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双拥花正红 军民共唱和谐曲
2013/9/16
——丹巴县谱写拥军优属和谐篇章
丹巴县县委书记杜德清慰问消防大队
丹巴县县长刘斌慰问县中队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到2010年以来,在丹巴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军地双方共同努力,丹巴已经连续三次获得省级、州级“双拥先进县”称号。近年来,全县上下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精力,以争创省级双拥模范县为目标,拓展军地融合,全民参与,进一步落实军民共建工作。双拥工作在继承中巩固完善,在改革中发展创新,各项工作有了新的跨越。在康巴高原这块神奇的红色热土上咏唱着一曲曲“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的歌谣经久不息……
继承传统争模范
高高古碉、悠悠嘉绒,丹巴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四川省西部、甘孜州东部。丹巴县历史悠久,嘉绒藏族文化底蕴深厚。全县幅员面积5649平方公里,全县总人口6.2万余人,辖区内有驻军3个(县人武部、县消防大队、县武警总队),有各类优抚对象共3100余人,军休干部10人。
早在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径丹巴留驻期间,建立了我党我军历史上第一支藏族红军武装丹巴藏民独立师,2000多名丹巴藏族儿女参加了红军,为红四方面军数万人马成功翻越海拔5470米的党岭山西进康北,与红二、六军团在甘孜会师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丹巴是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一片热土,有着悠久的双拥光荣传统。作为革命老根据地,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丹巴各族人民和驻丹武警、解放军官兵始终“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谱写了一曲曲“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的和谐乐章。
领导组织强保障
近年来,丹巴县始终把双拥工作作为县委、县政府、县级各部门事关全局、涉及长远的大事、要事来抓。切实做好双拥教育、活动、政策法规等宣传。
健全组织机构。成立县、乡双拥领导小组,形成县委、县政府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分级抓、各级部门具体抓的工作格局。落实县双拥办,实行军地合署办公。同时,村(社)成立由民兵、妇女、团支部组成的帮户助耕小组,有效推进双拥工作。
健全责任机制。定期召开会议,制定双拥计划,部署双拥任务,指导和协调全县的双拥工作,形成上下一条线,左右连成片,齐抓共管,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办的责任体系,实现了双拥工作领导机构网络化、全覆盖。
健全工作制度。依据国家、省、州的相关规定,结合县情,先后制定了《丹巴县拥军优属若干规定》、《丹巴县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丹巴县二等乙级以上伤残军人医疗保障和未享受公费医疗重点优抚对象医疗减免办法》、《丹巴县规范和落实义务兵等优抚对象优待奖励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法规,政策拥军得到全面落实。
宣传教育造声势
丹巴县根据县情,制定了教育实施计划,以“两落实”营造良好的双拥氛围。落实经费,投资10万余元设立永久性国防及双拥宣传标语牌多处,投入200余万元,修建县城烈士陵园,作为群众性国防教育基地;落实载体,电视台开设《国防连着你我他》栏目,坚持每周用藏、汉等语言宣传《国防教育法》。
银行、医院、车站等公共场所设立“军人优先”标示牌15处。结合全民国防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建军85周年等活动,在广场、电影院、学校、机关、乡(镇)多次开展大型国防教育活动,受教育群众达5万余人次,极大地增强了全县人民的国防意识。
“五项”活动夯基础
一直以来,丹巴县从发展经济、稳定社会和巩固国防的大局出发,为双拥工作增添诸多新内容,特别是在落实优抚政策上,创新开展政策拥军、科技拥军、文化拥军、法律拥军、企业拥军等“五项”活动。
组织动员电信、移动等各行各业发挥自身优势,支持部队搞好信息化建设,有效推动科技拥军工作;深化“援建军营图书馆、共建学习型军营”活动,军地文体联谊活动,帮助培训基层文体、文艺骨干,活跃了军营文化生活,文化拥军韵味与日俱增;成立维护国防和军人军属合法权益领导小组,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积极稳妥地处理涉军案件和问题,组织开展法律知识拥军活动,免费为部队官兵提供法律咨询、援助,法律拥军成为双拥工作新亮点;每逢节日,各企业负责人组成慰问组对驻军进行慰问、召开优抚对象座谈会,解决优抚对象实际困难和问题。企业拥军成“靓丽风景线”。
在“五项”活动深入推进的同时,把退役士兵安置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每年召开退伍军人安置工作领导小组会议,详细安排解决退役士兵安置工作,三年共接收各类退伍兵110余人。有效实现部队、社会、个人三满意。
服务部队筑长城
近年来,丹巴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发扬“再难不能难部队”的精神,以优质服务推动拥军各项工作。
强化保障措施。县委、政府坚持每年元旦、春节、“八一”等重大节日,必访驻军各单位。将农村126名优抚对象纳入了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对一至六级残疾军人和重点优抚对象全部实行单独医疗统筹,解决基本医疗保险金及大病医疗救助金达30余万元;并为残疾军人每人发放一次性临时医疗补助800元。
加强硬件建设。为弘扬继承双拥光荣传统,2005年在县城投资新建一条街命名为:双拥路。今年又投资300万元再次进行改造。筹措资金1200余万元、划拨土地60余亩,改善驻丹部队住宿、办公楼、食堂、武器库、训练基地、道路等基础设施,修建了全州一流的营房。每年保证武警官兵生活补贴5万元。
真情温暖官兵。“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丹巴县干部群众自发奔赴灾区抢险救灾。去年炉霍、色达“1·23”、“1·24”事件发生后,一辆辆载着丹巴县委、县政府、全县6万多各族群众的深情厚意的车辆,行程近千公里,将价值近9万元的蔬菜和猪肉送到炉霍驻训武警官兵营地,让炉霍执行驻训任务的武警官兵真正感受到警民一家亲、军民鱼水情。同时,县委、政府又组织慰问团在中秋节赴阿坝州理县慰问一线抗震救灾官兵。
在优抚对象中,结合群众工作全覆盖,开展了干部结对,定时上门走访、生病上门探望、困难上门帮扶、纠纷上门调解、立功上门报喜“五上门”结对服务活动。先后解决优抚对象具体困难120余起,帮助发展种养殖项目15个,联系信用贷款120余万元,投入帮扶资金140余万元,调解各类纠纷500余起,维护军人合法权益5起,上门报喜35起,有效融洽了军民、军干关系。
拥政爱民显真情
人民厚爱子弟兵,子弟兵更加热爱驻地人民。驻丹部队视人民为父母,把驻地当故乡,以维护藏区稳定、促进民族地区发展为己任,积极支持、全力以赴支援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坚决做雪域高原的忠诚卫士。
积极投身抢险救灾。2005年以来,驻丹部队先后出动官兵600余人次,出动车辆120台次,扑灭森林大火和民房火灾15次,参加抗洪抢险、山体滑坡、地震救灾30多次,解救群众近150人,特别是“5·12”期间,人武部组织民兵预备役人员1.27万人次,疏散和转移群众2000余人,搭建帐篷50余顶,安全转移阿坝州灾区伤员和群众近2.3万余人,抢运救灾物资近150余吨,抢修公路30多处,并积极组织力量、筹集物资驰援青海玉树、雅安芦山强烈地震区开展抢险救灾工作,为国家和人民挽回了几百万元的经济损失。
积极参与综合治理。加强军民联防,出动官兵300余人次,配合地方公安部门抓捕犯罪嫌疑人20余人,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稳定。
积极投身新村建设。为驻地群众修建公路18公里,义务植树12万株,在全县建立15个扶贫点,成立了15个扶贫帮困小组,为贫困户捐款6万余元,捐衣物210余件,先后资助了20名藏族儿童上学。驻军组织宣传小分队发放宣传资料近2000份,大力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积极开展树文明新风、建文明村寨活动。
深入开展群众工作。大力开展定点帮扶、广泛开展“1+1”结对助学、军民共建、“两个进驻”、“送文化、送科技、送爱心、送温暖”等系列活动,以真心爱民、真情为民的实际行动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爱戴和拥护。用实际行动谱写出一曲曲爱民赞歌,为党旗军旗增辉添彩。(陈康清 杨可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