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市“五化联动”推动儿童福利工作提质增效
2024-12-05
近年来,泸州市民政局坚持“以儿童为中心”原则,聚焦市儿童福利院在院儿童体格、人格和性格的健康发展,突出优化提质和赋能提升,“五化联动”推动在院儿童自理能力、综合素质、适应能力“三个有效提升”。
把好“四个关键”,在机构管理上力求“精准化”。一是专门制定内控手册,规范财务管理;二是落实“三管三必须”要求,聘请第三方机构开展维保,定期安全培训、应急演练,防范重特大事故发生;三是儿童入院做到“五及时”、离院移交坚持“三随同”、送养坚守“三底线”,确保儿童来路清去向明;四是数字赋能推动儿童“一人一档”全覆盖,定期移交市档案馆保存。
强化“四个措施”,在养育治疗上力求“精细化”。一是设残疾儿童生活区、类家庭养育区、在外就读儿童公寓三个区域,采取不同管理模式;二是对31名残疾儿童一人一策照护,定时开展生命体征监测,配置营养辅食,随时响应个体需求;三是针对高中以下59名学生,探索建立幼童、大龄儿童两类类家庭养育模式,安排职工入户陪伴其成长,目前共形成9个类家庭;四是建立三级健康服务体系,院医务室进行小病诊疗、辖区医院“绿色通道”应对紧急情况,三甲定点医院系统治疗重大疾病。
创新“四种方式”,在学生教育管理上力求“个性化”。针对正常儿童占比大、年龄差异大、管理难度大等现实情况,一是实行全员“代理家长”制度,全力配合专职教师开展教育工作;二是儿童回院后分3个班辅导,社工、教师、大学生志愿者协同发力,解决成长中的个性问题;三是链接社会力量来院,开展书法、足球等文体活动100余场次,培养特长;四是建立四套综合考核体系,培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
突出“四个重点”,在康复特教上力求“专业化”。一是优化基础支撑,配备了足够的专兼职人员和设施设备;二是启动实施市残联康复救助项目,实行康复师个案康复+保育员家庭康复模式,开展社会困难家庭儿童康复需求摸底工作,拟逐步扩展服务对象;三是与特殊教育学校联合办学,特校负责业务培训指导,院2名专职教师按课程标准授课,在院内开展规范特殊教育,残疾儿童全部注册了学籍,已有10余名孩子获得教育部门颁发毕业证;四是结合院内实际,自主编写使用院本教材《生活技能》,提升教育实效。
创设“五个小组”,在社会工作上力求“特色化”。结合院内儿童动手能力差、内务整理难、社会阅历少等问题,常态化开展小组活动,用专业方法提升儿童社会适应能力。一是美食制作小组,让孩子们学习基本厨艺;二是内务整理小组,让孩子们的寝室干净整洁;三是蔬菜种植小组,让孩子们在院内进行劳动锻炼;四是阅读交流小组,让孩子们提升内在素养;五是社会实践小组,让孩子们有更多机会走出院门,掌握购票乘车、购物等基本知识。去年8月启动以来,已开展100余节次小组活动,孩子们得到了有效锻炼。(本报记者 李芊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