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山地震呈现科学高效救灾模式
2013/5/16
吸取汶川地震救灾经验,科学运用救灾智慧——
芦山地震呈现科学高效救灾模式
本报讯 重复受灾、连年遭灾、灾上叠灾。雅安,在经历了2008年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的5年之后,又经受了今年“4·20”芦山强烈地震的摧残。在灾难面前,雅安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砥砺前行,继承发扬汶川地震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科学运用汶川地震救灾经验和智慧,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应急响应、救灾救援、危机处理、恢复重建等机制,取得了抗震救灾阶段性胜利。
雅安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全省六个重灾市州之一,在遭受“5·12”重创后,五年内再遭大灾,这在全国、全世界都极少出现,双震叠加,对人民生命财产再次造成极大伤害。地震发生后,从中央到地方都以最快的速度启动了一级应急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和指示,李克强总理、汪洋副总理受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委托,亲赴灾区一线指导抗震救灾工作,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灾区人民的深切关怀。省委、省政府迅速做出反应,科学高效有序组织救灾,省委书记王东明、省长魏宏在震后迅速对抗震救灾工作作出部署,并庚即赶赴震中,一线靠前指挥,省指挥部常驻震中芦山,保障了应急抢险工作的有序推进。
“芦山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少、救援速度快、统筹协调好,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汶川地震的经验和总结。”雅安市委书记徐孟加比喻说,芦山地震像是站在“5·12”的肩上,吸取了汶川地震救灾经验,应对自然灾害的应急机制和应急响应能力得到提升。
始终把抢救生命作为第一要务,把救人放在第一位。 “5·12”之后,雅安坚持开展应急演练,增强了群众的应急意识和能力。地震波过去之后,灾区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干部按应急演练的“模式”,立即带领灾区群众就地就近迅速开展自救互救,挨家挨户搜救受伤人员,为抢救生命赢得了宝贵时间。在中央、省指的直接领导下,统筹整合,统一调度指挥成都军区、武警总队、公安消防、矿山救护队、民兵预备役、志愿者等各方救援力量,在灾区实行拉网式搜救。累计从废墟中抢救出群众605人。同时,以最快速度开展医疗救治,第一时间组织市内39支医疗救援队705人,统筹市外45支救援队400余人和国家救援队专家组190余人,赴灾区开展救援和医疗救助。地震伤员得到有效的现场医治和及时的住院治疗,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死亡率和致残率。
始终把妥善做好受灾群众应急安置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在省指的直接领导下,第一时间启动对避险转移群众的临时安置工作。紧急组织运力,开辟绿色通道,最快速度将帐篷、食品、饮用水等应急物资分秒不误发放到受灾群众手中,通过政府集中搭建和群众自搭自建等方式加快帐篷搭建,全力开展受灾群众病伤医治,确保“五有”、“三防”工作落实到位。
组建省市县三级联动、统一协调、协同作战的指挥系统,是芦山地震科学救援、高效防灾的创新之举。
地震发生后,雅安市迅即进入“战时准军事紧急状态”,市县两级分别成立抗震救灾指挥部。市抗震救灾指挥部设立19个工作组,8个县(区)指导组。在省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省、市、县(区)三合一的指挥体系有效联动。同时,各级各部门鼎力支持,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手,物资资金源源不断汇集。一场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抗争的拯救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的战争全面展开。
“4·20”芦山强烈地震后,抢险救援阶段灾区人口死亡比重、致残比重、重伤、极重伤人员救活比重、物资到达程度、灾区社会面的控制、舆论的鼓舞和引导等方方面面,包括全力完成第一阶段的时间、质量、效果都在汶川地震的基础上有大幅度提升。同时,芦山地震灾区没有发现汶川地震后重建的学校有结构性问题,公共设施和政府统规统建的建筑物结构经受住了“4·20”地震的考验。 下一步,芦山地震灾区将巩固抢险救援阶段的成果,开展过渡安置阶段工作,谋划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努力夺取抗震救灾斗争的全面胜利。(王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