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引领凝聚人 平台搭建培养人 目标导向成就人
2019/10/24
——中江县南华镇中心小学新教师培训纪实
自2017年以来,短短三年间,中江县南华镇中心小学新选调教师34人。他们来自于全县各个不同的学校,都具有3年以上工作经历,且在原学校属于积极肯干、有较强工作能力和较好教学业绩的教师。然而,因学校文化不同,培养理念不同,决定了这一支新加入的教师文化认识的多元化。如何让他们迅速适应南华的教育环境,迅速理解南华的教育理念和发展目标,迅速融入南华文化,并在南华的舞台上闪耀自身光芒,推动学校发展,南华镇中心小学是这样做的:
开好“三个会”
让新教师深入感知文化氛围
“三个会”即岗前培训会、开学工作会、期末总结会。先说岗前培训会。今年,南华镇中心小学提早布置了岗前培训会,由教导主任郭孝玉主讲教学常规工作要求、教学质量目标任务、绩效考核年度考核相关制度;由政教主任彭春彦主讲南华镇小的发展历程、南华镇小学生、家长特点及教育策略,给老师们“放大招”——大胆推出自己,在首次家长见面会上展示自己的优秀,树立“舍我其谁”的霸气教师形象,让家长和学生为你折服,进而配合支持你的工作。实践证明,岗前培训卓有成效。新教师普遍反映:焦虑感减少,感觉就像在南华工作了很久,减少了环境适应期,彭主任的大招很神奇,今年的家长对新老师很佩服,学生管理上也井然有序。
开学工作会、期末总结会则是宣讲学校发展愿景、教育理念、文化传承的良好契机。一所学校要有共同的愿景、理念、价值观才能固化成这所学校特有的文化。“愉快生活、快乐学习”是南华镇小一直坚持的办学理念,南华镇小不坐班、不打卡,老师们形成了“自觉的责任与行动”,形成了“不用扬鞭自蹄”的敬业精神,形成了“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形成了“追求卓越”的金牌作风。
搭建平台
创新教师培养方式、内容
教师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构建规范化、系统化的培训策略。南华镇中心小学在新教师的培训中,主要采取校本培训与专题培训相结合的办法,搭建适合教师成长需求的平台,摒弃“说教式讲座”,强调“参与式互动”,帮助他们解疑去惑,支招指点,重在实际课堂的掌控与课堂效益的提高,在班主任工作开展的实效性上下功夫。
推门听课、室外观课。每年9月,新教师进校的第一个月,校长和教导主任会对每位新教师的随堂课听一遍。这是一次摸底,目的是了解新老师的上课风格、课堂常态、教学技艺,以便于选择配备合适的师傅。同时,还坚持对所有老师随机听课,目标每天一节,每周至少三节;课前一小时通知授课人,课后办公室交换意见、查看备课情况、了解辅导情况及班级整体情况。甚至会邀请教研组长、优秀教师、新教师一起推门听课,通过落实“优质课堂常态化,常态课堂优质化”的教学管理要求,努力做到每节课让不同层面学生受益,让学生都有满足感和上进心,让每节课都体现老师的信念、情操、学识,让每位老师每节课都为学生负责。在这个环节,南华镇中心小学对待新教师很严格,甚至于严苛到推门听课后反馈的课堂改进意见还采用室外观课的方式查验落实情况。
师徒结对,年级共带。九月基础课后,将举行师徒结对大会,南华镇中心小学规定:每个月师徒互听至少4节课,每周一节;每学期开展一次师徒结对汇报课,汇报课后评课环节需要徒弟说课、师傅主评;每年一次师徒同课异构、同台竞技,让全校观课、评课。师傅是教学师傅,也是班主任师傅,还是生活上的师傅。同时,师徒结对的过程也是一个互相学习、互相影响的过程,新教师的现代化教育教学技能、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花样繁多的点子也深深影响着师傅们,因为“一日为师”的关系,他们情感的纽带、团队的联系扣得更紧。
教研组经验交流、课堂展示、专题研究活动成效显著。实际上,班主任经验交流、班队主题活动展示评比活动助推年轻老师班级建设、班级活动开展及家校交流沟通,对于新教师培养也是大有裨益的。
目标导向
重视培养培训成果转化
每学期初制定质量目标。把学科教学质量放在全县的监控平台上来衡量。已有基础数据班级要在原有基础上上升,新一年级的质量目标至少定在全县前30名。期末绩效考核时要对自己定的目标回头看,从目标达成和名次两方面考核。总结会对质量达标情况从全科合格率、优生率、年级达标、班级达标几个维度进行分析。对方法好、质量高的教师公开表扬、鼓励,同时通过微信群、QQ群发慰问短信、红包表示祝贺,全体老师在热热闹闹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增强了新教师的自信心、荣誉感、归属感,帮助他们提升了个人价值的自我认同。
研究目标。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一些人,他教一年,然后重复五年十年乃至一辈子;有些人,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人与一个教了一年却重复了一辈子的人,他们的成就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鼓励年轻的老师,要做教育的有心人,要以教育研究者的视角记录下那些一瞬间的“火花”。做教育反思,写教育日记,认真总结教育的得与失。
站在讲台前的人是决定未来的人,而培养教师是给学校最好的“储蓄”。教师就是学校的“作品”,要把这个“作品”当作精品来涵养。一个没有文化认同的单位只是一个工作单位,有了共同价值追求的学校才是一所有归属感的学校,才是一所有意思、有希望的学校,才是一所有灵魂、有行动力的学校。 (邓秀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