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气东临盛杏坛 泰山北斗冠群伦
2018/5/24
——中江县东北中学“本真教育”巡礼
时间定格在201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十年风雨沧桑,从砥砺前行到凤凰涅槃,从负重奋进到华丽蝶变。欣喜之余,笔者于近日走进了中江县这所堪称创下办学质量传奇的农村学校。
校魂重建:
立德树人 内核发展
“胜景铸就,源于仁师”。东北中学有一支“爱生如子,敬业乐教”的教师队伍,其甘守清贫、视校为家的事业信仰激励着全校师生奋勇向前。期间涌现出的师德楷模、教学能手不胜枚举。例如,即将退休还战斗在毕业班一线的爱心妈妈邓丽琼老师、张莉老师;为了毕业班学生备战中考,在自驾车内打着吊瓶往返于德阳市人民医院与东北中学之间的陈宁老师;从自己微薄的薪酬中每期拿出万余元资助贫困学生的姚珍群老师;一大群每周为留守学生义务托管的教师团队、每周星期天下午义务辅导学生的中青年教师队伍;每日关注、关心、关怀毕业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起居的王惠英主任等。“群宾汇聚,杏坛翘楚”的校魂锻铸了一大批东北中学教学名师,目前,该校已是中国创新教育基地学校、德阳市书法教育优秀学校、德阳市安全文化优秀学校、中江县示范初中、中江县教学常规优秀级学校、中江县连续七年升学先进学校、中江县高考追踪特别奖学校。
校园重建:
物由境造 文化引领
自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十分关心东北中学的灾后重建工作,在充分论证和科学规划的基础上,由澳门同胞捐资和国家灾后重建资金共4500余万元对东北中学进行异地重建。所有参建人员本着对上级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师生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聚贤纳智,群策群力,昼伏劳作,寒来暑往。经过四年多的艰苦努力,一所环境优美、功能齐全且具现代化气息的东北中学矗立在世人面前,为中江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优质的硬件资源。
“学校的灾后重建,更应注重精神的重建,这是我们为澳门同胞对灾区倾情支持的最大回馈”,校园文化建设重在传承,地域文化彰显历史特色。东北学校作为当地文化的传习之所,教育学生如何秉承其历史底蕴,将地域文化如何发扬光大,这是作为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师生行为文化建设路径探幽,安全管理无缝对接的“三保一查”,“班级是我家,人人为大家”的自主管理模式在全校推广,学校绿色发展的志愿者社团,国学经典朗诵节,东方艺术瑰宝的书法兴趣小组,“春燕之声”校园广播站,艺术展示周、体育活动月、课外活动季,“物有所限,境地无垠”,“天有日月星,人有精气神”,这是我们对文化引领各项工作的理解和注脚。
核心素养:
科学管理 创新不止
这既是以校长李扬志为核心的领导班子对学校工作的要求,更是全校师生从心底发出的深情呼唤。于是“外塑形象,内强素质”成为东北学校师生的一致共识。现涉取学校管理沧海中的浪花,以飨读者。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长期以来,东北中学整合教师资源,同科师徒结对,进行梯次培养,每年举行师徒结对成果汇报大会,师徒授课内容一致,师傅说课、徒弟讲课、同行评课、专家点评已成为东北中学青年教师成长的模式;适时交流教学心得,相互借鉴共进步,倡导写好教学反思,贵在持恒落实。学校搭建交流平台,畅通相互学习渠道;创新教育新思路,杏坛探索永无境。学校在教学工作实践中,摈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大胆试行学案教学,以甄别、诊断、纠正学生的学习思维过程为教学重点,培养学生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旨在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程改革新理念、新方法、新思路,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人;“家校携手,学富五斗”,如何让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和教学工作?这是东北中学教育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现实课题。于是,“教学开放日,家长进校园”的主题活动拉开帷幕,家长走进课堂、检查作业、跨进寝室、考察食堂、教师交流、子女交谈成为家校共育的靓丽风景。此举,接地气、暖人心,使家长真切感受到东北中学“以学生为根本,为学生发展奠基”的浓情厚意。同时也践行东北中学教师“一切为了学生”的铿锵誓言。
回首往昔,硕果满枝;放眼今朝,芳华正茂;展望未来,意气方遒。魅力东北,朝霞染穹。 (石伟 本报记者 李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