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7 全国公开发行 主编:陈小平 【返回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四川民生周报 >> 新闻中心 >> 第一版 >> 正文

成都市慈善总会首个地震灾区产业扶持项目启动

2011/12/15

    本报讯 近日,都江堰市灌口镇万岭村举行了竹产品研发及生态加工综合基地奠基仪式。成都市直机关工委副书记熊辉,成都市委宣传部机关党委书记吴文嘉,成都市委宣传部巡视员、成都市慈善总会常务副会长王莉琳,成都市农林科学院党委副书记蔡一昌等相关部门领导参加了奠基仪式;都江堰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罗开敏,都江堰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聪等领导陪同参加奠基仪式。
    据悉,都江堰市灌口镇万岭村地处山区,是都江堰市的贫困村之一,尤其是经历“5.12”汶川大地震的重创,地区经济亟需得到恢复与发展。虽然拥有着得天独厚的天然生态环境和种植笋用竹的传统,但过去的万岭村因为地理位置等客观因素,一直只是以传统农业为主,大大制约其农林业生产发展速度,经济效益不高。 
    据介绍,结合慈善辅助项目“助弱、助贫、助残、助困”原则,经过多次实地考察、调研,成都市慈善总会决定利用万岭村现有条件及场地规划,捐资建立主产品研发及生态加工基地,打造一个融培训、生产加工和旅游为一体的综合园区,构建竹笋产业链,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集中连片开发,拓宽农民增收致富门路,增强帮扶村“造血机能”和自我发展能力。
    在基地奠基仪式上,王莉琳希望,基地的建立能帮助万岭村构建起竹笋产业链,并吸纳灾区人民就业,增加村民收入,帮助弱、困农户脱贫致富。“希望灌口镇用好管好这笔捐赠资金,并随时接受捐赠方和慈善组织的监督,高标准、高质量建好主产品研发及生态加工综合基地,规划好产业链,让万岭村的群众切实受益。”王莉琳说道。
    记者同时了解到,万岭村竹产品研发及生态加工综合基地这个慈善援助项目,也是成都市慈善总会的一次创新突破。作为成都市慈善总会第一个灾区产业扶持项目,它代表的是从“输血”慈善救助模式向“造血”模式的转变,也是慈善总会从提高收入入手,从根本上解决贫困这一慈善理念的新实践。
    据悉,根据规划,成都市慈善总会注入的慈善资金,将资助万岭村竹产品研发及生态加工综合基地修建第一期综合楼,建筑面积达960万平方米,工期为10个月,将在万岭村打造一个融培训、生产加工和旅游为一体的综合园区。10个月后,在万岭村,不仅竹产品研发及生态加工基地综合楼会拔地而起,一条直通基地的公路也会开通。“这是一个爱心、慈善、富民、强村工程,我们会优先聘用万岭村的村民在基地做工,让他们切切实实受益,真正增收致富。”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本报记者 邓霞)

 
奠基仪式现场

 

集团报刊
日期检索
新闻检索

新闻热线:028-86652539 广告代理:成都民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mzmszb666@163.com
版权所有©四川民生周刊 技术支持:028工作室 成都网站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