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城市精神卫生整体水平
2013/5/10
■ 邓晓舫 卓越 蔡建银 杜俊林 唐中华 梅静
我国人口众多,精神疾病发病率高.2010年1月,据卫生部统计信息中监测通报,全国规范管理的重型精神病人人数292万人,还有1300万的重型精神病人没有得到规范治疗和管理,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啊!2013年5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正式实施,我国精神卫生事业迎来了建国以来的加快发展的最好时机。最近数年,笔者通过在精神病院上班,以及对乐山市精神疾病防治进行一次探讨。
精神卫生 现实与挑战
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生活节奏变快,生存及竞争压力增加,抑郁症、焦虑障碍等常见精神障碍患病率逐渐增多,精神障碍已成为了当前我国疾病分类中排名第一位的严重疾病,据获乐山市人民政府2003年度科技进步三等奖的《乐山市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显示,按目前乐山市353.4万人计算,乐山市各类精神障碍和心理障碍者可达6万多人。这不仅影响了患者本人及家属的生活质量,增加了社会经济负担,而且还产生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目前,乐山市精神卫生防治康复机构有乐山市精神病医院(民政主管),乐山市精神卫生中心、五通桥区精神病医院、峨眉山市精神病医院、武警四川总队医院精神科、犍为县人民医院精神科、峨边县人民医院精神科等,每天所面临的现实是——
从医疗设施上,乐山市共有编制床位1033张,而实际开放床位1500张,使用率达到188%。据中国疾控中心宣布,全国平均精神科床位密度为每万人3.04张,而乐山市精神卫生机构平均每万人床位为2.9张,低于全国水平。与世界平均数的每万人4.3张差距更大。大部分患者难以得到必要的住院治疗,完全不能满足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需要。
从专业队伍建设上,乐山市精神卫生机构共有精神科和其他科医生105人,获国家认可的二、三级心理咨询师不足20人。按卫生部医院管理人员配备基数:以实际开放床位数乐山市1500张,应配护士660人,医生应配备450人,足以见人力资源配备不能满足实际临床需要。
从收治人员上,乐山市精神卫生机构主要收治:城市医疗保险、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合病人,以及城市流浪乞讨病人、城市下岗低保职工、农村五保、优抚军人及家属、失地农民,以及突发自然灾害的病人等,大多是经多次医疗,家庭非常困难或病人发病破坏家庭财物者。
综上所说:精神病医院是所有医疗机构中发展最不好的医院;病人也是病人中最弱的,医务人员的待遇也是同行业最差。所以,提升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的生存能力是当前全市精神卫生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
社会力量 关怀与投入
长期以来, 乐山市人民政府把精神卫生工作列入政府议事日程,专门成立了由卫生、民政、公安等部门和团体组成的精神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协调安排精神病患者的治疗、康复、就业、赡养和福利待遇等问题。各部门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共同制定精神病患者的医疗、救助、落实防治经费措施,保证了精神卫生工作的基本展开。
全民医保政策和贫困救助政策使得精神病患者得到一个基本的医疗保障和救助,乐山市基本医疗精神病人的经费为包干经费,每天每人70元,新入患者前三个月为140元,总的来说住院报销费用太少,只能用很古老的廉价药品,这些药物并发症多,副作用大,对患者的康复不利,有许多病人承担不起疗效好,副作用小的新一代药品,从而放弃治疗,或者只能选择便宜、副作用大的药物。社会救助病人、自费病人或医保病人不能支付自付部分欠医院费用较多,以乐山市精神病医院为例,每年医院均为各类精神病人减免费用总计50万元左右。
从2010年开始,国家发改委、省发改委、国家民政部、省民政厅、市民政局、市卫生局等都对市本级乐山市精神病医院,乐山市精神卫生中心投资约4000万,作为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市财政、市民政局和市人社局也从政策和资金上加大了投入,给贫困的精神病人带来了福音,市民政局联合各部门发文,对城乡低保对象、城乡低收入家庭、农村五保、民政救助机构救助人员中的重型精神病患者,通过给予资助参合和参保,基本医疗救助,大病医疗救助,特殊医疗救助等方式。同时对无家可归、无劳动能力、无经济来源的患者,以及城市流浪乞讨和突发事件的精神病人由市民政局下属乐山市精神病医院提供必要的治疗,以保证精神病患者得到很好的治疗和康复。
最近几年,乐山市民政局和卫生局已开始探索精神病人社区康复管理工作,近年来对二甲以上医院和疾控中心、社区卫生机构和全市乡镇卫生院的医务工作者开启了相关精神卫生知识培训。指导社区建立精神卫生疾病档案,为全市精神卫生工作建立防治网络作了有益的探索。但仍面临着有部分社区机构缺网络,预防手段缺乏和社区薄弱,人员数量不足,缺少专业人员,缺少精神科药品,经费不能保障等问题。精神病人的后期治疗康复管理就更难了,一是病情复发难管控,相当数量的精神病人出院后,因医药费用等原因,难以坚持长期服药,导致复发。二是病人回归社会后得不到社会的认可,无康复场所,无就业地点,成为社会的负担,长此以往,患者便丧失了社会功能。
这些精神障碍防治和康复服务的不足,以及社会对精神障碍患者存在严重偏见和歧视,给精神卫生工作带来的压力,需要我们采取有力的措施加以应对。
国家新法 机遇与对策
5月1日起,实施的《精神卫生》法,既给精神卫生工作者带来了福音,同时也是挑战。面对新形势下的《精神卫生法》,乐山市该如何抓住机遇,做好本地的精神卫生?仅提出几个粗浅看法,仅供有关部门决策作参考。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精神卫生工作的实际需要逐步增加对精神卫生事业的投入,建议政府对精神卫生资源实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和结构调整,整合乐山市精神卫生资源,减少简单的重复投入,为精神病专科医院未来的发展预留规划用地,积极争取中央财政专项补助资金,对精神卫生建设项目加大政策优惠力度。乐山市境内应有1-2所三级精神卫生机构,加强对专业队伍的建设,加大对精神卫生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进一步加强对学科带头人的培养,扩大精神卫生机构的编制,增加每万人的精神病人床位,建立稳定现有精神卫生人才的保障机制。
市财政、市人社局、市民政局、市卫生局等部门应联合出台制定一个更加切实解决精神病医院发展的资金投入,保障机构建设靠政府的目标。同时提高精神病人包干经费标准,即由现在的70元/日,提升为100元/日,免除精神病患者的起付线,提高报销比例,待市财力增加后逐步实现精神病患者全报销的目的;同时为了稳定全市精神卫生工作人员,应给予特殊岗位津贴补助、编制职称指标,以稳定队伍和引进人才。
把精神卫生社区服务纳入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制定社区管理计划和和医疗保健、康复活动制度。充分利用社区的资源,因地制宜开展社区和家庭的防治与康复工作,主要提供重型精神病初期诊断、治疗及恢复期康复治疗服务,开展残疾预防工作,同时也提供教育,社会职业康复服务,积极开展以社区康复为主要方式的健康教育康复管理,有效提高重型精神病患者治疗依从性,减少复发,促进康复,重新回归社会,维护社区的安定。
建立实施精神卫生监控网络体系,开展精神病流行病学调查,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各区、市、县公安派出所,民政部门及各乡镇卫生院将所掌握的重型精神病人的基本信息和活动状况录入警务信息综合应用平台,实时更新,动态管理。另还可建立精神疾病康复基金,每年由政府或有关组织团体拿出经费,成立专项救助基金,用于重型精神病人治疗和康复期的经费支付,该基金由市财政部门负责管理,市医保负责监督,必要时可从民政部门的二次医疗救助中支付,确保专项专用。
充分利用乐山电视台,《乐山日报》、《乐山广播电视报》、《三江都市报》,乐山市电台,乐山市委宣传部的“乐山市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乐山市妇联的“妇女心理维权热线”以及乐山市精神病医院的心理咨询热线,和社区宣传栏,各大专院校、中小学的墙报、专刊等,宣传精神卫生知识,反对歧视精神病患者,提高全民的心理健康意识,促进社会各界对精神卫生事业发展的支持和承诺。 新的《精神卫生法》的出台,精神病患者将在医疗保障、康复就业、康复场所、以及生存质量上获得实惠,享受到国家发展、人民生活日益提高所带来的福祉。让所有精神病患者都早日康复,重归社会,这才是医务人员的终极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