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7 全国公开发行 主编:陈小平 【返回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四川民生周刊-四川民生周报 >> 新闻中心 >> 第四版 >> 正文

残疾人托养服务的几点思考

2021/9/16

残疾人是一个数量众多、特别需要帮助的社会群体。我国残疾人有8500万人,其中重度残疾超过3000万人,涉及2000多万家庭,开展残疾人托养服务是提高残疾人生存质量的客观要求,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残疾人托养服务的现状

残疾人托养服务具有专业性、特殊性、福利性和长期性,是残疾人服务体系的重要构成。2018年《着力解决因残致贫家庭突出困难的实施方案》出台,提出为16岁以上有照料护理需求的重度残疾人提供照护和托养服务。近年来,我国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居家托养服务广泛实施,日间照料机构得到发展,寄宿制托养逐步推行。托养服务的开展为残疾人家庭减轻了负担,也让一些残疾对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康复。

二、托养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投入有待提高

残疾人托养主要是面向社会购买服务。托养机构的保障资金主要来源于各级政府补助投资。补贴拨付还存在时间跨度长的问题,机构需要有一定的资金垫付。对托养机构来说,政府的人头补助金只能勉强维持托养人员及部分工作人员的开支,但公用经费等均比较紧张。由于资金短缺,报酬不高,无法留住残疾人照护专业人才,康复器材的种类和数量也较缺乏。

(二)服务水平参次不齐

托养服务机构的服务工作人员大多学历较低、年龄较大、专业知识缺乏,服务人员自身素质、管理能力、服务水平于残疾人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多数托养机构只能提供简单生活照料,不能指导残疾人开展康复训练和组织文化活动,无法为残疾人提供标准化、规范化的服务。

(三)服务标准尚未统一

居家托养购买社会服务,目前还没有全国统一的验收标准,如何在验收过程中实现公平、客观、公正,还需要在摸索中前行。

三、加强残疾人托养服务的几点建议

加强残疾人托养服务的核心是建立健全以居家托养为基础、社区日间照料为依托、机构寄宿托养为支撑的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同时,托养服务需具备一定的专业性,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设施、专业人才和专业标准等。

(一)资金投入多元化

在全社会广泛宣传托养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残疾人托养服务,通过财政补助、购买服务、社会募集等多种方式筹措项目资金,健全经费保障机制。采取民办公助、公办民营等管理模式,鼓励和引导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共同发展残疾人托养服务。支持残疾人托养机构发展,建立完善无障碍配套设施,配置必要的康复器具,提高残疾人的接纳安置能力,提高残疾人托养服务的服务标准,拓展服务项目,扩大服务范围。

(二)服务队伍专业化

残疾人服务队伍的规模和质量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影响和制约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建设的突出问题。为残疾人服务难度高、强度大,需要针对性地为残疾人提供专业的康复器材和康复服务。一方面要切实提高从业人员福利待遇,另一方面要建立从业人员的从业标准和职称评介体制,对现有从业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培训,实施持证上岗制度。

(三)服务质量标准化

推进托养照护服务规范化、专业化、社会化。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规范和服务标准,实现残疾人托养服务标准化管理。按照行业管理的专业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规范员工行为规范和企业管理制度。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采用一系列包括托养服务对象直接评价等在内的一系列有效评估指标对服务机构工作进行评估,定期出具评估报告。残联将绩效评估结果作为向托养机构资金支付的重要参考。(成都市残联课题组)

集团报刊
日期检索
新闻检索

新闻热线:028-86652539 广告代理:成都民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mzmszb666@163.com
版权所有©四川民生周刊 技术支持:028工作室 成都网站设计 蜀ICP备1700706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