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培养学生简便计算能力例谈
2018/12/6
■ 中江县实验小学 肖婧君
《新课标》指出,简便算法的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掌握简便运算方法,是提高学生运算速度的重要途径。在小学四年级数学中培养学生简便运算能力,不仅要让学生灵活运用加法、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的分配律、减法的性质、除法的性质,还要掌握一些特殊的数据的变化规律才能提高运算速度,并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灵活性。
一、平时增强“化整”、“凑整”的训练,为学好简便算法作准备
学生简便意识的培养应靠平时的日积月累。所以在简便计算的教学中,我们还要提前渗透学生“变整化”、“凑整化”的数学简算思想。在教学简便方法之前经常让学生做加数中含有整十、整百的加法口算题,让学生明白这样的题目很好算又容易做得正确。如在教学75+168+25、245+180+20+155这种类型的算式时就需要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把加数中能凑成整十或整百的数字凑在一起。也把25×4=100、125×8=1000这两个特殊的化整算式牢牢记住。
又如老师先说一个两位数如“43”,然后让学生快速说出能与它凑成一百的两位数来是57。通过反复训练,学生能总结出能凑成整百的两位数的特征:个位数凑成十,十位数凑成九。渗透了“凑整”数学思想,学生对“简便计算”也就更容易理解、掌握。
二、强化对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的理解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也是判断和推理的起点。只有概念明确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及合乎逻辑的推理。例如在计算36×99=36×100—1=3600—1=3599很明显就是由于算理不明,概念不理解造成的。36×99表示99个36相加。简算过程中,把它看成36×100表示的是100个36相加,也就是增加了“一个36”而不是一个“1”。没有真正理解加、减、乘、除的算理而且计算熟练程度不够,往往就会弄巧成拙。
三、培养学习简便计算的兴趣
兴趣是孩子求知欲的原动力。简便计算也是一样的道理。比如在教学“75+168+25”时,请学生观察哪两个加数是能凑成整百的好朋友,找出来。听到找朋友,就会很感兴趣的用凑成整百数的这个特征来找出这对好朋友,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简便计算。
教学背景生活化,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教学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时,设计这样的生活背景:学校购买校服,每件上衣56元,每条裤子44元。我们班33人,一共需要多少元?对此,有的学生可能会先算出一套校服的价钱,然后再乘33,算式是(56+44)×33;也有的学生可能会分别算出上衣和裤子各需要的钱,再合起来算出一共需要的钱,算式是56×33+44×33。显然,这儿的简便计算源自学生独立判断后的一种自我选择,是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经过观察、分析、比较后自行悟出的,产生于他们自己的解题需要,这样才能把学到的东西内化。
注意创设趣味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简便计算的魅力和乐趣。比如在教学中设计“和计算器比速度”的一个环节。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125×32×25,老师则用简便方法计算直接喊出结果,然后揭示结果:(125×8)×(4×25)=100000。让学生体验到了神奇和快乐,从而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四、培养良好的运算习惯
运算是一项很严谨、准确的工作,一定要有良好的习惯才能很好的完成。首先强化训练,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审题是解题的基础。只有认真审题、看清楚要求、看清楚数据和符号,分清运算顺序才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其次严格要求,养成书写规范的习惯。书写是否认真,格式是否规范,直接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否端正,也直接影响到运算的正确性。
总之,培养简便计算能力要在计算的正确性、简捷性、合理性、灵活性等方面下功夫;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与熟练掌握各种与运算有关的概念、性质、公式、定理、法则、算律,要求学生记住一些必要的和常用的数据,训练出熟练的技能技巧;善于应用数学思想方法解题;同时还要具备顽强的毅力,精益求精的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