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大工夫 抓大民生
2012/9/3
——泸县县长谭光军谈民生
泸县县长谭光军
在全省第十六次民政会议上,泸县民政局被表彰为全省先进集体,在“7·22”特大洪灾中,泸县16.95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4.41亿元。泸县民政局广大干部职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牢记民政工作宗旨,迅速反应,积极行动,始终坚持奋战在抗洪救灾第一线,受到了上级领导的赞扬和百姓的肯定。今天,带着对抗洪救灾英雄们的敬意,本报记者采访了泸县县长谭光军。
记者:在刚刚召开的的全省第十六次民政会议上,泸县民政局被表彰为全省先进集体,作为县长,您有何感想?
谭光军:泸县的民政工作是泸县县委、县政府的重头戏,县委、县政府历来对民政工作非常重视,此次在全省受到表彰,对我们来说是一个荣誉,对我们的工作是一个肯定。这个荣誉属于大家,我们在接过荣誉证书的同时,更接过了责任。表彰只是对过去工作的肯定,民政工作的道路还很长,责任还很重,民政为民生,民生系民情,我们会以此为契机,站在一个更高的平台,用更高的要求,下大工夫,抓大民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记者:近年来,泸县在抓民生工程方面有何亮点和特色?
谭光军:从民生角度来讲,人民政府为人民,人民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工作,包括医疗、就业、教育、交通建设等等。近年来,泸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民生工作,把民生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加大投入力度。每年泸县财政在民生方面的支出超过70%。
“民以食为天”,在落实民生工程上,我们首先狠抓农业生产。我们泸县是产粮大县,水稻单产和总产都是全省第一。但是如何充分发挥农田生产力,提高农田使用效率,发展特色农业,走产业化经营道路,一直是我们思考的问题。近年来,我们在着力搞好农业生产基础、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之外,还以“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为抓手,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节约化水平,走出了一条泸县农业发展的特色之路。去年,我县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目前,我县的桂圆产业超过十万亩,蔬菜产业也在大规模发展,我们深感欣慰。
在交通建设上,我们年初专门召开了交通建设大会,今年总共拿出两个多亿,加大交通建设力度,着力解决老百姓行路难的问题。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我们就是要通过道路改造,为老百姓的幸福生活多铺几条发财致富路。为此我们陆续展开了改造老路、升级干线路等工程任务。这些工作已经在6月份之前全部完成招投标,今年年底我们泸县要全面实现路网改造升级。
在公共医疗卫生方面,我们一直走在全省最前面,因为我们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政策,抓落实,抓效率,更抓质量。这几年我们在医改方面投入比较大,在乡镇医疗上,我们不断推行药品零差率措施,切实解决了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老百姓对我们这项任务非常认可。
教育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教育方面,在完成好上级任务的同时,我们进一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在乡镇上成立了教育管理中心,这对于提高教学教育质量,解决孩子们上学难的问题十分有利。目前泸县共有六所高中,每年有2700多新生入学,高中阶段教育任务需求高,责任重,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在教育资源上作了重新整合,多渠道、多层面、多方位地加大资源投入力度,多管齐下,狠抓落实,不断推进我们泸县教育事业加快发展。
记者:今年7月22日,泸县遭受特大暴雨袭击,损失严重,您能给我们讲讲受灾情况和灾后你们是如何处理的吗?
谭光军:“7·22”洪灾给我们带来了巨大损失,7月21日晚上到22日上午,泸州市泸县普降大暴雨,雨量超100毫米的有15个镇,其中喻寺镇达到232.9毫米,加之23日,长江洪峰过泸,两次洪灾叠加,造成我县16.95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4.41亿元。
面对灾难,我们泸县民政局广大干部职工牢记民政工作宗旨,迅速反应,积极行动,始终坚持奋战在抗洪救灾第一线,第一时间成立了抗洪救灾工作分队,迅速分赴受灾严重的乡镇进行抗洪抢险和灾民安置,及时开展查灾、核灾、报灾工作,准确把握了最新的灾情数据和动态,为争取上级指导救灾赢得了时间,与此同时妥善处理灾民安置工作,民政局领导亲力亲为帮助灾民重建家园,用实际行动将这场大灾难的损失降到了最低。
记者:谭县长,对以后泸县民政工作的开展,您有什么想要说的?
谭光军:民政部门是解决民生工作的一个重要部门,在解决群众困难、对弱势群体扶贫济困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由于经济有限,我们要做的工作还很多,我们肩上的责任很重,但我们有信心和决心,帮助群众解决困难,推动社会和谐发展。(本报记者 赵晓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