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陇县金城镇:西南第一,金城名镇突围
2013/12/30
西南第一镇
金城名都
产业升级
金城镇是仪陇县中西部重点名镇。总人口超过11.6万人,城镇常住人口近8万人,农业人口2.6万人,流动人口超过1.2万人。辖区幅员面积50.24平方公里,城区面积4.3平方公里,南北最大距离7.84千米,东西最大距离6.33千米,共辖24个行政村、10个社区。素来享有 “川东北重点名镇”、“西南金城名镇”的美誉。
自南朝梁天监元年(公园502年)置县治以来,风华1500多年历史,文物古迹丰盛,文化底蕴厚重。遗存着仪陇苏维埃旧址及大量红军战斗遗迹,镌刻了610幅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全国著名书画家墨宝的《金粟书岩》与世界之最单体石刻“德”字园。著名的“仪陇古八景”在金城名镇就占3处之多,状元牌坊、奎星古阁、崇福禅院、仪陇文庙等古迹名胜交相辉映。在这块钟灵毓秀的土地上,还拥有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朱德铜像纪念园,更为这座名镇增添了独特的历史厚重感。
近年来,金城名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抓新的历史发展机遇,深入推动多点多极支撑战略,创新思路,强化举措,着力在规划创建商贸、物流,城乡一体新型城镇化建设狠下功夫。人口规模、区位优势、经济潜力、服务功能、规划管理、科学创新六大指标全面提升,城镇综合实力得到显著增强,不断实现了发展中的自我突围。
挖掘优势资源,建设金城名镇
金城镇是仪陇原县署所在地,自2005年9月县址搬迁后,金城镇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全县大力建设发展小城镇的重要决策。为确保镇域经济稳步增长、保持社会发展活力,金城镇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四个不变”政策,坚持产业集聚与城镇改造并举,严格控制城镇规模,有序推进旧城改造,完善各项配套设施,不断强化城市管理,为助推全县城乡一体化发展增添动力。
金城名镇是构成县域三条重点经济带(观紫—金城—二道线,金城—马鞍(柳垭、大寅)—立山线,新政—金城—马鞍三角经济区)的重要支撑,是仪陇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近几年,金城名镇的经济保持着良性发展态势,商贸流通型小城镇建设取得初步成效。金城名镇货源直面全国各地,拥有各类代理商200多家,大量商品在此集散,其业务辐射延续保持了县址搬迁前的范围:巴中的茶坝、下八庙、望垭,阆中的金子等,本县的马鞍、观紫、土门、日兴等片区乡镇的商家依旧习惯来金城配货;房地产市场蓬勃发展,金城名都、金城华府等房地产开发企业相继落户金城名镇;农村基础产业、特色种养业、观光旅游业、生态农业发展趋势良好;教育培训优势明显,省级示范高中、省级重点小学、省级示范幼儿园均在此聚集,教育范围覆盖了土门、日兴、马鞍、新政等各大片区,商贸、旅游、餐饮等第三产业发展空间广阔。近年来,全镇年均固定资产投入4亿元,完成税收5500多万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业人均年收入分别达到19270元、6869元。
金城名镇辖区内社会服务配套体系完善,拥有各类中小学、幼儿园共36所,在校学生2.7万多名,教师2035人。拥有县人民医院金城院区、中医院金城院区、妇幼保健院金城院区等各级医疗卫生机构14个,门诊部(所)48个,床位990余张,专业卫生人员932名;拥有客运车站4个,公交线路10条,托运部24个,年客运总量300多万人次,货运总量800万余吨;有自来水厂1家,日生产能力超过1万吨,污水处理厂2座,日处理污水5500余吨,城镇统一埋设地下排水管网16余公里,新增建设污水管网6.2公里;有35万千伏变电站1座,主变压器2台,总容量16300兆伏安,高压输电线4条;有天然气管线18.4千米,供、加气站各1个;建有日处理垃圾150余吨的卫生填埋场1座;境内通信机构、金融机构、大型文化广场、购物中心、综合集贸市场等配置齐全。完善的服务功能体系,为金城名镇的快速发展增添了强劲动力。
强化镇村建设,夯实名镇基础
为实现金城名镇跨越式发展,金城镇党委、政府班子团结带领全镇干部群众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扎实苦干,立足多点多极支撑战略,切实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以“完善功能、改变面貌、解决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加大投入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新建日污水处理能力5000余吨的污水处理厂1个;建成库容200万立方米的垃圾卫生填埋场1个;通过招引新建CNG加气站1个;采取群众自筹、社会捐赠、项目补助的方式,新建村道水泥路46.8公里;争取饮水项目资金30万元专项解决了北台、华堂、梭坡等村(居)民近300人安全饮水问题;新建金城山旅游休闲便民路4.3公里和环城水泥公路4.1公里;投资30万元对农坛路全面整治,聘请县公路局专业人员对城镇主要干道进行日常养护,确保城区道路安全畅通。
金城名镇始终坚持“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张网”的建设管理战略原则,不断加强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组织编制了6平方公里的城镇总规和3平方公里的修建性详规。扎实开展“两违”集中整治活动,对2008年以来的违法占地和违规建设行为进行了全面清理,城镇建管秩序切实规范。在重点项目推进中,按照“住户申请、政府主导、严格规划、规模改造、公开出让、收支两线、小区建设、物业管理”的原则,制定完善了旧城改造三年规划,完成了平安巷、四合巷、三拐巷等旧城改造房屋建设任务25万平方米,3200户居民居住环境得到有效改善。进一步充实城管和保洁队伍,不断加大城管人员培训教育管理力度,组织相关人员到遂宁、雅安等地参观学习城市建设和管理经验。
以农业产业增收助推金城名镇经济发展,围绕建立全县工业原料基地的总体目标,确立了“生猪、水果、商品蔬菜、小家禽”四大主导产业,制订24个行政村的产业发展初步规划,逐步引导群众向“一村一品、一组一业”方向发展,建立了海椒、榨菜、高淀粉红薯、优质稻等工业原料基地1.5万亩,年均为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提供生产原料750万公斤;建立果树园2个和生猪专业合作社3个,规模发展丰产果园4000余亩,培育千头养猪场4个,全镇年出栏生猪3.5万余头;引进业主分别在烟岱山、金印、双堂等村发展梅花鹿、非洲白鲫等特色种养业;引进投资建设饲料厂、饮料厂、中药饮片加工厂等企业9户,年产值达8000余万元;投资160万元对建设路沿街店面进行了风貌打造,不断营造了浓厚的商业氛围。为逐步拉动内需、解决群众就业,按三星级标准打造的德林大酒店和投资1000余万元的佳佳美购物中心相继落户金城名镇,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2亿余元。
金城名镇紧紧围绕“住有所居、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民生蓝图,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和改善民生,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为着力解决城乡普通和困难人群住房问题,2010年开始,全镇共修建廉住房482套、公租房36套,实施农村D级危房改造191套,新建敬老院1个,集中供养五保老人;三年间,金城名镇商业工厂帮助近4100名下岗失业人员和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每年培训农民工1000人次,对外输出劳动力10000人以上,劳务收入高达2亿余元;发放城镇和农村低保5260人、五保户152人,办理失地农民养老保险1280人,为2000多名残疾人进行“量体裁衣”服务,年均救济贫困200余人次,发放各项民政补贴补助资金700余万元,各类惠农资金300多万元。同时,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实现全镇覆盖,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有效解决。
创新发展思路,谋划名镇未来
金城名镇以申报全国重点名镇为契机,科学谋划,统筹兼顾,确立了远期的发展目标和定位。金城名镇立足南充建设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和成渝经济区北部中心城市的机遇,按照县委、县政府助推“一主三极多点”的发展思路,以商贸物流、教育卫生为基础,农业产业为主导,第三产业优先发展,两化互动,城乡共融,着力打造商贸物流、生态农业、居住服务和社会文化协调发展的国家级重点金城名镇。
依托名镇建设,促进金城繁荣。按照城市功能分区,加强商贸网点规划控制和引导商业优化布局,以商贸、物流、餐饮、娱乐、休闲为重点,突出区域市场培育,把建设南路、建设北路、南街、西街、禹王街、奎星街建成商贸物流区;把文化路、竹溪桥街、西寺街、西霞路、金粟路建成文教精品区;把金城山建成特色旅游区。抓好市场建设,新建城西综合市场,升级改造现有市场,提高金城农副产品、商品物流集散地区域中心地位。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工程,进一步拓展城乡市场发展。
以开发金城公园为载体,全力打响旅游品牌。整合农耕文化、摩崖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等资源,加快旅游业的培育和发展。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原则,采取近期适度开发和远期深度开发相结合的方式,鼓励支持有识之士参与开发旅游产业。
坚持以城带乡,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围绕重点小城镇的建设目标,科学统筹,合理布局,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发展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以提高农民收入为目标,加快农业经济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发展战略的转变。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产业,积极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发展优质、高效、高产农业,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培育农民发展有市场、附加值高的产业作物。把龙泉、金马、虎嘴、柳荫、龙桥等村建成商品蔬菜产业带;把花牌、梭坡、北台、三堆、谢家、铜沟等村建成优质水果产业带;把龙泉、罩板、铜沟、虎嘴、红岩等村建成水产养殖产业带。
坚持“整村推进、产业扶贫、劳务扶贫”的战略和“资金民筹、决策民定、项目民选、效益民评”的方式,按照“一水二路三产业四人居五民主法制”的思路,全力推进扶贫开发。继续抓好唐巴路沿线的罩板、花牌、大桥、虎嘴等村扶贫开发和谐新村的示范建设,在创建初具规模、取得一定经验的基础上,推进全镇新农村建设。努力使建家、建园、建池、改路、改水、改厨、改厕、改圈等同步进行,基本做到饮用水自来化、能源沼气化、庭院净化、环境美化。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积极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着力抓好农村小微水利、村社公路、通户便民路、人畜饮水、中低产田土改造、农业机械推广和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切实增添发展后劲和动力。
(何朝雄 何青松 吴开鑫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