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7 全国公开发行 主编:陈小平 【返回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四川民生周报 >> 新闻中心 >> 第一版 >> 正文

加大民政投入 增强民生服务能力

2011/2/24


    在全省民政工作暨加强孤儿保障工作会议上,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黄明全强调四川民政在增强四川民生服务方面的作用,并就民政保障体系建设做了要求。

圆满完成“民生工程”  
   黄明全说,2010年是灾后重建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各级民政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惠民生、保稳定、促发展为主线,为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2010年,四川民政部门社会保障能力得到了新提高。各地民政部门深入推进以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慈善和防灾减灾为主要内容的“四个体系”建设,圆满完成了省委、省政府“民生工程”目标,困难群众得到了有效保障。全面累计支出城乡低保资金63.97亿元,保障城乡低保对象581.45万人,城市和农村低保累计月人均不出分别达到154元和58元,分别完成“民生工程”目标的110%和105.5%。全省51.5万符合条件的五保对象全部纳入供养范围,年人均集中供养标准为2812元,分散供养标准为1910元;农村敬老院床位数达25.2万张,集中供养率达到45.1%,完成民生工程的100.2%。累计支出城乡医疗救助资金12.43亿元,救助188.3万人次;城市医疗年人均救助水平达202元,农村医疗年人均救助水平达196元,分别完成“民生工程”目标的155.4%、150.8%。纳入“民生工程”的8所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全部开工建设。
    2010年全省自然灾害频发,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先后两次对我省启动自然灾害三级应急响应,3次启动自然灾害四级应急响应。全面下拨中央和省级救灾资金13.37亿元,调拨救灾棉被4万床,救灾帐篷5000余顶,认真落实“四保一储备”工作,受灾群众得到妥善安置。深入开展减灾示范创建活动,55个社区被授予“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称号。
社会福利体系建设持续深入。积极推动建立高龄老人生活补贴制度,全省14个市的25个社区开展了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社区创建试点。创新开展“晚晴行动”,为“三无”和五保老人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装配假肢矫形康复辅具3334例。纳入民生工程的9所儿童福利院全部开工建设,成都、乐山、广安、阿坝4个市(州)的儿童福利院全部开工使用。城市国办福利机构新增床位3155张,完成“民生工程”目标的157.8%。明天计划、蓝天计划、重生行动等专项工作继续实施。新建爱心超市626个,完成“民生工程”目标的125.2%。

继续提高民生保障水平    
  
黄明全要求,各地民政部门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八次会议精神,把握“高位求近、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抓住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重大发展机遇,坚持“西部第一、全国一流”的发展目标,以保民生、促和谐、保稳定、促发展为主线,着力提升民生保障水平,着力拓展公共服务,全力推动四川民政又快又好发展。
   黄明全要求各地民政部门要围绕保障“一老”、“一小”基本权益,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各地民政部门要抓住“优先发展养老服务事业”机遇,积极推动建立全省高龄老人补贴制度,努力拓展服务新领域,提高广大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积极推动老龄事业发展。要通过建设社区服务中心和完善社区养老服务功能,大力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深入推进实施“晚晴行动”,将手术对象逐渐延伸到城乡特困家庭。
   围绕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切实做好减灾救灾工作。黄明全要求,全省民政系统要认真贯彻落实《自然灾害救助条例》,修订落实省本级《自然灾害应急救助预案》和《自然灾害救助工作规程》,不断健全救灾工作机制,进一步提高减灾救灾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水平和应急救助能力。加强各级减灾委及其办公室建设,认真做好灾情的统计、检查、评估和报告工作,确保灾情数据上报及时,真实客观;加强对基层民政干部和灾害信息员的教育培训,提升乡镇灾害信息员的工作能力。深入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突出社会公众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升全民防灾避灾整体水平。
    围绕满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需求,健全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要适时提高低保标准,加快建立低保标准科学制定、动态管理、自然增长机制,使低保标准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提升规范化管理水平,认真落实民主评议,家庭收入核查、“三榜公示”制度,搞好低保制度与就业等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探索建立城市低收入家庭认定和核查信息比对机制、低保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低保资金分级预算负担协同机制、提高救助质量。进一步提高医疗救助水平,全面推广农村医疗“一站式”服务,加快实现城乡医疗救助和其他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有效衔接。提升敬老院供养能力和管理服务水平,推进示范化建设,确保农村五保集中床位率达到50%以上。(本报记者)

集团报刊
日期检索
新闻检索

新闻热线:028-86652539 广告代理:成都民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mzmszb666@163.com
版权所有©四川民生周刊 技术支持:028工作室 成都网站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