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作为 谱写“民政梦”四川新篇章
2014/3/3
肩负民政使命,主动作为,推动民生事业又快又好发展。在建设服务型现代民政进程中,四川省民政系统坚持以民为本,想群众所想,尤其是为社会弱势群体送上温暖,为构建和谐“中国梦”四川篇章做出民政人自己的贡献。
成都篇:重点突破引领民政工作转型

成都市副市长谢瑞武在民政工作会议上
“坚持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提升民生保障的主要着力点,将社会组织管理改革作为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突破口。”近年来,成都市民政局在成都市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在省民政厅的指导下,积极推动传统民政向现代民政转型发展,取得了瞩目的成就。
养老服务提档升级
随着城市化的加快,成都老龄化程度也相比其他城市偏高。目前,成都有老年人口236万,约占户籍人口19.2%,老龄化率高出全国平均水5.3%。近年来,成都市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已拥有各类养老机构239个,养老床位6万多张。初步建立起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体系,基本形成投资多元化,服务多样化,管理规范化,队伍专业化的养老服务发展格局。
在建设养老服务体系中,政府的引导作用必不可少。成都市先后出台了城乡养老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养老设施布局规划,明确2015年基本建成“9073”养老服务格局。加大民办养老机构的扶持力度,新建、改建养老机构分别按照每张床位1万元和5000元标准补贴,收住成都籍老年人给予每年每床1200元的补贴。在坚持政府引导的原则下,突出社会主体、项目带动,促进养老服务多元化发展。成都市以信息平台建设为抓手推动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现已有两家养老服务平台投入运营,通过集成养老服务资源,积极为居家老人提供多层次、个性化的服务。以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为抓手构建社区养老服务网络。近年来共建设219个不低于10张床位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鼓励社会力量连锁运营,提供全托、临托、日间照料、上门服务等养老服务。以机构养老为抓手保障养老服务床位增量。成都市通过积极发挥民办养老机构的示范带动作用,先后吸引40多家企业和社会组织投资养老服务,实现社会力量投资筹建养老床位的快速增长。
社会组织管理创新
目前,成都市登机注册社会组织已达7160个,年均增长率保持10%左右,成都市及成都锦江区被民政部确定为首批全国社会组织建设创新示范区。成都市围绕登记备案、培育发展、购买服务、评估管理等方面,制定开展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意见、加快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实施方案等配套政策。积极推进等级制度改革,对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进行直接登记,推行备案管理、异地商会登记、一业多会等改革措施。目前,直接登记社会组织130个,备案社会组织1015个,登记异地商会28个,在餐饮、文化体育、福利慈善等12个领域实现了多会竞争发展。
创新机制,激发社会组织生机活力。成都市市级财政每年安排不低于2000万元专项资金,以项目补贴、公益创投、以奖代补等形式,支持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打造一批有实力、有影响力的品牌社会组织。推进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将购买的社会组织服务资金列入财政预算,近两年全市购买服务金额超过3亿元。成都市建立社会组织信息平台,推行社会组织信息公开,不断提高审批效率。强化培训,有效提升了社会组织的守法意识和自律能力。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继续努力保障基本民生,增强基本社会服务能力,努力开创服务型现代民政新局面。
攀枝花篇:全面建设和谐社区

攀枝花副市长刘建明在民政工作会议上
近年来,攀枝花围绕“二年打基础,三年求发展、四年上水平、五年见实效”的城市发展蓝图,科学设计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加强队伍建设,增强便民功能,走出一条具有攀枝花特色的社区建设路子。2009年,攀枝花东区成功创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2013年,攀枝花申报了创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市,通过创建,进一步提升攀枝花市社会建设、社区服务以及社区管理能力,为构建和谐攀枝花做出贡献。
“民需”出发,科学管理
攀枝花市委、市政府对社区建设及社区服务提出以居民需求为出发点,科学设置社区管理模式。把“满足群众需求、服务城市建设”理念贯穿始终,突出整体谋划、科学统筹,超前思考,超前谋划,努力拓展社区服务功能。针对社区居民多层次需求,加强社区服务站、卫生服务站、居家养老服务站、未成年服务站、劳动保障站等建设,开展“四个面向”服务,即面向“老”“小”和特殊群体的社会福利服务,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服务,面向辖区单位的社会服务,面向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不断满足居民群众个性化需求。
依托市民学校、社区图书馆等阵地,加强居民培训、学习、教育,把社区建设成为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促进和谐稳定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积极开展邻里歌舞晚会,家庭才艺大汇演、趣味体育比赛等文体活动,陶冶情操,建设居民的精神乐园。
为社区服务牢筑阵地
作为“三线建设”城市和资源型城市,“先生产、后生活”特征明显,社区建设历史欠账太多。在社区建设中,攀枝花市采取“政府主导,企业融入,社会参与”的方式,共抓社会基础设施建设。
作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主导者,市、县(区)政府2006—2008年,连续三年投资1.2亿元加强农村社区办公阵地及活动场所,实现农村社区办公场地全覆盖。2008年,攀枝花市将城乡社区建设纳入“民生工程”,进行目标考核。通过政府的主导作用,攀枝花市社区建设年年有目标,年年见成效。在政府投入的同时,企业融入并投入到社区建设,成为企业旅行社会责任的一种举措。攀枝花市与攀钢集团公司、十九冶、攀煤集团公司采取“挂、包、帮”等方式,共建和谐社会。
同时,攀枝花在社区建设的过程中,创新建立了“社区委员+社区社会工作者”双重性质的社区干部队伍,在社区服务管理方式上,进一步健全居民自治机制,畅通民意,努力把社会矛盾化解在基层,为社会稳定、和谐、繁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眉山篇:“三大体系”全面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眉山市副市长辜永忠在民政工作会议上
近年来,眉山市始终把防灾减灾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抢抓机遇,加大投入,奋力推进防灾减灾“三大体系”建设,使防灾减灾整体水平再上台阶。
“硬件体系”
提升保障能力
2012年,眉山市投入2000余万元,在全省率先建成综合减灾救灾应急指挥系统,充分结合国家自然灾害管理系统,延伸开发应急指挥报灾软件至乡镇,实现省、市、县、乡四级互联互通,极大提高了救灾工作效率。充分利用公园、绿地、广场、学校操场、体育馆、村(社区)活动场所进行功能改造和设施完善,建成8个市级大型应急避难场所,14个县级应急避难场所,22个乡镇避险场所,524个村级避险点,计划2015年底建成市、县、乡、村全域覆盖的应急避难体系。救灾物质储备体系不断完善,社区防灾救灾能力建设全面推进,目前已建成8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及30多个市、县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社区防灾减灾基础进一步夯实。
“软件体系”
加强应急处置能力
如果说硬件建设为眉山市救灾减灾提供了保障,那么“软件体系”的建设则是为防灾减灾加了一道砝码。眉山市建立健全应急预案,市、县、乡、村四级都建立了完善的应急预案,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通过不断的加强预案演练和风险评估,确保自然灾害发生后启动快、反应灵、运转顺。近年来,眉山市狠抓基层基础建设工作,在防灾减灾方面,制订了相应的规范措施,统一市、县、乡三级预案、响应启动、灾情报送、应急救助、灾后临时生活救助和灾后重建等工作流程,建立了救灾资金分担机制,救灾工作效率和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在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民政、国土、水务、农业、地震和气象等有关单位积极配合,实现资源共享,加强预警发布,为有关部门和群众及时作出避险措施提供信息基础。
此外,眉山市委、市政府还着力“组织体系”建设,市、县两级分别成立了防灾减灾委员会,制定了工作制度,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和目标任务。建立健全“三支队伍”。根据防灾减灾工作需要,眉山市建立了专兼职的救灾应急队伍、灾害信息员队伍和防灾减灾宣传员队伍,并将“三支队伍”的能力提升纳入市、县年度培训计划,邀请专家培训指导,全面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阿坝篇:牢筑农牧区困难群众保障网

阿坝州副州长杨星在民政工作会议上
阿坝州是集“老、少、穷、病、灾”于一体的特殊连片贫困区。近年来,阿坝州州委州政府带领各级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解决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密切联系群众,健全救助机制,努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困难群众救助网络,竭力保障困难群众的生活。2013年,阿坝州共投入民政资金4.5亿元,全州共有23万人享受各类生活保障,约占总人数的25.2%,基本上实现全面覆盖,多层保障。
确保贫有所养
近年来,阿坝州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阿坝州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等文件,开展为期半年的低保规范管理专项活动,实施对象认定、监督管理、档案管理、资金管理工作,把好入口关、动态关和年审关。清退不符合低保条件的低保对象14872人,新纳入7749人,覆盖面达到100%,促进了动态施保下的应保尽保,应退尽退。在州、县财政困难的情况下,优先安排低保资金,并将城市、农村最低保障线提高到350元、150元。
病有所医,难有所帮
阿坝州积极探索建立了资助城乡困难群众参加的基本医疗保险,对患病困难群众实施门诊救助,住院救助,一次性临时医疗救助和统筹城乡的“四位一体”救助方式,并根据救助对象患病病种实行多层面、全方位的医疗救助,实现对困难群众全覆盖。2013年,全州救助城乡困难群众20.8万人次,发放救助金6425万元。
对于城镇居民中的特困人员、下岗失业人员、森工企业困难人员、困难僧尼、孤儿孤老等群体,阿坝州实施分类救助。从2007年起,阿坝州将41184名大骨节病患者全部纳入社会保障范围,对466名严重大骨节病患者实施集中供养。建立了农村五保保障标准自然增长长效机制,确保年年有增加。2013年,阿坝州为9976名五保老人发放基本生活保障金3400万元;为全州546名孤儿发放救助金546万元,新建了一批科学、规范、实用的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全州现有社会福利机构13所、农村敬老院23所、儿童福利院1所,床位4400余张,五保集中供养率达39%,确保孤儿、孤老吃得好、住得好。(记者 袁彬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