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在中职语文教学设计中实施思维训练
2019/9/26
■ 中江县职业中专学校 王伦万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对“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一核心素养的作用是这样阐述的:“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通过语文学习,获得的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等能力的发展,以及有关思维品质的提升。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运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丰富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不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创造性。”
中职语文课程教学,其根本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在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创新等语文核心素养方面获得持续发展”。著名教育家吕叔湘曾说过:“教师培养学生主要教会他们动脑,这是根本,这是教师教给学生的最宝贵的礼物。”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既是对学生人文关怀的内容之一,也是落实新课改理念,更是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努力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加快培养国家发展急需的各类技术技能人才,让更多青年凭借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让三百六十行人才荟萃、繁星璀璨”的需要,是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的最基本途径。
一、在中职语文教学设计中为何要实施思维训练
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更强调对学生的思维教育,因为语文是一门思维性很强的学科,有着自身特殊的思想教育的功能。中小学设立语文学科,就是要学生掌握语言,学会用语言来进行思维,并把思维的结果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学生掌握了这个语言工具,学会了以语言为工具进行思维,并以语言为工具表达思维结果的本领,才能学好其他学科,因此我们说语文学科是基础的基础,教学生学会以语言为工具进行思维,发展学生参照语言思维的能力,是语文学科特有的任务。
语文教材以选取典范的例文为主体,入选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对生活体察入微的把握、感受、理解与升华,是作者思维的结晶——思维的成功结果。剖开这成功结果,看作者的思维过程,无处不闪耀着作者的智慧之花。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向学生充分展开作者千姿百态的思维过程,把凝结在教材中的知识背后的材料及思维活动过程充分显现出来,暴露思维的发生、发展过程。另一方面,科学地思维训练过程有益于促使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思维,提高智力品质,进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二、在中职语文教学设计中如何实施思维训练
激发学生兴趣。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我们也知道,兴趣是最的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大的动力,才能焕发智慧的内驱力,才能使学生进入一种欢乐愉快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恰恰又是激发思维的最佳时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凭借现代教学设备,采用多种手段,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感觉到自己是个发现者,探索者,进而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不但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同时也能更好地活化他们的思维。如教《观潮》时,上课开始,切入钱塘江观潮的一段录像,那波澜壮阔的画面和呼啸而致的潮汐声,就能让生在北方没有见过此情景的同学耳目为之一新,产生求知的欲望。同时,“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互换之后,我们都有两个思想。”交流讨论是一种特定的激情方法,因为学生头脑中的各种观念和想法通过互相碰撞、激发,会出现大脑高度亢奋的状态,思维活跃起来,形成“头脑风暴”。因此要鼓励学生围绕主题发表意见,阐述观点,还可以在进行争论时及时捕捉灵感。例如,写《中学生上网》时,先设计让学生讨论的活动,分成两组,一组说好,一组说不好,开个辩论会。老师含笑,一边旁听、记录,一边煽动学生激情大胆争论。通过学生的参与活动,使这一情景充分展开和激化,这样在场的学生会情感喷发,发动思维,畅所欲言。
比较文章异同。比较就是把各种事物加以对比,以确定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就是找同中之异,异中之同。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比较有助于提高思维的变通性,有助于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思维能力,也有助于提高综合能力,这种方法在学习中应用相当普通,频率也高,它不仅适用于理解性的问题,也适用于学习基础知识、培养逆向思维。苹果落在牛顿头上,牛顿由此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就是因为它运用了逆向思维:为什么苹果往下掉而不往上掉。如指导学生阅读《愚公移山》时,引导学生思考:有人说愚公若没有神的帮助,不知要多少代人才能挖走太行、王屋二山,他为什么不搬家呢?这不是名副其实的“愚公”吗?教师逆向指导学生思考,容易触发学生的阅读求知欲和探索欲,制造一种矛盾,学生能够在思考后,产生一种质疑的品质。逆向阅读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不唯上,不唯书”的科学求实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