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窥
2021/4/8
■ 中江县实验小学 李杰
由于小学生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个性特征易于塑造的关键时期,所以,在小学阶段开始着手培养孩子们成为社会所需的心理健全的高素质人才,就成为最高效、最科学的途径。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及原因分析
(一)问题表现
1.“厌学”心理。由于当今社会竞争激烈,有许多家长把未来希望寄托在了孩子们的身上,家庭、学校、社会受其影响,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却忽略了孩子们自身能力承受程度。极少数学生由此表现为:反应迟缓、成绩低位徘徊、厌倦考试、对学习缺乏信心。
2.“自卑”心理。有些小学生受到家庭和自身条件的限制,始终认为自己“后进”,自卑感特别重,其表现主要是对外界敏感,胆小怕事,不思进取,尤其喜欢独处,不合群、性情孤僻。
3.“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如今小学生较为普遍的表现,当遇批评、委屈、挫折时,思维狭窄,不能客观对待,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在与同学交往时常表现出“逆反”“小气”的心理。还有的学生不服管教,自行其是,上课时候不遵守纪律、随便讲话、做小动作,严重影响了正常的课堂秩序。
(二)原因分析
1.教育主体模糊不清。谁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在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有相当数量教师有“好生无需教,差生无法教”的错误观点,简单地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粗化为有人格缺陷的个别孩子,因而在运作上僵化守旧,往往把心理健康教育简化为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安排一定的报告讲座就就是讲课。
2.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德育。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塑造完美人性和健全的人格,但是基本理念不同。理论基础的缺位也使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业余特色明显,具备专门训练的教师缺少,从事这项工作的专家人才缺乏。
二、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一)基础——学校环境
1.环境建设。环境建设是学校心理建设的首要任务。学校环境应以“新颖、整洁、明亮、美丽”崭新面貌出现,尽可能地体现学生内在的需求。应该把学校各种建筑物以绿化环境为衬托,使学校成为花园式的大花园,也成为学生自由自在成长的乐园。
2.文化建设。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离不开正确的思想导向,学校要有意识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激发学生业余兴趣,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从而达到改善学生心理环境的目的。
3.校风建设。良好的校风校貌能为学校综合性心理健康教育创造良好氛围。在“团结、向上、积极、乐观”风气沐浴下,学生的生理、心理、智力、能力等综合素质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
4.家庭环境。学校应该在居委会等社区基层组织协助下,开设家长课堂,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让家长们认识到和睦、文明、明朗、愉快的家庭环境对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意义。学生从小能感受日常生活中良好的情绪,从小就占据心理状态的主要地位,从而保证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关键——教师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只依赖于家长与学校环境,它更需要教师的重视和参与。教师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是学生行为规范的楷模,他们的一言一行必将对学生的思想性格的养成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说,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劳动、成绩、隐私,以父母之爱对待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公正”对学生尤为重要,教师对待学生要公平、公正,不能感情用事。
(三)保证——课堂教学
目前,课堂教学已逐渐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战场,不仅需要专业的心理辅导员,更需要各科老师通力合作,以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授课原则,将其自然运用到本学科教学中,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和谐发展;同时,每一位教师在上课时都应该谨记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对学生和蔼可亲,以诱发其保持良好情绪;要善于观察学生情绪细微变化,及时排除不良情绪对学生的干扰;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以生动活泼的教育教学情境创造,使学生“愿意学、乐于学”,多种策略的运用,使他们真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