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机制创新 新农村建设的源头活水
2013/7/8
“社员同志们,发钱了!”这几天,成都市崇州杨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股份合作社“羊肚菌”项目的众多“农民股东”,陆续领到了今年的分红。
2010年,杨柳土地股份合作社在发展上遇到资金缺口。经全体社员商议,合作社以101.27亩土地5年的经营权作抵押,向成都农商银行崇州支行申请贷款,成功获得银行贷款授信16万元,成为成都市第一宗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的范例。
土地承包经营股份合作社,“一头挑起新村建设,一头挑起产业发展”。这是我省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的生动实例。
产业支撑 沃野欢歌
在省第十次党代会上,“春风经验”被首次写入省委工作报告。
春风村,是我省新农村建设以产业为支撑,着力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的靓丽剪影。
今年来,我省在新农村建设中,主导产业规模基本形成,现代农业特征日渐凸显,可谓“片片有主导产业、村村有特色品种、户户有增收项目”。同时,观光农业、休闲体验农业、民俗旅游等乡村旅游蓬勃发展,一三产业互动融合格局加快形成。
新农村综合体“乐活家园”
走进双流县三星镇龙星村新型社区,让人顿时心旷神怡。只见便民服务站、就业服务站、集中停车场、游客中心、生活垃圾处理站等服务设施应有尽有。
如果说完善的配套设施与便利的公共服务是新农村综合体的机体,那么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其魂魄。在新兴小区建设中,双流始终坚持产业与建筑相连、山水与人居相融,实现了“人在园中走,如在画中游”。
自2010年下半年起,我省各地从城市郊区、场镇周边、旅游集散地、重要交通要道等区位入手进行试点,开始探索更能适应农业农村发展变革要求的新村建设高级形态——新农村综合体。逐渐形成了县城、场镇、新农村综合体、中心村、新村(聚居点)的新型城乡居住形态。截至2012年底,全省已初步建成新农村综合体205个,涉及农户约5.5万户。
尊重农民意愿 激发力量
从鼓起荷包的产业,到住起安逸的新村,背后是更加自信、更有追求、更思发展、更富进取的蜀乡农民。他们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我省始终把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权益作为基本原则,通过规划引导、功能吸引、政策激励,汇集起了新村建设的强大力量。
无论产业发展、新村建设,都让农民群众自主选择、自主参与、自主评判,最终让农民群众得实惠,这一原则贯穿我省新农村建设的始终。在有“四川最美乡村”之称的泸州市江阳区黄舣镇永兴村,新村建设过程中,农户不同意不改造、农户不签字不动工、农民不满意不验收。“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工作法得到推广,农村基层民主管理方式得到创新,基层治理逐步由“为民做主”到“让民做主”,群众参与村级事务积极性空前提高。
蓬勃发展的新农村建设,不仅改变了农村面貌,更改变着四川农民的身份和观念。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群体正逐渐形成。(四川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