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7 全国公开发行 主编:陈小平 【返回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四川民生周报 >> 新闻中心 >> 第四版 >> 正文

残疾儿童心理障碍的干预教育

2020/10/22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且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主体能作出良好的适应,并且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好、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近年来,关注残疾儿童心理健康,对残疾儿童心理障碍进行有效干预教育,越来越受到家庭、学校及社会的重视。

一、残疾儿童心理障碍的具体表现

残疾儿童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心理偏差和行为偏差。心理偏差主要表现在这些方面:自卑,在缺乏正确心理引导的情况下,残疾儿童往往不能很好地正视和理解自己与其他孩子的不同,会形成胆小、不自信的性格特征;孤僻,由于生理缺陷,残疾儿童会产生一种自我保护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对外界抱有排斥心态,自我封闭,只选择与同类残疾儿童交往接触;偏激,一部分残疾儿童由于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心理疏导和习惯培养,在安全感缺失的情况下,对身边的人和事会表现出疑虑、反感等情绪,遇事易激动易发脾气;依赖,一些残疾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受到来自家庭的过多照顾,养成依赖的习惯。即使是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也不愿尝试着去做,缺乏自立自主的主观愿望。行为偏差的主要表现为:偷窃,这在听觉障碍儿童及智力低下儿童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他们听不到和不理解社会舆论对此行为的评价,对不当行为缺乏正确的判断和认知;打架及其他侵犯行为。

二、残疾儿童心理障碍的影响因素

残疾儿童心理障碍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个方面。主观因素是由于残疾儿童自身感觉器官功能缺陷或损伤,产生感觉神经功能障碍、智力不足、心理障碍。客观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如:家长对待残疾孩子情绪不稳定,不懂如何培养教育;学校教育缺乏个性化培养方案;社会存在一定程度的歧视现象等。残疾儿童心理障碍的形成并不是单一的因素作用而成,往往是主客观因素叠加交错,共同作用所致。

三、残疾儿童心理障碍的干预教育

(一)培养残疾儿童自立能力。正确认识自我是培养残疾儿童自信自立的首要条件。引导残疾儿童树立正确客观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正视和接纳自身的不足。清楚自己的缺点,也清晰地知道自己的优点,了解自己和健康儿童既有不同又有相同。独立是自强不息的开始,日常生活被过度保护会在无形中剥夺残疾孩子提升自己能力的机会,家长和老师在给予残疾孩子必要关照的同时,也要注意在残疾孩子力所能及的方面提出与其他健康孩子一样的要求与制约。通过“爱与严”的教育模式让残疾孩子在一次次的“成就”中得到肯定和鼓励,认识到“自己可以做得和别人一样好”,增强信心和韧性,摆脱对家长和老师的依赖,找到自信,树立自立自强的人生观。

(二)培养残疾儿童自制能力。残疾儿童言行上的攻击行为是为了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教育学、心理学、行为学研究表明,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教育从小进行效果最佳。疏导残疾儿童普遍存在的自卑感、孤独感、压抑感、受挫感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启发他们放下顾虑,敞开心扉,主动向身边的人表达和求助,这个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能让他们感受到来自周边的关爱与尊重,逐渐学会与人融洽相处,重拾生活的幸福感;引导残疾儿童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使残疾孩子不断进步,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逐渐做到言行规范化、社会化,个人服从集体,遵守学校纪律,遵守社会公德。

(三)培养残疾儿童交往能力。残疾儿童家庭要以一份平常心看待孩子的康复、学习和成长,不过分期待、不急于求成,这对孩子自尊、自信品格的养成及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社会大众也要为残疾孩子及其家庭营造宽容平等的生活环境和生存空间,这是对他们最大的支持和关爱。让残疾儿童在包容环境中学会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与周围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但与同类残疾人交往,也乐于同健全人交往。为残疾儿童创设各种融入社会的环境和机会,通过参观、交流、竞赛等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使残疾儿童不断开阔视野、提高抗挫能力,丰富精神生活、建立健康情感。让残疾儿童走出自我封闭的世界,与普通儿童共享蓝天。

(四)培养残疾儿童各项能力。残疾儿童的心理状态除了遗传和疾病因素外,起主导作用的是他们所受到的家庭影响、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渠道,加强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环境建设是促使残疾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方面。应当给予残疾儿童大量的关怀与关注,残疾儿童和普通儿童一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要培养残疾儿童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设立阶梯式目标,坚持不懈努力,一点一滴进步,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心理学家对智力发展、变化的研究结果指出,智力是可以训练和变化的,不是固定的,早期干预对儿童以后智力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充分挖掘残疾儿童的兴趣和潜能,因材施教,让每一位残疾儿童都找到自己的优势,掌握一门知识或特长,从而提高和带动其他方面的发展。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建设的不断优化,让残疾儿童在愉悦和奋进的氛围中学得知识,增进友谊,融入集体,形成良好心态,发展健康人格,建立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成都市残联课题组)

集团报刊
日期检索
新闻检索

新闻热线:028-86652539 广告代理:成都民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mzmszb666@163.com
版权所有©四川民生周刊 技术支持:028工作室 成都网站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