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7 全国公开发行 主编:陈小平 【返回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四川民生周报 >> 新闻中心 >> 第四版 >> 正文

马边4万余贫困群众摘“穷帽”

2016/12/19

  初冬时节,马边彝族自治县民主乡光华村困牛组,成群的土鸡在林间坡地追逐嬉戏,村民志拿子曲一边向鸡群抛撒玉米籽,一边快乐地吆喝:“在政府的帮扶下,我在金辉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务工,并以土地林木入股分红,如今,我们全家住进了新房子,摘了穷帽子。”

  在光华村困牛组,有70户村民和志拿子曲一样搬进了新家,免费用上了电视机、节能灶等五件套,大家以林地入股养殖专业合作社,并通过在合作社务工或发展核桃等产业,有了稳定的收入。

  困牛组之变,折射了小凉山腹地的马边之变。“十二五”以来,马边全面推进精准扶贫,全县减贫进程加速,截至目前累计脱贫4.125万人。

  精准识别锁真贫

  面对贫困人口多、贫困范围广、贫困程度深等现状,马边在“精准”二字上发力。按照“六不准四优先”标准,采取收入倒排、群众评议等方式,逐村逐户识别出贫困对象,并经过民主评议、村民代表大会审核、公示公告等阳光透明复核认定程序,确定扶贫对象,及时建档立卡。并通过开展建档立卡“回头看”,清退不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去年,全县95个贫困村最终锁定贫困户8110户29218人。

  烟峰镇二坝村的贫困户马赫军林,是精准识别的贫困户之一。其父亲母亲年老多病,一家人靠种植传统玉米勉强度日。被确定为精准扶贫对象后,马赫军林获得了养护通村公路的工作,每月有1380元的工资,他的妻子在村里的专业合作社参加母猪养殖技术培训,一家人计划明年开始养猪。“明年会挣更多的钱。”马赫军林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

  “一村一品”助脱贫

  杨得志是劳动乡福来村的贫困户,他的妻子患智障,一家四口主要靠他种植玉米养家。驻村帮扶工作组为他家制定了精准脱贫计划,扶持他扩大养猪规模,发展脆红李和蜜桃种植。“今年卖了两头肥猪,加上到茶园摘茶和易地扶贫搬迁工地务工的收入,挣了20000多元。明年七亩脆红李和蜜桃挂果后,收入肯定要翻番。”杨得志高兴地说。

  马边按“一村一品”精心布局,优先发展技术成熟、覆盖面广、经济效益明显、带动能力强的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同时引导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带动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并为贫困户提供种苗繁育、技术培训、农资配送、市场信息及产品营销等全程服务。目前,该县围绕“林、茶、畜”三大农业支柱产业建设,扶持建立农特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3家,新发展农民专合组织121个,建立电子商务产业园46个,建成20.2万亩绿茶基地和西南地区最大的3.37万亩有机茶生产基地,39万亩竹林基地,66万亩商品用材林,7万亩优质核桃基地,生猪、山地乌骨鸡标准化示范、养殖小区39个。其中,通过发展绿茶产业,带动15679人脱贫致富,全县累计1.17万贫困群众参与发展绿茶产业,人均年增收900余元。

  精准发力重长效

  脱贫攻坚,更重长效。马边瞄准2019年所有贫困村、贫困户脱贫摘帽这个目标,出台一系列帮扶举措,确保精准扶贫工作落地落实。

  创新进退机制,对因特殊原因返贫群众纳入县级贫困对象,参照建档立卡贫困户给予扶持。探索财政资金股权量化等扶贫试点,通过土地分红、就业务工等方式,促进项目群众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探索“政、银、保”融资和风险防控机制;在全市率先实现15年免费教育;探索培养民族医士制度……

  据悉,在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的同时,马边将继续抓好交通建设、资源开发、全域旅游、教育奠基、依法治县等工作,确保2020年实现与全市同步小康目标。(本报记者 李杉)

集团报刊
日期检索
新闻检索

新闻热线:028-86652539 广告代理:成都民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mzmszb666@163.com
版权所有©四川民生周刊 技术支持:028工作室 成都网站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