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久的南小 优秀的文化
2016/12/5
——中江县小南街小学师生携手打造科技校园文化
中江县小南街小学校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的小学校,它位于中江县凯江镇小南街104号江西馆巷,是一所县城示范小学。学校的前身是“江西会馆私学”,1940年( 民国28年)改建成第二完全小学(简称二完小),文化大革命期间更名为“胜利街小学”,粉碎四人帮之后,胜利街更名为小南街,学校又更名为“小南街小学”。迄今为止,学校办学时间已达76年之久。
一所历史悠久的小学校怎样才能与时俱进?是该校在打造校园文化时将要面临的考验。在前期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学校创新性地建设了“书香苑、涂鸦墙、鱼趣池、艺术廊、书之道、艺术廊、体验园、记忆墙”校园文化八大板块,受到社会和家长的一致好评,成为中江县校园文化的样板学校,先后承担了40余所中小学校教师领导到校观摩学习。
历年来,该校被授予“四川省科技示范学校”“德阳市艺术特色学校”“德阳市书法示范学校”。为了体现学校科技、艺术的办学特色,2016年9月至10月学校用两个月的时间,由师生携手打造了独家南小特色的科技校园文化。在这次科技校园文化的建设中,该校秉承原有的文化建设风格“因地制宜,循环利用”,共打造了七处科技文化景观。90%的制作材料来源于生活中废旧用品——奶粉罐、塑料桶、瓶盖、铅笔头等,对生活废旧品进行再利用,将环保的理念贯穿整个校园文化中,体现“个性化、时代化,环保化”的特点。为了让校园文化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在打造校园文化整个过程中,师生共同参与设计、构思、制作……这种参与感和成就感对于每一位参与者来说,都是一笔人生财富,这样建构的科技文化更具有环保性、教育性、实用性和舒适性。
景观一:竹筒种植区
青菜长什么样?这是韭菜还是小麦?现在很多城里长大的孩子对这些可以说是一无所知,为了让孩子认识蔬菜和农作物,学校在外操场的围栏上绑上竹筒,填进泥土,种上各种的蔬菜和农作物.
景观二:奶粉罐种植区
为了让孩子们能够更多的认识蔬菜和农作物,学校利用废旧的奶粉罐种植更多的品种。孩子们先在家里和父母一起对奶粉罐用各种废旧材料进行装饰、美化,有用丙烯颜料画,有用旧筷子、水彩笔、旧铅笔、小石头等材料进行粘贴,有用铁丝、毛线等材料进行缠绕……全校1349名孩子在科技组老师的带领下利用科学课的时间分班进行“种下一颗童年的种子”种植体验。学校将孩子们的种植分班摆放在校园的各处,让孩子们自己浇水、施肥,参与管理。为了让孩子们了解蔬菜、农作物的属性,针对每个品种进行种植指导:什么科目,生长规律,如何施肥,如何浇水等。下一步,该校将利用美术课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写生,利用科学课时间让学生写观察日记,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进行绘本的制作,并让科技组的孩子们进行科技实践项目的调查实验,观察不同的土壤(一般土,营养土,营养土和一般土混合)的种植,摆放在不同的位置接受不同的光照,施肥多少,浇水多少等对比试验生长有何不同。通过种植让孩子们体验劳动的快乐,并认识了解大自然植物的生长规律。
景观三:科普走廊
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科普知识,该校利用学校的楼梯间,打造了科普走廊,科普走廊对水、空气、节能减排知识进行了介绍。《科普宣传栏》完全放手由学生制作,教师只做指导。孩子们用废旧的铅笔头、水彩笔、电池、筷子、瓶盖等进行装饰,每个楼层还用废旧的鼠标、电脑各种零部件、鸡蛋壳、各种豆类、矿泉水瓶等制作了“垃圾旋涡”“污水从何来”“垃圾分类”立体制作。让孩子们在课余时间可以对科普知识进行了解。
七处科技文化景观真的是处处有惊喜、处处有意义。本次的科技校园文化建设,该校以其充实的内容,明确的方向,鲜明的效果,使学校校园文化登上了一个新台阶。南小将以科技、艺术教育为据点,共建美好新南小,相信它将更加顺应素质教育的发展,更加顺应社会的需求。 (廖海滨 本报记者 李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