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救灾 保障全省困难群众温暖过冬
2013/12/23
成都市:社区综合减灾工作创佳绩
成都市民政局副局长邱伟在会上做交流发言
近年来,成都市高度重视社区综合减灾工作,将其作为灾害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和重要抓手,常抓不懈,社区综合减灾工作取得良好成绩。截至目前,成都市已有13个社区被评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5个社区已推荐至民政部。
近年来全球气候复杂多变,洪涝、雷电等多种自然灾害更加频发。面对复杂而严峻的灾害形势,成都市民政局深刻认识到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及时召开座谈会,分析防灾减灾形势,实现思想观念的三个转变,即:从灾后救助向灾前预防转变;从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轻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的转变。从而打破了传统思维模式,树立了全新的思想观念,变“被动防守”为“主动作为”,并以“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和综合减灾标准化社区”创建工作为抓手、为契机,全面开展社区的防灾减灾工作。
加强组织领导,多次召开会议进行专题部署。成都市民政局由分管救灾工作的副局长牵头负责,救灾处具体负责,成立工作推进机构。各区(市、县)民政局比照市上做法,成立工作推进机构。确保社区综合减灾工作顺利进行。
年初工作部署后,不定期赴区(市、县)开展指导,明确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工作标准和工作时限。加强与区(市、县)民政局、乡镇(街道)、社区各级的沟通和交流,切实做到各级在推动社区综合减灾工作上思想通、思路清、任务明、方法好,形成推动社区综合减灾的合力。
建立和完善了“民政指导、基层政府负责、社区主体、社会参与”的工作推进机制。市、县民政部门负责就社区综合减灾的工作内容、标准等进行指导,乡镇(街道)基层政府负责给予创建资金、物资支持,社区是创建社区综合减灾工作的责任主体,社区的居民和社会组织积极主动参与,这套机制有效地推动了社区综合减灾工作。
2013年,成都市民政局、市财政局联合印发《成都市社区综合减灾标准化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在五城区选择10个社区,开展社区综合减灾标准化建设试点工作,按每个社区2万元的标准给予补贴,全市合计20万元。
市、县两级都将社区综合减灾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民政专项目标管理。2013年成都市还将社区综合减灾纳入市委、市政府的重要工作目标予以推动,成都市社区综合减灾工作将再上新台阶。(王美凤)
雅安市:救灾工作跃上新台阶
雅安市民政局副局长熊超在会上做交流发言
2013年,雅安市灾情严重,特别是“4·20”芦山强烈地震、7月汛期的暴雨和泥石流灾害,给雅安市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灾情发生后,雅安市民政局在市抗震救灾指挥部的统一安排部署下,带领全体干部职工第一时间战斗在抗震救灾第一线,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全力以赴投入到抗震救灾工作中,彰显了“以人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民政工作核心理念。
反应快速,应急预案启动迅速。灾情发生后,雅安市民政局立即启动自然灾害应急预案,成立抗震救灾应急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资金捐赠接收、物资收发信息数据统计、灾情信息收集统计、志愿者统筹安排、后勤保障及对外联络5个小组。
捐赠款物,接收发放有条不紊。“4·20”芦山强烈地震应急抢险救援阶段,接收国家、省民政厅调拨及社会捐赠帐篷、棉被、折叠床、大米、食用油、机动车、发电机、通讯设备等多种救灾物资,并把这些救灾物资发放到受灾群众手中;接收“爱心包裹”18.46万件,对经检查检测认定合格的9.51万件“爱心包裹”,全部发往灾区,对不合格的8.96万件“爱心包裹”,按照规定程序进行处理;对慈善总会接收捐赠的资金,严格按照公益捐赠资金的管理规定,充分尊重捐赠方的捐赠意愿,管好用好捐赠资金。
精心细致,做好灾情收报工作。由于灾害发生突然,通讯中断,交通不畅,前期灾情收集、分析、汇总难度很大,雅安市民政局及时制发《雅安市“4·20”地震灾害重要数据统计表》;要求各县(区)民政局严格把关,层层审签;对各县(区)上报灾情数据进行认真分析、核实、汇总,及时向市指挥部提供灾情信息,供领导决策参考。
出台政策,妥善安置群众过渡。雅安市民政局印发了《关于做好”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区受灾群众临时生活救助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区损坏农房维修加固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对过渡安置相关工作进行了明确部署。按照“五有”、“三防”要求,通过投亲靠友、集中安置、帐篷过渡等方式,对受灾群众进行妥善安置,确保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完善工作,狠抓救助政策兑现。雅安市民政局按照省政府、省民政厅及“5·12”汶川特大地震相关文件,进一步完善细化相关政策,印发了《雅安市民政局关于做好“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区受灾群众临时生活救助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区“三孤”人员安置工作的通知》等。同时雅安市民政局还成立了监督检查指导组,督促各县(区)民政局成立专门工作组,深入到乡镇、村、组、受灾户开展监督检查和指导,推动了遇难人员家属抚慰金、过渡安置补助、维修加固补助、重建住房补助兑现工作的顺利实施。
蓄势待发,全力推进暖冬行动。雅安市开展了困难群众生活情况和物资需求拉网式普查,摸清和掌握困难群众在口粮和御寒物资方面的困难,特别是对农村“五保”对象、城镇“三无”人员、孤儿、孤老、孤残、低保和中高山山区困难家庭进行重点掌握,逐户建立困难需求救助档案,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按照“分类救助、重点救助”的原则,及时备足备齐和发放过冬御寒物资,帮助解决受灾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对雅安市重建中自身无力建房的533户特困户,加大建房帮扶力度,采用企业帮扶,政府代建等形式,加快他们的农房重建进度,确保他们在春节前入住新房;地震导致部分群众因灾返贫、因病致贫,为认真做好受灾困难群众生活救助工作,各县(区)将符合城市低保条件的因灾致贫、因病返贫的456人纳入城市低保范围,将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2682人纳入农村低保范围。各县(区)已将农村低保、五保等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名单上报卫生部门进行核实,确保12月份全面完成资助困难群众参合参保工作;加大督促检查力度。按照雅安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冻伤一名群众、处理一名干部”纪律要求。雅安市民政局党委成员分片督促,联合市重建办、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目督办等部门定期或不定期派出人员深入县(区)、乡镇以及困难群众家庭,了解今冬明春救助工作落实情况,及时总结工作中好的经验和做法,把救助工作抓紧、抓实、抓好,确保今冬明春救助资金及时兑现到位、救灾物资应发尽发,将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困难群众手中。(本报记者)
泸州市:开展农房保险试点工作提高救助水平
泸州市民政局副局长郑荣华在会上做交流发言
2010—2012年,泸州市因灾倒塌农房3.2万间,2013年至今因灾倒塌农房1669间。从2011年开始,泸州市先后在江阳、龙马潭、纳溪、泸县等地开展政策性农房保险试点工作。2013年,泸州市已在六个区县开展政策性农房保险,参保农户15.2万户,占所在区县的14.97%,参保资金378.82万元。其中,因灾赔付3168户,赔付资金215.19万元。
加强领导,夯实政策性农险的组织基础。中央关于农房保险的政策出台后,泸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提前试点,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财政、民政、住建、保险公司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政策性农房保险领导组,负责组织、协调开展泸州市农村住房保险工作,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在市财政局,负责处理日常事务。同时,下发《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泸州市政策性农房保险的通知》,明确了农村住房保险工作开展的具体内容和推进步骤,要求相关部门落实专人,配合保险公司做好农户信息核实、投保办理、查勘定损及理赔发放等工作,有效优化了政策性农房保险工作的开展环境。
统一思想,深刻认识农房保险工作的重要性。在政策性农房保险试点初期,泸州市委、市政府组织召开了全市政策性农房保险试点工作会,强调此项工作是中央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是泸州增强农业、农村和农民抵御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能力,构建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进一步强调泸州市要在完善农村减灾救灾机制,加强农村减灾救灾能力建设的基础上,增强参保农户灾后重建和恢复基本生活的能力,提出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及农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的具体办法。
细化方案,科学完善农房保险工作的政策性。按照“低保障、低保费、广覆盖”的原则,根据保险对象、定损范围和房屋结构及风险程度细化赔偿金额。确定砖混结构每户保险金额为4万元,其中每间最高赔偿8000元;砖木结构每户保险金额为2万元,其中每间最高赔偿5000元;土木结构每户保险金额1.5万元,其中每间最高赔偿4000元。同时,根据区县财力状况,将保险费设定为每户每年25元。市辖区由市区两级财政共同补贴,其中,市财政补贴7.5元,区财政补贴7.5元,农户自交10元;扩权县由县财政补贴15元,农户自交10元。
密切配合,合力防范农房保险工作的风险性。坚持共同承担原则。农房保费由农户和市区县财政共同承担,各级财政按实际缴交参保的农户数与保险人结算保费补助资金。农户不参保,政府不补贴。市区县财政对保费按比例出资并将补贴资金统一纳入财政预算,按时足额拨付到位;坚持市场化原则。政策性农房保险业务,使用金融保险手段,放大财政资金杠杆效应,以保险公司市场化运作为依托,科学防范、化解运行风险;坚持部门协作原则。财政部门负责农房保险补贴资金列入预算,保证资金及时拨付;民政部门负责做好农户参保宣传发动和灾后查灾定损及赔付建议等工作;住建部门负责做好指导农户灾后农房建设工作;保险公司负责保险政策的宣传解释、参保资金收缴及农房保险理赔工作。
强化宣传,调动政策性农房参保群众积极性。农房保险工作事关农村千家万户群众的切身利益,各级各部门利用政策网站、广播、电视、报刊、宣传栏、动员会等形式,加强对政策性农房保险政策的宣传,把农房保险的政策措施、保障机制、保险责任、补贴标准、赔付原则为群众讲清讲透,消除群众对农房保险认识上的偏差,让群众充分认识到农房保险是“花小钱、避大灾、保太平”的科学避险方式,是“无灾保平安,有灾减损失”的充分体现。同时,通过上门服务、送保到户等形式,引导和鼓励广大群众积极参保,把政策性农房保险这道化解灾害、减少损失的有效防线用好、用实。
加强力度,着力完善补贴机制。将补贴资金列入民生事业发展计划,根据物价水平,政府和农户适当提高补贴标准和缴费标准,保险公司提高理赔额度,增强抗灾能力,积极调动农民参保积极性。同时,加大对农村散居五保户、农村低保户和重点优抚对象等特殊群体投保资金的补贴力度,让他们少出钱,甚至不出钱。
提升理赔服务水平。按照保险赔付的有关制度规定,切实开展理赔工作,对于符合理赔条件的受灾户认真、及时落实理赔服务,尽力减轻灾害损失,确保参保农户真正得到实惠。
继续强化宣传发动。针对农户认识不足,参保率不高的问题,要继续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政策性农房保险工作的宣传力度,把农房保险的优越政策传递到千家万户,努力营造良好的参保氛围,切实推进农房保险工作的深入开展。(本报记者)
广元市:全力推进新时期备灾工作
广元市民政局副局长杜飞在会上做交流发言
广元市位于四川盆地北部山区,川陕甘三省结合部。境内龙门山脉共有五条主要断裂带,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达4000余处,占全省13%左右。生态环境脆弱,该市4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山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使该市成为四川省自然灾害易发、频发、多发的市州之一,主要灾种有地震、泥石流、干旱、雨洪、风雹和低温冷冻等,其中旱灾、洪涝尤为严峻。2013年,广元市连续发生“6·19”、“7·18”、“7·22”等7次暴雨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40亿元。频发的自然灾害给该市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
建立健全应急预案,不断提高预警预报能力。
近年来,广元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广元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广元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广元市自然灾害救助试行办法》等25个规范性文件,增强了广元市灾害应急反应和救助能力;提高了灾害预报、预防能力;及时、有序和高效地组织开展救灾工作,确保最大限度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灾区社会稳定。
每年汛期,市、县区气象部门加强对暴雨天气的精细化预报和雷电、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在市电视台、市政府网站、手机短信发布灾害预警信息,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今年,广元市还启动了在灾害易发、频发的边远山区村“灾害预警平台”建设试点工作,针对边远山村只要灾情发生,就会出现断电、断道、中断通讯的特殊情况,结合当地实际探索建立一套有效的预警和逃生、救援机制,试点效果较为明显,今后将全面推广。
建成四级救灾物资储备网络,确保物资充足及时送达。
建成市、县区救灾物资储备库8个,并投入使用。市、县区财政每年预算物资采购资金,通过政府采购棉被、衣服、电热毯等救灾必备物资,并协议储备粮食、矿泉水、食用油等应急救灾物资,从而保证了在重大灾情发生后,能迅速及时将救灾物资送达灾区。同时,广元市在交通不便、灾害易发、多发的75个边远乡镇、230个村建立了救灾物资储备点,基本形成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在灾情发生后,市、县区能在3小时内完成救灾物资调拨和装送,6个小时之内发放到受灾群众手中,确保受灾群众应急阶段生活需求。
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和灾害信息员培训,确保应急集结行动快速。
目前,广元市共有各类应急队伍106支,并对具有专业特长和救援能力的3万多名志愿者进行了登记。今年4月20日芦山发生7.0级强烈地震后,广元市第一时间集结应急救援队伍2支66人,急赴灾区参与救援,“6·19”洪灾后,市民政局组织40名共产党员应急查灾核灾突击队员,到青川县木鱼、关庄镇等地查灾核灾,接受了实战考验和获得当地群众好评。
为确保灾害信息及时、准确上报,积极组织灾害信息员参加民政部、省民政厅等举办的培训班,掌握灾害基本知识和提高报灾水平。今年,市、县区共举办“灾害信息员培训班”10期,培训灾害信息员860名,进一步提高广元市灾害信息管理水平,推进灾害信息员队伍专业化进程。目前,该市已有国家四级灾害信息员126名,五级灾害信息员450名。
强化宣传和演练,提升群众避灾能力。
近年来,广元市紧紧围绕“立足城区,带动乡镇,兼顾偏远”的工作目标,通过强化队伍,建设阵地,创建载体,典型示范等多种有效形式,深入开展争创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活动。通过完善应急预案,健全工作机制,组建应急队伍,整合避难场所,广泛宣传、积极组织各种逃生、救生演练。截至今年,已创建了17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广元市在每年“防灾减灾日”和“国际减灾日”,开展以“防灾减灾法律法规、自救互救、应急救援、居民防灾、科普知识”等为主要内容的宣教活动。宣传内容丰富多彩,开展防灾减灾知识讲座、防灾减灾知识竞赛、消防安全进社区等减灾宣传活动;宣传媒介各式各样,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橱窗,宣传小册,短信群发等方式将防灾减灾知识做到家喻户晓;宣传成效显著,通过宣教广泛开展,增强了做好防灾减灾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不断提高民众的防灾自救能力;开展形式多样的实战演练,2013年,广元市共组织各类应急演练62次,涉及紧急转移安置、卫生应急救助、火灾救援演习等一系列实战演练。通过演练,广大群众对防灾减灾知识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提高人民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加强减灾阵地建设,助推减灾能力。
广元市已建成应急避难场所51个。根据避难场所的不同等级,分别设有应急指挥所、应急饮水点、医疗救护点、应急通信点、应急物资供应点、应急发电、应急广播等设施。能有效保障人民群众在遭受各类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时的基本生活。
由于广元特殊地理地貌和复杂气候及灾害频发的现象,广元市紧紧围绕“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项目”,在防灾减灾备灾远期规划项目中,拟建设一个“川陕甘防灾减灾备灾科普教育基地”,项目储备包括:大型应急避难场所、应急物资储备库、区域性应急救援培训、抢险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模拟训练基地、人影作业炮点、灾情评估和智能交通体系等防灾减灾备灾项目。
减灾、救灾、备灾是一个永远深化和创新的主题,广元市民政局表示救灾备灾工作与上级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需求以及与兄弟市州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将进一步创新途径,多举并措,城乡统筹,奋力推进广元市减灾备灾工作新发展。(王美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