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心联小屋”呵护地震孤儿
2012/4/16
本报讯 近日,中华慈善总会、中国教育学会、“1+1心联行动”组委会与成都市慈善总会联合主办的“安康家园1+1心联小屋授牌仪式”在双流安康家园举行。中华慈善总会、中国教育学会“1+1心联行动”项目办、“1+1心联行动”四川基地等相关人员与安康家园的“安康妈妈”和孩子共400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据“1+1心联行动”四川基地主任王进鑫介绍,“1+1心联行动”已经持续开展灾后青少年心理援助近4年,在四川省建立了118间心联小屋,覆盖了绵竹、德阳、都江堰、阿坝等地,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心理援助经验。探索出的“打造心理咨询室(心联小屋)+培养心理教师+专业志愿者帮扶”模式即将被运用于帮助安康家园孩子们更加快乐健康的成长。这次为安康家园捐建的“1+1心联小屋”,将承担心理咨询室作用,前期由志愿者心理老师进行值班,它将成为家园孩子们的爱心小屋、烦恼倾诉小屋、心灵抚慰小屋,也是家园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除了平台建设外,该项目还制定了完善的心理援助方案,还将组织一支10人的专业心理老师志愿者团队,分情绪管理、自我认识、人际关系、青春期心理等专题对孩子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团队辅导。同时还将对安康妈妈进行培训,让她们掌握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咨询技能,能及时有效的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在此基础上,培养2名家园妈妈为专责心理咨询老师,让她们能逐步承担起家园心联小屋的个案咨询、团体辅导等工作,赋予家园对孤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自我能力。通过这些工作,为孤儿的心理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中华慈善总会、中国教育学会“1+1心联行动”项目办主任李扁介绍说,“1+1心联行动”是汶川大地震后,为了有效帮助灾区青少年心灵家园的重建,2008年5月19日,由中华慈善总会、中国教育学会联合发起了灾区青少年心理援助大型联合公益行动。2008年6月14日,1+1依托成都电子高专建立四川基地。该项目启动以来,探索出了 “打造心联小屋,培养心理教师,志愿者帮扶”的援助模式,为每间心联小屋配备了电脑、DVD、打印机、相机等硬件设备,同时组织了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培训、沙盘、生命教育、心理剧、绘画培训、“成长天空”心理课专题培训等系列心理教师成长活动30余次,为每个学校至少培养了1名基本掌握心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心理教师,帮助他们开展起了心理课、个体咨询、团体辅导、学生社团等内容丰富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现了灾区心理健康教育从无到有的转变。(本报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