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7 全国公开发行 主编:陈小平 【返回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四川民生周报 >> 新闻中心 >> 第四版 >> 正文

继承光荣   再著华章

2013/6/24

——达州市通川区“双拥”创建纪实

 


达州市副市长、通川区区委书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洪继诚慰问驻区部队



通川区委副书记、区长梅辉太(中)慰问驻区武警官兵




通川区委常委区人武部政委杨培(左)人武部部长蒋永安(右)在社会福利院看望残疾儿童


推进双拥上台阶



送文化进军营



缅怀先烈增斗志



欢迎野营拉练部队


义务献血送爱心



双拥义诊进乡镇



消防教育在街头




扶优自立奔小康

 

一片红色土地、一个革命老区——达州市通川区的双拥光荣传统,深深地植根在老百姓心中。自创建“四川省双拥模范城”活动开展以来,通川区曾在1992年、1995年、1998年连续三届被四川省委、省政府、省军区授予“四川省双拥模范城”光荣称号;2009年,通川区再次获得“四川省双拥模范区”殊荣。新的一轮创建中,通川区再接再厉,继续弘扬革命老区的光荣传统,军民携手,共克时艰,坚持“巩固中不断发展、发展中不断创新、创新中不断提高”的道路,使军民国防意识和双拥意识明显增强,优抚对象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双拥工作机制日益完善,呈现出一派军民融合发展的生动局面,从而全面推动了通川区社会事业的进步!

 

强化领导建全机制

新一轮创建中,通川区委、区政府继续强化组织领导,将双拥作为全区工作的重头戏,以“三个坚持”带动全盘。

坚持把双拥工作与经济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同安排、同督办、同落实——这是通川区委、区政府一个长期做法。根据新形势要求,通川区及时调整、充实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责任部门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机构健全、工作人员齐备、经费落实,各级各部门也相应建立健全拥军优属服务机构和双拥服务网络。凡是涉及双拥中的重大事件、重要问题,主要领导都要亲自参与、亲自协调、亲自处理;全年的双拥工作做到“年初有安排、年中有小结、年终有总结”,整个活动内容丰富扎实、措施具体仔细,从组织力量上给予了坚强保证。

坚持完善政策法规、运行机制。最近几年,通川区委、区政府相继出台《通川区军人抚恤优待实施细则》、《通川区爱心献功臣行动规划》、《通川区双拥工作领导小组成员职责》、《通川区优抚对象医疗补助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实现了双拥工作由传统模式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转变,从政策法规上保障了双拥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制定完善了军政联席会议、定期走访、信息通报等各项制度,形成了军地互动、齐抓共管、协调配合的运行机制,做到了“政府行为与社会行为结合起来,以情双拥与依法双拥结合起来,把双拥工作与评先创优结合起来”,定期检查总结,推进双拥工作经常化、制度化。

坚持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双拥意识。多年的工作中,通川区委、区政府始终把爱国拥军教育和国防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纳入全民教育体系、列入宣传、教育工作的总体规划,做到“结合形势和任务开展针对性教育、结合重大节日开展专题教育、结合部队和国防教育基地开展现场教育”,还利用区烈士陵园、张爱萍将军故居等红色旅游资源,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2008年、2012年,通川区隆重召开了第四届、第五届双拥表彰会,分别对不同层面、不同领域的双拥先进单位、先进个人给予表彰奖励,扩大了双拥工作的影响面。数年时间里,通川区共出《双拥简报》100余期,驻区部队军训学生上万余人次,举办普及国防知识讲座80余场次。全区各服务窗口、主要路口等地,均设立了“军人优先”和永久性固定标语牌,形成了“军人光荣、军属光荣”的良好风尚,打造出浓厚的双拥氛围。

 

优待优抚力解难题

一个事关国家安危的大事,必须花大力气、下狠功夫。通川区从构筑保障体系入手,全力维护军人、优抚对象权益,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该区建立起以职能部门为依托的“五大拥军优属工作体系”:宣传、文化、教育等部门为主的国防双拥教育体系;人社、民政等部门为主的优抚安置培训体系;财政、税务、工商、国土、住建等部门为主的基础建设服务体系;卫生、财政、人社、教育等部门为主的解决医疗难、就业难问题为主的医疗教育保障体系;粮食、商务等部门为主的供应保障体系。五大体系的建立,形成了立体的行业部门拥军优属格局。

最近几年,该区为驻地部队拨付营房维修、改建、改造,更新设施设备、生活补助、慰问金等共2900余万元;发放城镇自谋职业补助费1274.68余万元;发放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金4648.8余万元,落实重点优抚对象自然增长机制150余万元。全区一至六级伤残军人参加医保,农村重点优抚对象参加新农合,城镇无工作优抚对象参加城镇医保等费用全由区政府解决,减免费用计150.5余万元;发放城乡义务兵优待金250.76余万元;为180名荣立军功的现役军人发放奖金7万余元 ;改建、维修烈士陵园投入1000余万元;解决临时优抚经费100余万元,从经费上保证了优抚工作的开展。

日常工作中,该区创建出“三优先”、“三防线”、“一减免”的生活、医疗保障体制。“三优先”:即优先把全区“三红”、“三属”、在乡老复员军人、在乡伤残军人和符合低保条件家庭生活困难的带病回乡退伍军人、参战、涉核人员等重点优抚对象纳入低保范畴,享受率达到85%;对于生病住院的优抚对象优先予以医疗救助;分配救灾物质优先考虑照顾优抚对象。“三防线”为:重点优抚对象在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报账后,可享受重点优抚对象医疗补助,在享受医疗补助后,若有剩余部分继续纳入城乡医疗社会救助中心给予救助;同时率先在全市实行优抚对象医疗补助“一站式”服务。截至目前,该区已为百余名优抚对象补助医疗费60余万元,从而减少了优抚对象申请医疗补助的程序。“一减免”为:优抚对象在就医中的挂号、诊治、注射等费用给予减免,同时建立了“政策扶持、三个一点”解决住房难的长效机制。通过一系列举措,有效地缓解了全区重点优抚对象的“三难”问题,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维护军人、军属的权益,是该区上下努力的目标。优抚安置上实现了“七个落实”:全区重点优抚对象的抚恤补助经费全部由金融机构打卡直发,每月按标准发放,从无拖欠现象发生;军烈属优待金落实实现了逐年提高;优抚对象的医疗政策全面落实;军队离退休干部的“两个待遇”全面落实;城镇退役士兵的自谋职业补助费和待分配期间的生活费全部兑现落实;涉及退役人员的各项优惠政策得到落实;随军无工作单位的干部家属生活补助费全部兑现落实。同时,该区的优待抚恤标准实现了“两个提高”,全区的优抚定补定抚标准年年提高,在乡复员军人生活补助费由2008年的月均263元提高到目前的628元,增加了2.39倍,带病回乡退伍军人生活补助费由2008年月101元提高到目前的321元,增加了3.18倍,革命伤残军人的抚恤标准每年按15%——20%的幅度递增,其他重点优抚对象的补助标准均实现了翻番。各类人员的补助标准均居达州市前茅。

 

红色陵园景仰先烈

今天,为传承红军文化,通川区倾力打造出一个达州著名红色旅游景点,具备革命烈士陵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基本功能——达州红军烈士陵园,充分展现正能量。

达州是原中国第二大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的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广袤的原野大地上,洒下了数以万计的先烈鲜血。193310月,在川东游击军和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配合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相继发动了宣(汉)、达(县)战役。在通川区(达县)的解放过程中,先后曾发生了激战火烽山、七里坪、三清庙、雷音铺、杨柳垭等大小战事,攻占了达城。当年,陈伯钧、张爱萍、魏传统、杨超等饮誉华夏的优秀共产党人,先后从这里踏上革命征途,徐向前、李先念、许世友等开国元勋都曾在这里纵横驰骋、叱咤风云,共有2万多名通川(达县)儿女参加了红军,仅达州籍的烈士就有3167人。这一时期涌现了牟永大、赵明恩、戴治安等一大批著名烈士。解放战争时期,通川区人民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抗丁、抗粮、抗捐”斗争,积极参与虎南“二月暴动”和“龙潭”起义,先后参加了火烽山,凤凰山战斗,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一大批优秀共产党员彭立人、荣世政、冉思源、周显涛等在黑暗即将破晓的前夜英勇牺牲,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这一时期,达州籍的烈士就有2330人。

1958年,通川区烈士陵园始建,该园位于通川区陵园路158号,占地面积为23916平方米。它是我省第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第六批烈士纪念建筑物重点保护单位,也是达州市唯一一所综合各个革命历史时期烈士事迹的陵园。该园建有烈士事迹陈列馆1幢(展面800平方米),革命烈士纪念碑1座(镌刻有各革命历史时期达州籍烈士4012人),烈士骨灰存放室1间(存放有烈士骨灰98盒),烈士墓210座,追思亭、缅怀亭各一个。所内收集整理有烈士个人资料240余份,各种照片、图片2720余张,烈士遗物200余件,文物35件。自通川区烈士陵园开园以来,便是达州市城区开展纪念革命烈士活动、缅怀革命先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场所。该陵园以“褒扬烈士、教育群众”为宗旨,年均接待社会各界群众10万余人次。它是当地精神文明建设战线上一块不可或缺的主阵地。

在新一轮陵园建设中,通川区根据达州市政府的意见,烈士陵园要进行大规模改建,把远期规划目标定位到2020年,形成达州市开展纪念革命烈士活动、缅怀革命烈士、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打造成四川省乃至全国的红色旅游景点之一。按照规划,新增加面积为20423.51平方米(约30.64亩),规划后的总用地面积为43194.70平方米(约64.80亩),扩建后烈士墓总数将达到1481座。从外观设计上看,以自然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结合地形保留原生态植被,因地制宜、营造不同功能的广场空间环境,既可以缅怀悼念先烈,又能轻松自然的休闲、游览,充分展现“褒扬先烈、教育后人”的陵园宗旨。

今天,为传承红军文化,通川区正在倾力打造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就是要坚定理想信念,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就是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就是要保持发扬艰苦奋斗、一往无前、敢于压倒一切困难的优良作风,永不懈怠、永不停滞,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努力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就是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加强军政军民团结,密切军政军民关系,用实际行动谱写“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的时代新篇。

军民携手战胜大灾

历史上,因特殊地理位置,达州市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地,地处主城区的通川区面临洪水的威胁,每年都要接受严峻考验。

“人民利益重于泰山!”各驻区部队、人武部、武警、消防时刻处于临战状态,做到哪里有灾难,那里就有军人的身影,历次自然灾害发生时都是如此。2012年初夏,通川区即将进入自然灾害高危期,各驻区部队、武警、消防、人武部未雨绸缪,提前做好了抗洪抢险跨区增援准备工作,成立起突击队开展救灾演练。这天,武警支队组织300余名官兵进行跨区增援紧急拉练。拉练中,参演各分队官兵按照抗洪抢险相关准备工作,携带衣服、挎包、救身衣等抢险器材,迅速向西外高速路口集结。随后,由16台车辆组成的抗洪抢险“突击队”沿通川区西外、南外、中心广场进行了紧急拉动演练。这场大演练中,武警支队有针对性地进行以战地野炊、战场救护、设备抢修、紧急拉动等为主要内容的模拟演练,进一步提升了抗洪抢险应急保障的实战水平。

715日下午,一个惊人的信息从达州市气象部门发出:“预计716日晚上到18日白天,达州市各地将有密集雷阵雨天气过程,部分地方会降暴雨,局部地方会降大暴雨、特大暴雨,其强度有可能超过达州历史上百年不遇的‘9·3’、‘7·8’洪灾的降雨量。”

防洪警报就是集结号!当天晚上,通川区委、区政府立即召集各乡镇办委、农林局、交通局、水务局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召开了全区防汛抗洪会议,同时,各驻区部队、武警、消防、人武部马上行动起来,进入一级战备状态,一个个指挥员发出命令:“全力支援地方,绝不让一个老百姓伤亡!截止16日大雨来临前,军民联手全区共安全撤离危险地带群众3.2万人、商铺4000余家,调度抢险车24台、救生船18艘,储备手电500支、雨衣1200余件、编织袋11000条、救生衣1500件、救灾帐篷78顶,组建了“共产党员防汛抗洪先锋队”91支。43万通川民众与武警、公安、消防和各级职能部门一道进入了一级临战状态。

16日天气陡转,小雨淅淅沥沥,到17日阴云密布、大雨倾盆。18日下午,水位上涨、洪水肆虐,最大洪峰开始通过达城,滨河路、珠市街、北外达州监狱被淹,交通、通信、水电气有随时中断的危险……在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受到威胁的危急关口,通川军警民团结一心,与洪魔展开了一场生与死的搏斗,转运群众,转移物资,每一处最危险的地段,解放军的战旗飘扬、武警勇士的头盔闪亮、消防健儿的身影忙碌、人武部官兵的不停奔忙……西城街道党工委把抗洪救灾指挥部前移至滨河路,把鲜艳的党旗插在了老百姓最需要的地方;通信部门、电力公司、天然气公司的车辆往返于达城大街小巷……

凌晨1时,滔滔洪水渐退,一场清淤战又在通川区打响。这一边,由区委办牵头的党群系统300多名党员干部穿着筒靴、带着铁锹,按照“水退人进、昼夜奋战,全面彻底”的要求,自觉有序地对责任路段进行清淤、消杀。那一边,一队队解放军、武警、消防、人武部官兵,以及应急民兵不停地清扫、冲洗街道……一直到上午8时许,被洪水漫过的滨河路、朱市街、滩头街、塔石路、蒲西路、火电厂等街道,经军民联手通宵奋战,终于以崭新的面貌迎来了新的曙光。

4个春秋的日日夜夜,这样的场面是屡见不鲜,“7·18”抗洪仅是其中的一个片段!

 

鱼水深情共建和谐

针对新形势下的新要求,该区双拥工作做到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亮点突出:在形式上,区委、区政府和驻区部队,一改原来的单方走访为军地互访;由过去的送钱送物改为送科技、送知识进军营;由过去的单方征求意见改为军地双方交流意见,形成互动;由过去的区委、区政府唱主角改为全区上下联动。

通川区各部门和各乡、镇、办、委充分利用各自的行业优势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并组织动员新社会组织、新经济组织参与其中。民营企业嘉联有限公司与区武警中队结成了共建对子,战士们在嘉联公司的蔬菜基地参加劳动,接受现代农业知识。旭阳水泥厂与六中队进行了篮球友谊比赛,马房坝社区把秋棠街确定为双拥共建一条街,激发社区民众的爱国热情。地税局为自谋职业退役士兵减免各项费用近200余万元,区工商分局为100名退役士兵减免费用10万余元,区卫生局积极配合区人武部的新兵体检工作,每年都选派思想好、作风正、业务精、职称高的人员参加体检,确保兵源质量,区交通局组织客车三台、货运车三台、吊车一台为“神九”返回做好应急准备。区粮食局严把军粮质量关,新建了军人接待室和“四川军粮”超市。区教育局规定每学期国防教育不少于10课时,初一、高一学生军训7天课程。 区民政局、卫生局、双拥办公室分别与达州陆军医院、武警达州市支队卫生队组成双拥义诊医疗队深入到罗江、北外、蒲家、盘石等乡镇巡回义诊,为优抚对象送医、送药,赠送药品;文体、科技部门送文化、科技进军营,为驻区部队放电影、培训电脑人员;乡、镇、办、委为优抚对象发展生产提供资金、技术、信息、政策等方面的帮助,全区优抚对象已有98%以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军地两用人才开发使用率达100%,在村、居换届选举工作中,积极推荐、聘用退伍军人,目前已有500余名退役军人走上了乡、镇和村(社区)领导岗位。共建层次由过去的地方政府与驻军单一的结对共建发展为乡镇与驻军、部门与驻军、村社与驻军等共建结对达30余个。

值得一提的是,多年以来,各驻区部队,始终发扬我党我军优良传统,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军政军民团结的原则,视驻地为家乡,视人民为父母,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完成了一系列急难险重任务,并涌现了一大批先进集体和个人。同时,各部队广泛开展了“学英模,爱人民”,“学雷锋。做好事”等活动,为通川区经济社会建设和维护地方稳定作出了突出贡献。(本报记者 陈锡烈)

集团报刊
日期检索
新闻检索

新闻热线:028-86652539 广告代理:成都民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mzmszb666@163.com
版权所有©四川民生周刊 技术支持:028工作室 成都网站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