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力发展无障碍旅游的对策及建议
2019/10/10
我国现有2亿多60岁的老年人、8500多万残疾人、8000多万肥胖人群、3000多万婴儿、3000多万怀孕的妇女以及3000多家骨科医院内阶段性失能人员以及所有行动不便人群(以下统称为“残障群体”)。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消费日益成为大众最基本的刚性需求之一,如何为这些群体提供更加宜行宜游的无障碍旅游环境,进一步挖掘和开发针对这些群体的旅游市场,对于旅游资源极其丰富的四川及成都而言,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极其巨大。发展无障碍旅游必将极大地加速我省从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跨越和成都“三城三都”城市名片的打造。
一、无障碍旅游的概念
无障碍旅游(Accessible Tourism, Barrier-Free
Tourism)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都尚无明确的定义。澳大利亚学者西蒙·达西(Simon Darcy)在其著作《无障碍旅游议程研究》(Setting a
Research for Accessible Tourism,CRC for Sustainable Tourism Pty
Ltd,2006)中指出:无障碍旅游是指残疾人和老年人能够独立从事旅游活动,同时平等和有尊严的接受旅游产品、服务和环境的权利。国际上对于残障群体旅游的定义中暗含的前提是认为旅游是残障群体应该享有的权利,社会各界需要通过消除残障群体旅游的障碍,让残障群体享受自身的基本权利。我国无障碍旅游的概念,是近年来随着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兴起而形成的一种全新的旅游概念。无障碍旅游的对象包括残疾人、老年人等。无障碍旅游所涉及的内涵很广泛,不仅是旅游景区环境的无障碍,还包括人的观念意识、出行工具、服务理念等的无障碍。
二、无障碍旅游的内涵与价值
发展无障碍旅游是残障群体全面小康生活的一种必需,是实现所有社会成员平等参与社会、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是保障民生、完善社会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体现;是旅游细分市场走向成熟完善的必然过程,是旅游业由单纯的产业导向走向社会导向的本质回归,更是旅游相关企业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无障碍旅游需求日趋旺盛、势头迅猛,发展无障碍旅游势在必行,也大有可为。
(一)无障碍旅游是保障残障群体基本人权的需要。旅游是现代社会的基本需要之一,是人人享有的权利,是《世界人权宣言》中“人人有享受休息和闲暇的权利”理念的具体解释。残障群体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应该享有融入社会的一切权利,当然出行权、旅游权也包括其中。无障碍旅游是关乎残障群体尊严和幸福的鲜明时代命题,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和从人文精神出发的创新性实践,是对残障群体人权的一种尊重,更是平等共享目标真正实现的必备条件之一。
(二)无障碍旅游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的需要。旅游属于人的社交需求,是建立在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满足基础上的进一步需求。无障碍不是只有残疾朋友需要,无障碍环境可以为所有人提供宜居宜业、宜行宜游的美好生活环境,是实现所有社会成员平等参与社会、融合发展的重要措施。它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保障民生、完善社会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体现。
(三)发展无障碍旅游有助于筑牢“三城三都”的城市发展定位。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发展“创新创造、时尚优雅、乐观包容、友善公益”的天府文化。在2018年9月召开的世界文化名城建设大会上,提出成都将举全市之力,全面塑造发展环境,提升城市软实力,积极建设世界文化名城、旅游名城、赛事名城,高标准打造国际美食之都、音乐之都、会展之都,通过塑造“三城三都”城市品牌,提升城市文化沟通能力和全球传播能力。成都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具有异常丰富的旅游资源,围绕世界旅游名城建设,成都通过旅游产品结构优化、全域旅游发展、公共服务配套提升等的优化提升,收获诸多美誉,被国家有关部委评为“中国旅游休闲示范城市”;被全球第一旅游评论网站Trip
advisor评为“中国最受全球旅客欢迎的10大旅游目的地”;在万事达卡国际组织“全球旅游目的地城市指数”评选中,成都旅游增长活力连续2年排位全球第二。根据《成都市建设世界旅游名城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到2020年,成都将初步建成旅游产业要素齐全、旅游产品体系完善、旅游服务优质,独具蓉城休闲特质的世界旅游名城。为实现这一目标,成都市需要深入推进旅游改革,创新优质旅游体验,进一步提升成都吸引力,而以无障碍旅游为切入点,不仅将展示成都极具温情的待客之道、城市温度与生活美学,也能助推旅游服务体系创新,为所有游客,尤其是为残障群体的无障碍旅游体验打开一扇新窗,为世界旅游名城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发展无障碍旅游、推动无障碍发展将对成都建设“三城三都”,进一步筑牢世界旅游名城的城市发展定位,打造国际化的营商环境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国内外无障碍旅游发展概况
以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和日本为代表的旅游发达国家对无障碍旅游的研发比较早,无障碍设施特别完善,各类交通实现了无障碍接驳,轮船、码头、机场、酒店、银行、餐厅、停车场等均设置有无障碍设施设备。
我国无障碍旅游第一次提出是在2003年7月,来自江、浙、沪的15个城市与黄山市共同推出了长江三角洲城市“15+1”高峰论坛,由此翻开相关学者在无障碍旅游方面的研究,浙江杭州职业学院无障碍旅游研究所在全国推出了首个残疾人旅游服务标准《残障人员旅游服务规范》。旅游市场上也涌现了生命之歌、上海自强人公益论坛等一批民间自发性组织,开启了无障碍旅游的雏形。北京新机场、雄安新区、哈尔滨、深圳、杭州等均在无障碍建设和无障碍旅游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尝试和探索。但总体上讲,我国无障碍旅游需求旺盛,仅国内8500余万残疾人中就有约60%有强烈的旅游愿望,其中,约11.7%(约580万人)有经济能力出游。但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主要原因是:一方面旅游景区、交通、酒店的无障碍设施不够完善。另一方面,旅行社对残障群体敬而远之。
四、我市无障碍旅游的现状与不足
成都外揽山水之幽、内得人文之胜,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中国十大古都、中国旅游休闲示范城市、中国最受全球旅客欢迎的10大旅游目的地;是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全国无障碍环境建设示范城市;更是公园城市的“首提地”。近年来,成都市坚定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及成都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追求人本关怀,在公园城市建设中,以大尺度生态廊道区隔城市组群,以高标准生态绿道串联城市社区,推动公共空间与自然生态相融合,实现天府绿道与无障碍环境和谐共存,为残疾人、老年人、孕妇等特殊群体融入天府绿道创造了条件,展示了成都极具温情的待客之道、城市温度与生活美学。丰富多彩的自然及人文资源,闻名遐迩的旅游资源,独具匠心及人文情怀的旅游和无障碍环境建设,为发展无障碍旅游提供了魅力独具的沃土。从2014年开始,已经有旅行社和公益组织开始组织残障群体出行。五年来累计组织无障碍旅游达20多万人次,出版了国内第一本无障碍学术专著《残障群体无障碍旅游入华史及其发展》以及国内第一本无障碍手册《成都无障碍手册》,影响众多国内外专家学者关注残障群体及其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目前主要针对残障群体的定制产品有50多条线路,包括省内游、国内游、国际游及专列。但也存在诸多不足:
(一)旅行社没有专门针对残障群体的无障碍旅游产品。由于自身身体条件、经济条件及目前无障碍设施尚不健全等因素的制约,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旅游行业普遍认为残障群体消费能力偏低,且旅行过程中发生意外的风险较高,加之相关涉旅企业不愿执行国家规定的免票等优惠政策,更为重要的是缺乏可执行的服务标准,残障群体客源市场长期以来被旅行社企业忽略甚至主动放弃,对于开拓残障群体旅游市场缺乏热情,基本上没有针对性的无障碍旅游产品,即使可以与健全人一起组团出行,旅行社也对出行天数、出行地点、是否有专人陪护等进行限制。
(二)旅游环境无障碍设施不够完善。我市绝大部分景区均设有残障群体专用卫生间,但部分景区后续维护管理不到位,成为景区洗手间的“杂货间”;盲人通道、轮椅通道等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尚不完善,影响出行。手语导游、盲文版景区信息介绍等便残服务也不完善。另外,旅游景区酒店的客房、停车场及其他公共区域的无障碍设施也尚需进一步完善提升。
(三)缺乏可执行的服务标准。目前尚未出台针对残障群体的服务标准,且不同类别、不同级别的残疾人对应情况不同,旅行社、景区、导游等旅游相关从业人员无法按照细化、可执行的标准进行服务,影响无障碍旅游市场的规范性,也增加旅行社等从业者的风险,影响积极性。
五、发展无障碍旅游的对策及建议
(一)
围绕城市发展战略定位,不断丰富和完善无障碍理念。一是紧紧围绕“三城三都”的发展定位,切实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关于无障碍环境建设的要求、政府作为公共物品提供者应该履行的责任等内容,重点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公共交通出行及旅游景点的无障碍建设,在包括公园城市、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熊猫之都、文旅功能区、特色街区等建设中,把无障碍建设与建设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交付使用,把大力加强无障碍建设固化为成都市的城市理念。二是建立有效的监督检查制度,加大建设项目的审批力度、把住验收关,加强残疾群众监督,充分听取残疾人意见和建议,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和管理工作快速发展。三是对已建成区域天府绿道的无障碍环境进行优化提升,以锦城绿道项目为案例,启动专项规划系列研究,编制《天府绿道无障碍设计导则》,助力天府绿道设计更加国际范、人性化。四是建立健全旅游市场无障碍服务的行业规范和相关行业标准。
(二)加大对无障碍旅游从业者的培训力度。加强对手语翻译、手语导游、残疾人和老年人护理、残疾人交往通识、残疾人和老年人心理等方面人才的培训力度,对于培训合格的工作人员发放合格证,可以从事无障碍旅游相关工作,提高无障碍旅游专业化水平,营造人文无障碍环境。
(三)鼓励引导旅行社开发无障碍旅游市场。政府作为强有力的“看得见的手”,可以利用政策杠杆和财政杠杆引导旅游相关从业者更为积极开发无障碍旅游市场。如通过财税手段奖励积极开发无障碍旅游的经营者,对特殊群体工作人员提供培训服务、发放补贴,对残障群体的出行陪护(家人)给予交通、门票等优惠,进一步活跃无障碍旅游市场。
(四)促进无障碍旅游理论研究与实践的有效衔接。与国外研究相比,国内对无障碍旅游的研究还处于萌芽阶段,理论体系尚未形成,现有文献多是从市场开发必要性、意义等角度进行研究的,缺乏具体技术层面的探讨。应充分发挥高校学术资源,开发无障碍旅游学科,成立无障碍旅游研究院和协会,支持开展针对无障碍旅游发展的论坛、峰会,鼓励和支持无障碍相关学术专著及教材的编著等。
(五)大力营造无障碍旅游社会氛围。无障碍旅游环境的建设是为了方便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出游,是服务全社会的事业,是功及社会、利及百年的大事。应该加大残健融合等理念的宣传力度,唤起对无障碍旅游发展的关注,倡导更多人文关怀。通过进社区、进学校、进景区等,开展无障碍体验活动,强化“人人有责任,人人都参与”的理念,做到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的无障碍大环境,为成都“三城三都”的国际形象添砖加瓦。 (文章来源:成都市残联办公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