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提问
2018/11/1
■ 中江县教育科学研究所 罗小英
笔者通过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结合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实例,从“有效性提问”着手,提出了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提问”的策略。希望教师能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的情景,使提问有艺术性、针对性、启发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经济初显端倪的时代,提高教育质量已显得尤其重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的育人目标。课堂作为最基础的教育基地,也被大家所关注和重视了。在我国开设的各门学科中,小学语文课还存在着“高耗低效”,“少慢差费”等许多问题,使得学生缺乏创新思维能力。所以解决这些问题已成为提高语文课堂整体质量的重要一环。
二、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目标不明确,缺乏思考价值
提问时,教师缺乏精心设计,致使提出的问题目标不明确。只是为了问而问,导致有些老师老喜欢说“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这样的提问缺乏价值,会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死板。同时一个没有目标性或目标不明确的提问,也会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二)忽视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和能力大小
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缺乏对本班学生的了解,使提问过于困难,或者过于简单,都是不适合学生思维发展的。比方说同样一个问题,对于优等生来说可以回答得轻而易举,而对绝大多数同学来说却是很困难,那么教师就有必要考虑这个问题的可行性了。因此在教学提问设计中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能力大小等区别。
(三)急于求成,缺乏时间考虑
在语文课堂中,我们有时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课堂提问一个接一个,密集得让人喘不过气来。有的问题一个学生回答不出,老师还没有给那个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让另一个学生回答,常常是一长串的学生才解决一个问题。此种急于求成的心态,又给予学生那么少的时间,只会压抑学生的思维训练。
(四)片面理解“主体性”,缺乏方法指导
在新理念的引导下,有些教师在语文课堂中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就简单地设计教学过程,而把这所谓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学习中教师反复提问学生“你读懂了什么”“你体会到什么”。不可否认,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收到的效果怎样呢?其实并不理想。看似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比较突出,但静下来细细品味,学生在学习中没有学到许多东西。每个学生的思维是不同的,如果没有老师的指导、点拨,将方法授予学生,而是让学生放任自流,只会让学生的思维更加紊乱。如何让学生在思维情境中学会思维?如何让学生在探究问题中学会探究?如何让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中真正有所收获?这就要求我们增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问。
三、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设计策略
(一)课堂提问要有艺术性
有艺术性的提问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提问,使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提问都具有较高的思维价值。叶昂龙老师的“整体提问”就比较有艺术性。他摈弃了“琐碎型”“繁杂型”的提问弊端,而抓住了课文的一两个“主要问题”进行探究,让整个课堂充满生机。
如教学《将相和》“完璧归赵”这部分内容时,先看这样提问:蔺相如是采用什么办法智胜秦王,实现完璧归赵的?从中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再看这样提问:蔺相如是真的要将和氏璧撞在柱子上,还是故意吓唬吓唬秦王?为什么?后面的提问具有艺术性,它需要学生围绕是真撞还是假撞进行多向的思考。这样让学生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培养多角度发散思维的能力,关注了他们的最近发展区,达到了提问应有的目的。可见,教师有艺术性的提问设计不但可以提挈主线,突出重点,更重要的是把教师繁琐的教与问转化为学生的学与思,无形中培养了他们的学习能力与思辩能力。
(二)课堂提问要有针对性
任何一篇文本,它都具有一定的价值取向,教师应努力发掘与其价值有关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内容提问,这样往往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对理解课文,体会感情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达到一定的情感、价值观的熏陶。
1、针对课文的关键处
所谓课文的关键处,是指对全篇课文的理解有重要作用或学生不易理解的某些词句章节。如《凡卡》一文,以凡卡的信爷爷能否收到这一关键,设计这样一组问题:凡卡的信爷爷能不能收到?为什么?如果爷爷收到了凡卡的信,能不能改变凡卡的处境?为什么?这样的提问具有较大的思维价值,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凡卡的悲惨命运,无形中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得到了提升和熏陶。
2、针对课文的内容矛盾处
不少课文有些内容看起来似乎“自相矛盾”,其实这正是作者落墨的着力之处。在这些地方提问,往往可以引导学生把课文理解得更深,让学生的思维发展得更好。例如《穷人》一文,先写古老的钟嘶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后说“睡觉还早”。教师可以在这矛盾处提问:已经深夜,睡觉还早吗?从而让学生在对矛盾的探求中,进一步体会到桑娜的善良:在这样一个暴风雨的夜晚,对出海打鱼未归丈夫的深切牵挂和担忧。这样的提问,既能紧紧抓住人物的内心活动,又能深深打动学生的心,让他们启而有发。
3、针对课文的题眼处
题眼是课文题目的眼睛,有表情达意的突出作用。如《梅花魂》一文,针对题眼“魂”,就可以这样提问:什么是魂?梅花有魂吗?课文中的“梅花魂”究竟是指什么?你从“梅花魂”中领悟到了什么?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去探究文本的内容,在探究中使思维得到更进一步发展。
(三)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
在语文教学中,除了要教学生将字、词、句进行熟练地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技能训练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而启发性的提问是最能激发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动力源泉。因此,值得我们为此花精力去设计。
1、文章的点睛处启发
文章的点睛处即课文内容和中心的聚焦点。往往有窥视中心,统帅全文的艺术作用。因此在此处设疑,往往能将学生的思维带入一个新的层次。比如说《月光曲》最后一段写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这“陶醉”就是全文的中心词。在讲整篇文章后,引导学生应用“陶醉”一词造句时,就可以这样设计:兄妹俩被这美妙的音乐陶醉了,除了音乐之外,人还可以被什么陶醉呢?显然,这个问题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使他们受到了启发,思想的火花更活跃了。从学生的理解该词到最后的运用该词,无疑是一种遣词造句能力的培养。
2、文章的疑难点处启发
有些文章,由于时代背景的不同,对学生的理解就会有阻碍。例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中,鲁迅先生说:“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是个含义深刻的句子,如何让学生理解深层次的东西呢?可以提出以下几个具有启发性的问题:(1)从字面上看,这句话是说什么?(2)联系鲁迅先生说这话时的时代背景,这句话还有什么更深刻的含义?“四周围黑洞洞”指什么?谁又会“碰壁”?(3)鲁迅先生说这句话时心情怎样?这样的提问,既做到了以文为本,使学生充分理解语言文字,又使学生的思维跳出了语言文字的圈子,去直面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社会背景,激发了学生更进一步的求知欲望。
当今世界经济和科技的迅猛发展,要求我们的教育去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这是《学记》中告诉我们课堂教学应努力的方向。小学教师对于语文课堂有效性提问也应努力探求妙法,精心设计,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以适应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让学生在课堂这片绿色的土地上,真正有所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