诊部、住院部、综合楼等医疗用房,更好地改善革命伤残军人的医疗条件。

 

从“被动服务”到“感动服务”

精神科服务不同于一般的内科、外科,有其独特的特点,针对这些特点摸索和建立适合精神科特点的护理工作,对于保证和提高医护质量尤其重要。为提高服务质量,四川省复员退伍军人医院以提高医护水平为手段,加强医疗管理,多方位、多方式地提高服务水平。在工作中认真执行医疗卫生法律、法规以及诊疗护理常规,做到依法执业,行为规范,进一步落实医院规章制度和人员岗位责任制,特别是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度,保证医疗安全,防范医疗纠纷。围绕“以病人为中心”的建院理念和全心全意为优抚病人服务的办院宗旨,着力从人员、技术、设备、药品、材料、制度、环境、治安等影响医疗质量的因素入手,突出服务模式转换和合理用药两大关键,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努力实现“医疗服务提速、医疗质量提高、群众就医放心”的目标。

2011年卫生部号召“夯实基础护理,倡导“无陪护”优质服务,而该院一直就是“无陪护”。由护理人员承担为患者喂饭、梳头、洗脸、理发、剃胡须、洗澡、更衣、剪指甲等生活护理服务。但是,该院医务人员力求将基础护理做得更细、更到位、更有特色、更加人性化。为了做好病人的基础生活护理,病区实行了弹性排班,在晨晚间洗漱和三餐喂饭等护理工作量大的时间段增加了护理人员。一级护理病人每天由专人看护,每天由护士帮助料理卫生;卧床病人每天全身擦浴。对二级护理病人,每天对不愿洗漱、生活懒散病人安排专人督促、协助料理个人生活。责任组长或护士长每天检查生活护理落实情况,确保每位病人清洁、舒适。在此住院的多是历次革命战争中和社会主义建设中负伤或患病的革命伤残军人,由国家集中供养。很多病员是脑外伤患者,情绪波动大,情感淡漠,时常癫痫发作,时有辱骂与殴打,反复住院治疗效果不好,家用保姆不愿照顾,家人无法照顾只好送来医院,这里的医务人员选择了默默地和病人站在一条战线,用心去感受他们的精神痛苦,制定合理的医疗护理方案,尽最大努力减轻病人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20093月入院的病员廖某,35岁,伤残军人,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语言功能严重受损而无法交流。曾在多家精神病院住院治疗效果欠佳,其母亲将其接回家中,常打父母,将家中家具全部砸毁,父母身心俱疲之下送入省复员退伍军人医院。入院时体重仅74斤,电解质紊乱,精神症状严重,随时有生命危险。也不会用筷子、勺子吃饭,不能穿衣、穿脱裤子解便,更不用语言文字交流。经过医生护士的细心照料及康复训练,现在体重已达到136斤,电解质得到纠正,精神症状得到控制后,打人、抱异性的频率明显减少,癫痫近两年未再发作。已经会用筷子吃饭,自己到厕所小便后穿裤子,会写自己的名字和妈妈,天气好的时候到球场篮球架下站着投篮,并时而对医务人员微笑表达自己的感谢之情。

2011126日入院的病员蒋某,57岁,精神分裂症,因精神疾病卧床三十年,只有4个患有同样疾患的兄弟姊妹轮流送饭吃。入院时不言不语也不动,双下肢废用性萎缩,无法站立行走,全身一层厚厚的陈年大小便、汗水污垢,连手指缝都由厚厚的污垢粘连。入院后这里的护理人员为其喂饭、洗脸、搓澡、剪指甲、理发、换衣服,整个人焕然一新。医护人员高度重视,为其制定治疗护理方案,一周后其家属探望,病员一声久违的“三哥”,让家属感动得热泪盈眶。其哥哥千恩万谢,称省复员退伍军人医院医护人员作了家属不愿做的脏事、累事,也让他三十年之后还能确定自己的妹妹会说话,送来锦旗表示感谢。

自从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以来,省复员退伍军人医院更是注重将人文关怀渗透于护理服务当中,护士为病人服务的主动意识更强了。从以往的“被动服务”到如今的“主动服务”,再从“主动服务”到“感动服务”。

革命伤残军人张某,因患精神分裂症,28年前送入医院,因家庭信息变迁而联系信息不详,从而无家属来探视。责任护士在与病员的交流中,觉察出了病员对亲人的思念,主动与多方面联系,知道了病员在仁寿只有一个76岁,已多年卧床的姐姐,根本不可能来医院探视病员。但医务人员没有放弃,与医院多部门联系,决定亲自送病员回家。今年47日,责任护士利用休息时间带张某回了家,乡里邻居奔走相告,将他家里三层外三层围着,家属激动地上前抱着病员,痛哭流涕地说:“兄弟啊,你还活着啊,这么精神健朗,感谢党啊”“党的政策好哦”“医务人员太让人感动呀”……但家人并不能完全接纳他,在其老家的三天,均由荣军科责任护士与他同桌吃饭,同屋睡觉。

另一位伤残军人曾某,在自贡老家只有一个哥哥,春节其哥哥来探视时,告诉了其已患骨癌,以后不会来探望了,病员随即出现病情波动,情绪低落,不能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护理,科室工作人员不厌其烦地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带其参加多种康复活动,病员逐渐接受了事实,脸上也逐渐有了笑容。今年的727日凌晨,其侄女来电话说其哥哥病危,希望见曾某一面,工作人员与曾某沟通后,刚上完夜班的护士周天与科室主任李红英带病员回了家,病员见到了哥哥最后一面,家属及乡邻都体会到了医务人员人性化的服务,返院后的曾某经过心理疏导,情绪稳定,安心休养。

荣军科青年男护士周天,23岁,在家是独生子女,父母的宠儿。在科室,早上上班便开始为病员洗脸、刷牙、搓澡、剪手脚指甲、理发,帮老病人接大小便、擦屁股、换床单。打针输液、背病员做检查。病员不吃饭或者进食困难还要一口一口地喂,到晚上,还要帮老病员打洗脚水,洗脚,擦脚。一天下来汗水湿透几身衣服,自己的脚汗得臭气熏天。有时连续夜班倒下来,又接到送病员回家探亲、外出检查等任务,只得用冷水洗洗脸,又精神抖擞地带病员上路了,而他面对母亲的嗔责,只有微笑。同一科室乖乖女护士钟运超,24岁,一次在为病员廖某剪脚指甲时,病员突然冲动发作,重重地给了她一记耳光,面对脸上立即出现的红红的手指印,钟护士只是微微地愣了一下,继续手中的工作,就是这样一个85后独生女儿,父亲在华西医院做眼部手术时,仍然坚持在为优抚对象服务的第一线,就是这些看似平常的基础护理工作和默默付出的医务人员,打动了省卫生厅来院评审优质护理的专家,他们是优抚医院最独特的一道风景线。 (本报记者  赵晓东)

集团报刊
日期检索
新闻检索

新闻热线:028-86652539 广告代理:成都民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mzmszb666@163.com
版权所有©四川民生周刊 技术支持:028工作室 成都网站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