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家拐社区:倾力打造“贴心管家”服务模式
2011/10/20
干净整洁的街道,环境优美的小区,楼门邻里之间到处律动着和谐之音,这就是近年来青羊区汪家拐社区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新画卷。随着社区建设地不断推进,汪家拐社区在打造和谐社区,创新工作机制上下功夫,引导居民走出“小家”,融入“大家”,在相识、互助的过程中,感受邻里之情,营造出和睦融洽的社区氛围。 为贯彻成都市青羊区区委、区政府关于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建设的实施意见精神,汪家拐街道立足于辖区实际,积极整合辖区资源,以网格化服务建设为载体,引入社区“管家”模式,充分发挥志愿者队伍和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作用,使社区服务向广度和深度延伸,有效提升社区精细化管理与服务水平。 网格化服务载体 按照“重心下移、服务延伸”的总体思路,深化街道领导捆绑服务社区工作机制,整合办事处科室干部和社区两委一所成员;根据院落分布和居民小组设置情况进一步细化工作网格的居民家庭中,实现了分管领导抓社区,科室干部抓院落,社区干部抓家庭的“三抓”良好格局。同时,以社区网格化载体,引入“管家”服务理念,在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立“管家”服务平台,设立社区“管家”和“管家”服务专线,根据居民日常民情收集机制,建立了社区“管家”便民服务信息库,把社区当家经营,把居民当亲人对待,网格中的社区综合服务员就是居民的贴身“管家”。居民的日常需求通过贴身“管家”或社区“管家”得到方便快捷的服务,实现社区“开一扇门、办千家事|”良好工作局面,极大地强化了基层工作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提升了社区精神细化管理的能力。 资源型服务内容 紧紧围绕居民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需求,深挖区域内的优胜资源,采取多元化的合作运作模式,为居民当“管家”,做“红娘”,实现了水电器维修、家政服务、医务服务、托老托幼、教育培训、购物休闲、电子商务、信息咨询等多项便民服务事项无缝链接,通过“管家”桥梁拓宽了服务内容。构建志愿者“管家”队伍,为辖区居民提供特色服务,如:文明劝导队伍、保安巡逻队伍、老年文体队伍、帮困救助队伍、敬老助老队伍、卫生服务队伍、军人和民兵志愿服务队伍,结合辖区和谐社区创建、文明城市创建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等大项工作开展特色活动,丰富社区服务内容。 专业化服务“手脚” 充分借力社会组织团队化、专业优质化服务品质参与社会管理,提升社区服务居民的能力。 建立街道晚霞居家养老服务站。目前,该辖区共有60岁以上老年人5840人,占常驻人口的11.6%,老龄化现象较为突出,辖区内高龄、空巢、特困老人较多,今年年初,街道从各院落召开的社情民意征询会上了解到,不少老人中午吃饭难、日常起居儿女无法照料,街道工委高度重视,在区政府和居民政局的大力支持下,街道引入第三方成都晚霞社会养老专业服务机构,利用文庙社区原址建立辖区居家养老服务站,采取街道监管、专业机构运作、志愿者队伍参与的多方合作机制,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就餐、送餐、保洁、日间、晚间照料、休闲娱乐等便利性服务,让老年人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助托养”、“助快乐”、“助清洁”、“助餐”、“助温暖”、“助健康”的“七助”特色服务,在保障老人获得实惠便捷服务的同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有效推进社区“温馨养老”工作进程。目前,该项目已完成工程设计,计划在10月下旬完成场地装修,11月初正式投入使用。 创办辖区再就业培训学校。今年8月,街道依托文庙社区培训站这一平台,为社区内下岗失业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就业带动创业培训、电子商务培训,为辖区的单位从业人员提供技能培训,并根据求职者的要求提供个性化方案,在推荐上岗后建立就业跟踪服务指导,为辖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技能培训和就业、再就业服务平台。(本报记者 曹世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