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思广益共谋安置改革 军地携手共商伤病残移交
2012/3/19
——全国退役士兵安置改革实施情况分析暨伤病残士兵移交安置督导会在蓉召开
本报讯 近日,全国退役士兵安置改革实施情况分析暨伤病残士兵移交安置督导会在成都召开。四川省副省长曲木史哈出席会议并致辞;民政部优抚安置局局长邹铭,总参谋部军务副部长杨新华出席并作重要讲话;四川省民政厅厅长黄明全、副厅长陈克福出席会议。各省(市)、自治区民政厅(局)安置处负责人和各军兵种、各大军区司令部兵员处处长及相关工作人员共146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民政部优抚安置局副局长马飞雄主持。 会上,曲木史哈首先代表四川省委、省政府向民政部优抚安置局、总参军务部和全国各兄弟省(市、区)、军地有关部门多年来对四川安置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感谢。他指出,四川是一个兵员大省,每年接收安置退役士兵5万余人。全省各级政府十分重视退役士兵接收安置工作,始终紧紧围绕服务军队、维护稳定的大局和“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四川”的主题,把退役士兵安置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政治任务,列入政府工作议事日程,纳入“双拥模范城(县)”创建活动内容,加强组织领导,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全省齐心协力,开拓创新,在接收任务重、安置难度大、保障经费少的情况下,较好地完成了安置任务。他强调,我省近年来坚持把城镇退役士兵安置遗留问题和伤病残退役军人接收安置工作摆到重要位置,作为安置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重点研究,重点解决,分级签订责任书;把解决城镇退役士兵安置遗留问题和伤病残退役军人安置问题列入双拥工作重点督办事项,进行专题督办,实行“一票否决”,有力地推动了城镇退役士兵安置遗留问题的解决和伤病残军人退役安置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他还要求,各级政府要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着力完善配套政策,进一步加强退役士兵安置改革工作和伤病残军人接收安置工作,为国防和军队建设、为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邹铭就如何贯彻落实中央安置改革精神、稳妥推进安置改革、扎实做好今年的安置工作提出意见和要求。他指出,此次会议的目的就是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明确任务、推动退役士兵安置改革工作落实;加强在去年退役士兵安置改革工作过程中的经验交流和研讨;以会代训,加深理解退役士兵安置改革的法规、政策理解;做好伤病残军人的移交工作,进行现场督导和交接。他强调,下一步工作中要在实现 “五个转变”和抓好“五个环节”上下功夫。在指导观念上要实现由计划安置向市场安置的转变;实现由城乡有别安置向城乡一体安置的转变;实现由单一向多元化安置的转变;实现安置经费保障由以地方为主向中央和地方共同负担转变;实现各安置部门作风由寓服务于管理向寓管理于服务的转变。在工作措施上要注重搞好规划,无论是退役士兵的安置还是伤病残士兵的移交,都要有计划、有规划的安排实施,落实到位;要注重完善政策,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完善好政策、法规,以确保改革有章可循、顺利推进;要注重健全工作机制,各级安置部门要主动作为,切实发挥好牵头作用,加强与军队的交流协作、互相支持,用活工作机制,巩固和发展,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要注重加强舆论引导,发挥媒体和网络的作用,采取集中宣传和常态报道相结合的方式,持续深入宣传安置改革的重大意义、基本精神、主要内容,深入宣传工作中形成的新经验、取得的新成绩,努力营造全社会重视改革、支持改革、推动改革的良好氛围;要注重加强调研督导,调查研究、发现问题,采取专项督导形式,重点部署,逐级负责,层层落实,确保各项任务能够稳步推进。同时,希望各安置部门、各单位要振奋精神,齐心协力,真抓实干,确保退役士兵安置改革顺利实施,以实际行动为退役士兵服务,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国家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服务。 杨新华总结了去年全军和武警部队组织实施退役士兵安置改革和伤病残士兵移交情况,并就军务部门做好下一步工作提出几点意见。他指出,退役士兵安置改革是国务院、中央军委努力推出的一项重大改革。今年是深入贯彻落实退役士兵安置改革政策的总结探索之年,也是完成伤病残士兵集中移交任务的最后一年,各级军务部门要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充分认清做好这项工作的特殊重要性,以更大的干劲、更实的作风、更有效的举措,抓好工作落实;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法规政策,把政策法规理解透、掌握准、贯彻好,严格按照规定标准、条件和程序组织开展退役工作;要切实抓好重点工作落实,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扎实做好政府安排工作退役士兵集中移交工作,全力推动伤病残士兵移交工作落实;要加强工作研究创新,各单位要在贯彻落实新的安置政策过程中,注重加强对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推动退役士兵安置工作创新发展;各级军务部门要紧密结合实际,加强研究思考,着眼工作大局,积极建言献策,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退役士兵安置工作科学发展。(何进文 王益)
![](/news/UploadFiles_2079/201203/2012031909574423.jpg)
曲木史哈作重要讲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