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如何培养“未来教师”
2020/6/18
■ 中江县继光实验学校 邓金河 钟奇岑
工业发展进入4.0时代,科技大发展带动产业加速革新,一些职业和工作岗位必然走向消亡,同时也会诞生一些新的职业和工作岗位。二十年、三十年后,社会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才?
2020年的疫情,对国际形势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线上学习促进了学校传统学习方式的变革,网络课堂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并体现出学习时间灵活、可反复观看、教育成本低等优势。有人说:“利用网络和机器教学可以让学生更高效的学习知识,教师职业会渐渐失去原本的作用,变得可有可无。”面对网络远程教育的快速发展,教师这一职业是否会被取代?
后疫情时期,部分学生在复课后出现了一些应激反应,如适应困难、情绪低落、性格急躁、行为改变等状况。这些现象告诉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人,除了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还需要有心智的启迪、情感的交流、价值观的引导,这些都是人工智能无法取代的。无论工业如何进步,社会如何发展,教师这一职业是不会被淘汰的。
但是,毋庸置疑,在人工智能机器人对人类传统劳动全面代替的今天,教育也必将进行一次颠覆性革命,以适应人工智能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在旧教育中沉溺越久的,在未来将更早被淘汰。
故而,笔者认为“未来教师”需要具备时代新要求。
未来教师是终身学习的阅读者
未来的教师无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也不是学生往上攀登的人梯,而是教师和学生都要带着梯子,一起攀登。教师是组织者、引领者、同行者,自己到了什么高度,看到了什么风景,可以随时和学生互动交流,用实际行动来影响学生。这把向上攀登的梯子,就是阅读。
为了在全校推广阅读,2019年,我校制定了一份《“未来教师”阅读计划》,通过年级组、教研组推行,由学校为老师们订阅教育教学杂志,选购文学、历史、哲学、教育学、心理学、学科专业等方面的书籍,同时也倡导老师们自主购买书籍。每月全校教师大会,新增了“好书分享”环节,由老师推荐优质书籍,分享读书心得。学校公众号同期推出“阅读专栏”,让老师们在平台上交流阅读方法、阅读心得。《“未来教师”阅读计划》的推行,引领老师们从日常阅读走向专业阅读,从无意识阅读走向规划阅读。
未来教师是独立思考的践行者
近几年,为了促进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学校派出大批教师外出参加学习。对于外出学习的老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我校要求大家要带着疑问听课,带着思考学习。各种流派的教学理念百家争鸣,新的教学主张层出不穷,如果大脑未经批判性思维的武装,面对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无论是全盘接收,还是盲目追随,都是对学习的曲解。面对专家学者的理论构建,名优教师的教学实践,要坚持独立思考,批判性的吸收。同时,学习要“留痕”,老师们把学习内容在不同范围内做分享,学习的思考、困惑、收获要以文字的方式呈现,学校刊印“学习专题”文集,分发到年级组供全体教师阅读,老师们在文集的空白页写下阅读心得。用这样的方式,为老师们交流教育观点,讨论教学热点提供平台。在交互讨论中,老师们修正着自己的观念,逐步完善自己对教育教学理论的构建。
未来教师是创意活动的开发者
数字化时代,机械化、标准化的工作将会被机器取代,而有创造性、体验性的工作将是未来的稀缺资源。机器有智能,人有智慧。教育是面对人的工作,用智慧启迪智慧,用创意点亮创意,这是我们教育工作的天然优势。学校的管理工作始终将“创新”放在重要位置,要求各科室负责人在自己的工作领域创新,带领老师们创造性地工作。在学校的考核方案中,专门制定了鼓励教师开发班级特色课程的条例。在这一制度的激励下,老师们开发出丰富的课程,如由老师带领学生创建的“微力量爱心队”,多年来帮扶残疾人、慰问敬老院、关爱福利院儿童、资助贫困儿童等,送出爱心,传递正能量。策划组织活动的过程,锻炼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还有老师开发的“全科CEO课程”,由学生来组织成员,分配工作,购买原材料、加工、设计海报、宣传、销售、计算盈利,整合了语文、数学、美术、实践操作、自然科学等学科知识,活动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与实践能力。
我们坚信,校长有创新意识,带领学校的老师开展创意性的工作,才能培养有创新意识的学生。
未来教师是融合学科的跨界者
在继光实验学校,你可能会看到这样的情景:一位老师在舞蹈室且歌且舞,指导学生编排舞蹈。你也许不会想到,她曾是优秀的数学老师;你也可能看到这样的情景:老师抱着吉它,亦唱亦弹,和学生一起奉献精彩节目。你也许没有想到,这是一位出色的语文老师;在讲台上跟学生讲诗词,论书法,侃侃而谈的却是一位数学老师;宣传画册的校园风景图片不输专业摄影作品,贡献照片的正是学校的历史老师、英语老师……
社会需要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作为学校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育教学的实施者,学生成长的促进者,教师必须要有跨学科的知识。
时代嬗变,教育蘧变,人才需求的变化推动教育形态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未来的教师必须具备更全面的专业素养,而学校的培养体系也要进行系统的变革,培养能够胜任教育教学变革的未来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