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接力有来人
2013/9/27
——记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护理员钟初云
钟初云在给伤残军人彭伟喂水
休养院一角
古树参天、绿草如茵、鸟语花香、流水潺潺。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新繁镇的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是一个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花园式疗养单位。今天,你如果走进这里,只要稍微同休养员接触,就会听到一位优秀护理员钟初云13年如一日的事迹。
十字路口 重大选择
2000年,西藏军区山南军分区的志愿兵钟初云转业回到家乡成都市新都区新繁镇。这是一位有着13年军龄的老战士,当时的安置办公室给他提出两种就业选择:去交通局还是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
“让我去伤残军人休养院吧!”那天,当负责安置的工作人员向钟初云投来询问的目光时,获得了一个坚定的回答。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这也许是心血来潮的举动,但对钟初云却是一个多年的心愿,全然同人生经历密不可分。
1951年,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成立,是四川省民政厅直属优抚事业单位,主要承担革命战争时期和国防建设中负伤致残的一至四级伤残军人住院、康复、休养的任务,是全国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优抚事业单位之一。这里,休养的伤残军人,曾有张思德介绍入党的老党员,也有三次翻越雪山、草地的老红军;有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聆听毛泽东讲授《矛盾论》、《实践论》的老八路,也有保卫延安的战斗英雄;有参加辽沈、平津、淮海战役,在著名的黑山,塔山狙击战中冲锋陷阵的解放军,也有随刘邓大军渡江作战和解放上海的老战士;有发扬国际主义精神,在朝鲜的三千里江山打击侵虐者的志愿军,也有在清剿反霸、平定叛乱和边境自卫反击战中英勇战斗的官兵,还有在保卫祖国、建设国防中积劳成疾、因公致残的解放军指战员……英雄功臣比比皆是。
早在少年时代,钟初云在新繁读书时,常有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的伤残军人到学校做报告。作为一个“红领巾”,钟初云时常被伤残军人在战场上的英雄行为和战胜伤病的顽强意志所感动,从小树立起“向伤残勇士学习,长大当解放军”的理想。1987年,钟初云的理想终于实现,光荣地穿上绿军装,奔赴遥远的雪域高原,走进山南边防团的军营。有激情、有文化、有追求,新兵钟初云被挑选为通讯兵,送西藏军区学习无线电通讯,然后再回到边防前哨。风雪高原,戍边卫国,钟初云因“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荣立2次三等功……
既然拥有如此人生历程,钟初云转业后将眼光瞄准同“军队”有关的休养院,自然是一种军人情结。
情系战友 勇献青春
从军人变为老百姓,钟初云身怀浓烈的军人情结,走进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
上班的第一天,钟初云从院领导的谈话中得知,他被分配到四休养区当护理员,那里是全院的重残病区,集中着40多名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伤残军人。钟初云在一位老护理员的带领下,每天给伤残军人喂饭、翻身、倒尿、擦大便……全是又脏又累的活,和以前想象的根本不一样!
但是,在短暂的时间里,钟初云从参观荣誉室看到,这些革命伤残军人尽管劳苦功高,却不居功骄傲,时刻保持和发扬着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以坚强的革命意志和高度的乐观主义精神,战胜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力所能及的参加文艺创作、按摩、电视、轮椅维修、编织等多种活动,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他们中间,不仅出现了作家、作曲家,还有世界语学者,更不乏能工巧匠。特别是以伤残军人为主体的课余演出队,1958年在全国巡回演出321场,在首都汇报演出时党、国家和军队的领导人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观看了演出,亲切接见了演出队的全体同志。周总理还亲笔录写了特等伤残军人刘渝生的诗《我们的心永远忠于党》送给演出队作纪念。周总理称赞伤残军人是“人民的战士,是人民的艺术家”。他们这种身残志坚的革命精神,感染了观众,教育了人民,他们是这个时代最坚强的人……
眼前的现实,让钟初云深受鼓舞,不由从内心发出一个声音:“伤残军人是我的战友,他们为革命贡献出青春,我再苦再累,也要护理好他们!”在这个意志的支持下,钟初云一干就是10多年!每当伤残军人大便解不出,他就用手抠;伤残军人去世,他像亲人样给张罗送葬;伤残军人生病,他日夜守护身旁……一天24小时,不论寒冬盛夏,谁叫谁到。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休养院内房屋摇晃,一些旧房纷纷掉瓦,钟初云和其他护理员一道,采用背、抱、抬等方法,将一个个伤残军人从3楼转移到球场,连日连夜搭建帐篷,一连10余天没离休养院半步。
一代新人 不辱使命
自建院以来,休养院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伤残军人服务”的办院宗旨作为立院之本、发展之基,将人性化和制度化管理有机结合,对休养员实行“心理、生活、医疗”三护理,切实做到“工作要细心,对休养员要关心,护理休养员要耐心,听取意见要虚心”的“四心服务”,创造了卧床30多年全瘫痪休养员无褥疮发生的治疗、护理奇迹。目前,全院伤残军人200余人,年龄最大的90多岁,最小的20多岁;在岗职工325人,其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10人,高、中级职称86人,初级职称132人。
2006年,钟初云担任四休养区主任,尽管职位改变但对伤残军人的感情没有变,“为奉献者奉献”的角色没有变。日常工作中,钟初云十分重视群众的力量,遇到什么棘手的问题都真心问需于民,诚心问计于民。最近几年,因四休养区护理人员转岗和退休,护理人员严重不足,一些聘用人员没有干上几天因又脏有累而陆续辞职。面对这种情况,钟初云积极与医疗护理人员沟通协调,与休养人员商量对策,请专业社工人员积极介入,请供养伤残军人献计献策,充分挖掘服务潜力和拓宽用人渠道,同时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继续承担大量护理一线工作。很多脏活累活,他都揽着干,既当区主任又当业务员,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
今天,钟初云又肩挑党支部副书记职务,负责着四休养区群众路线教育活动。
由于大多数伤残军人都行动不便,钟初云每天都要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坚持走访休养员,传达上级精神、收集问题难题、落实整改措施、反馈意见建议,把伤残军人满不满意作为检验活动开展得好不好的唯一标准。伤残军人杨代延的妻子和女儿先后患上了精神病,经钟初云多次协调,终于解决了杨代廷妻子和女儿的住院及医疗费用等问题;伤残军人杨昌茂的孙子因户籍问题不能就读当地学校,钟初云四处奔波,其孙子上学问题也获得顺利解决,并且减免了一万多元的学杂费……这看起来很平常的事情,对于钟初云这样一个基层干部来说,是要付出多大的艰辛和努力啊!
13年如一日,钟初云的表现被休养员看在眼里,一位曾参加过抗美援朝的一级伤残老兵涂伯毅,曾在钟初云读书时到其学校做红色传统报告,如今看见当年的红领巾成人后的作为而非常兴奋:“一个人能在这里坚持13年,真是不容易,钟初云继承了老军人的传统,是休养院培养出的接班人!”——这句话足以代表全体休养院伤残军人的心声!(本报记者 陈锡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