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隆重开幕
2012/1/12
1月10日,四川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成都隆重开幕。
同心同德、再鼓干劲、稳定增势、高位求进、加快发展。在推进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省人民共创四川发展新辉煌的重要时刻,四川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1月10日上午在成都锦江大礼堂隆重开幕。 开幕大会由大会主席团常务主席、执行主席刘奇葆主持。 大会主席团常务主席、执行主席柯尊平、李崇禧、王少雄、郭永祥、张东升、王宇坤、彭渝在主席台前排就座。 蒋巨峰、陶武先、李春城、方殿荣等军地领导和大会主席团成员在主席台就座。 上午10时,刘奇葆宣布:四川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开幕。 省长蒋巨峰代表省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蒋巨峰说,过去的一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在省委领导下,在省人大、省政协监督支持下,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牢牢把握“高位求进、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奋力推进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和灾区发展振兴,全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较好地完成了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 蒋巨峰说,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面广、量大、难度高。三年多来,我们坚持把恢复重建作为全省中心工作,认真实施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展开了一场艰苦卓绝、感天动地的灾后恢复重建斗争,灾后恢复重建任务胜利完成,如期实现了“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目标。三年负重前行,我们穿越灾难、加快发展,创造了世界灾后恢复重建史上的奇迹,书写了从灾难到进步、从悲壮到豪迈的恢弘篇章!灾后恢复重建不仅取得了巨大的物质成果,而且为应对自然巨灾积累了宝贵经验。走过三年多艰辛奋斗的历程,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坚强有力,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 蒋巨峰说,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面对复杂严峻的世界经济形势,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重大决策和宏观调控政策,细化落实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强化形势研判,主动应对挑战,抢抓发展机遇,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增长较快、效益较好、价格趋稳、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预计全省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增速近15%;地方公共财政收入2044.38亿元,增长30.9%;城镇登记失业率4.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7800元,增长1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6000元左右,增长15%以上;居民消费价格上涨5.3%;人口自然增长率2.98‰。一是经济持续较快发展。投资、消费较快增长,预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1万亿元,增长17%以上。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主体骨架正在形成,全省铁路营运里程达到3549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3000公里;双流机场客运量达到2907.4万人次,成都上升为全国空港第四城。千方百计扩大消费需求,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800亿元,增长18%左右。二是改革开放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招商引资和经贸合作取得重大成果,实际利用外资110亿美元,增长57%,到位国内省外直接投资7083.4亿元,增长32.7%;推动外贸创新发展,预计进出口总额477亿美元,增长45.9%,其中出口290亿美元,增长54%。三是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进一步加强。民生工程深入实施,全省用于民生保障方面的财政支出2974亿元,占总支出的63.6%。“十项民生工程”投入1195.5亿元,完成计划的142.2%。就业和社保工作成效明显,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管理创新发展,民族宗教工作稳步推进,国防建设不断加强。 蒋巨峰说,今年要重点抓好九个方面工作:一是加快成渝经济区建设,推动全省区域协调发展。要认真实施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全面启动天府新区建设,加快攀西地区和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发展。二是大力实施“两化”互动,促进产城一体发展。要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三是保持投资稳定增长,积极扩大消费需求。要强化投资拉动,扩大消费需求。四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新村建设步伐,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五是推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加快建设文化强省。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六是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要扎实推进民生工程,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七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和活力。要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深化财税金融改革,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支持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八是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要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加强生态建设和地质灾害防治,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九是全面发展社会事业,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要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加强国防建设。(陈小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