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市殡仪馆:打造亮点 谱写新篇
2017/7/11
益西达瓦厅长在泸州市殡仪馆调研
泸州市殡仪馆是市民政局直属的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单位于1962年2月成立,当时命名为泸州市火葬场。1985年经市政府批准更名为泸州市殡仪馆。1998年12月新馆开建施工,2001年1月1日,搬迁到现址毗邻江阳区蓝田街道杨桥风景区。新馆总投资2000多万元,占地33.5亩,是泸州城区承办遗体接运、设灵、冷藏、火化等遗体处理的殡葬服务单位。主要负责江阳区、龙马潭区、纳溪区、泸县等三区一县的火化和殡仪服务任务,年实际火化量在3500至4000具之间。主要有火化设备5台,其中平板炉3台,拣灰炉2台,殡仪车4辆。驾驶员经验丰富,具备跨省、市接运遗体的能力。
单位先后获得了民政部“含金量”最重的三项荣誉:2011年被表彰为全国民政系统行风建设示范单位,2012年被表彰为全国殡葬改革示范单位,2014年被表彰为全国殡葬工作先进集体。此外,获得省市级荣誉20余项。其中,1985年获得“省级文明单位”称号,连续30多年保持荣誉至今。2015年,被考核评估为省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合格单位。2016年,被授牌为“四川省标准化建设单位”。
4月7日,四川省民政厅厅长益西达瓦一行莅临泸州市殡仪馆调研了解殡仪馆基本情况。益西达瓦厅长特别对殡仪馆就地技改二期规划项目、信息一体化系统建设和标准化建设、惠民举施等方面进行了解。益西达瓦厅长对殡仪馆这几年的发展变化予以充分肯定,并表示:市殡仪馆殡葬文化氛围浓厚,便民宣传橱窗、夜间便民公交车等举措很好,特别是对《治丧流程》、《便民惠民利民措施》、《员工行风手则》进行了宣传,其他馆应效仿。他说:“作为殡葬机构,就应该为治丧群众提供方便,为他们提供物超所值的服务。”
这五年来,泸州市殡仪馆扎扎实实搞好“民生民政、创新民政、智慧民政、法制民政、文化民政”五个民政,积极贯彻实施惠民殡葬政策,对内帮员工解心结,树信心,对外塑形象、提品牌。积极打造自己的亮点和特色,谱写出民政新篇章。
亮点一:
积极塑造殡葬行业良好形象
中国几千年封建迷信思想,对殡葬行业忌讳尤深,导致社会大众对殡葬行业了解不多,对推进殡葬改革意义认识不够。在这种情况之下,2015年6月,组织任命赵国卫担任泸州市殡仪馆馆长。赵国卫同志不顾歧视,欣然接受组织安排,加班加点熟悉情况,投入到殡葬工作中去。
工作中,他身先士卒,爱岗敬业,以个人的人格魅力影响和带动干部职工团结敬业,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时,他积极推广人性化、温情化等“以人为本”的服务,着力推进服务项目、收费标准、服务内容、服务程序、服务承诺、服务监督“六公开”制度,实行阳光殡葬。着眼“让逝者多一份尊严,让亲人多一份慰藉”,他组织开展殡葬文化研究,积极弘扬孝道文化,将殡葬文化融入殡仪服务。从我做起,用生命影响生命,用心灵抚慰心灵,带动职工想丧属之所想,急丧属之所急,让治丧群众真切感受到了细心、热心、耐心、诚心、贴心、舒心的服务。
赵国卫同志提炼确立了殡仪馆的使命、愿景、价值观和服务理念,初步构建起文化要素体系。同时,着力开拓宣传面,积极开展殡葬改革宣传,着力开展惠民、环保、人性、专业殡仪服务等内容的宣传,以增加群众对殡葬行业的了解度和认同感。
2016年初,市政府出台“禁燃禁鸣”通告,殡仪馆利用网站、橱窗及各大媒体广泛开展保障市民人身财产安全、减少环境污染措施的宣传,积极倡导文明殡葬、绿色殡葬之风。联合市南寿山墓园在7家媒体上开展了声势浩大的集中宣传月活动。同时,组织在各大媒体上刊发职工的先进事迹,展现专业、人性、优质的殡仪服务,树立殡仪服务品牌。
一年以来,职工严格按规程操作,严格恪守职业道德、着装整洁、用语规范、不使用忌语、举止文明、服务周到、态度热情,全年无一例有效投诉,群众满意率98%以上。单位年初被省质监局授牌命名为“四川省服务标准化单位”,日前顺利通过了质量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内审和外审。11月底,单位申报将泸州市殡仪馆殡仪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列为全国第四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项目,目前已获省、市质监部门和民政部门同意,有望成为国家级试点创建单位。
未来,赵国卫将带领他的团队,在原有的优良基础上,进一步依托泸州市中心城区殡葬设施布点规划,在现有基础上对殡仪馆进行扩建,主动适应和满足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和人口老龄化发展需要,同时满足不同层次市民对治丧环境和场所的需求,将殡仪馆建设成为环境园林化、管理信息化、服务标准化、覆盖整个主城区的新型殡仪馆。
“民政工作承载着群众的希望和寄托,与群众的联系最为紧密。在服务中找差距,在服务中前行,这样才能让我们找到奋斗的方向。”赵国卫如是说。
亮点二:
努力促进安全检查常态化
殡仪馆认真开展消防布局、设备设施的现状调查,完成馆内消防设施设备的更换和配备,绘制了消防设施布局图。坚持领导带班制和交接班制度,值班领导每日巡查值班人员在岗情况,开展消防安全、重大设备安全、水电气安全、在建项目及食堂的安全检查,并做好检查情况记录。科室值班人员每日重点检查油库、冰柜、机电设备,并在值班记录本上做好记录。以服务群众、保平安稳定为前提,严格操作程序。加强与公安部门的协作,把殡仪馆保安纳入辅警体系,着辅警服装,配备警用器械。要求职工遇有突发事件,按规定及时报告并按相关预案妥善处置。为做好节日期间的安全工作,节前均组织全馆安全生产大检查,专门下发通知部署安全保洁工作。春节、清明祭扫人流高峰期间,每日安排4人负责馆内公共区域车辆引导、安全检查,安排4人负责我馆公共区域及厕所清扫保洁,保卫、保洁及业务科室负责人还适当延长了工作时间。
亮点三:
促信息化、标准化“两化融合”
“标准不是万能的,没有标准是万万不能的”。标准化能够较好地解决服务中的质量、安全问题。为此,泸州市殡仪馆按新版标准更新修改了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各科室工作手册,开展内控体系研制,开展《殡仪接待规范》和《遗体火化规范》两个省级地方标准的制修订,申报全国第四批综合标准化试点创建。
同时,作为民政部门为民服务的一个重要窗口,管理信息化、自动化,不仅影响着政府的形象,也会制约着殡葬单位本身的发展。为利用互联网络提高科技治馆水平,提升科学管理水平和服务丧属的效率,打造“互联网+殡葬政务”,与时俱进,服务于民。2015年,殡仪馆即委托公司招标代理采购业务管理及辅助平台专用软件。2016年,殡仪馆投资百万余元采购安装了业务信息管理软硬件系统,智能化开展各项殡葬服务。目前,各岗位已完成操作培训,12月20日正式运行新系统。信息化平台建设,使标准化得以实施,而标准化又借助信息化生根发芽。二者的融合,实现了殡仪服务全过程的可追溯,进一步规范了服务的标准和流程,进一步促进了殡仪服务的“温馨、规范、文明、廉洁、高效”。该信息管理平台,设置了互联网开放端口,有利于今后将殡葬业务向外延伸。
亮点四:
大力开展学习型组织建设
为提升殡仪服务质量,单位积极鼓励职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为职工报销了部分培训费用及交通费。2016年4-7月,组织三批次共17名职工到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殡仪学院分别开展了一个半月的殡葬知识及管理跟班学习培训。年底组织全馆职工观摩培训学员学习汇报技能展演,同时开展了接待洽谈、遗体沐浴等情景模拟演练,在职工大会上交流赴长沙民政学院、重庆安乐堂学习感受等。10月,与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殡仪学院签约授牌成为该学院实习基地,接收了10名殡仪学院的学生到馆跟岗和顶岗学习。
单位现有社会工作师7名,其中,6名同志取得社会工作师(中级)任职资格,1名同志取得助理社会工作师任职资格。有10名同志取得普通话二级以上水平证书,26名持有民政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证书,一线专业服务全部持有鉴定证书。获得国家民政部最高奖——孺子牛奖1人,获“全国殡葬工作先进个人”称号2人,“全国民政行业优秀技能人才”称号1人,省级“劳动模范”待遇2人,市级“劳动模范”待遇3人。
亮点五:
切实履行社会公益责任
单位积极贯彻实施惠民殡葬政策。为切实惠民利民,市殡仪馆还制订推出10余项措施,扩大惠民覆盖面。辖区百岁老人、二等乙级以上残军人、市级以上劳模优惠治丧费用10%,城区正常逝世人员,车辆接运实行降价定额收费,在殡仪馆设灵,骨灰盒享受8折优惠,免费提供治丧纸、笔、悼念册等治丧用品。单位将服务前移,派驻人员到西南医科大附属医院,开展24小时值班服务。为方便晚间市民到市殡仪馆办理丧事、探望丧属,单位推出了夜间殡葬便民直通车服务。每晚两班公交车分别于21:30、23:00从市殡仪馆发车,接送丧属到城区,其乘坐费用和普通公交车一致。为避免超期停冻遗体长期挤占公共资源,影响遗体停冻工作的正常开展,殡仪馆与有关部门协调,积极开展清理工作,办结并火化超期停冻遗体14具,费用下浮免收81万元。 (胡治文
许多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