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五强化”推进社区治理创新
2015/1/12
![](/news/UploadFiles_2079/201501/2015011123215073.jpg)
化工苑社区一站式服务大厅
2014年,泸州以创新社区治理为重点,积极出台了《泸州市中心城区社区布点和建设专项规划(2013—2030)》、《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心城区社区阵地建设工作的通知》和《泸州市社区功能设置分类指导标准》等重要文件,形成了较为健全的社区建设政策体系,按照政策指导、结合本地实际,采取“五个强化”推进社区治理创新,保障了社区建设工作积极有序开展。
强化规划引领。泸州市市长刘强按照创新社会治理理念,率先提出了学习新加坡社会治理经验,开展社区综合体建设的工作要求。市民政局庚即会同市住建局、市财政局,聘请专业设计单位,结合泸州“双两百”城市中长期发展目标,编制了《泸州市中心城区社区布点和建设专项规划(2013—2030)》,提出了一般社区、社区综合体、邻里中心三种社区建设模式,并把社区布点和建设同城市新区发展、旧城改造等城市建设有机结合,统筹推进落实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根据规划,到2030年,中心城区将在2013年基础上新增社区128个,累计建成212个城市社区。
强化政策保障。在土地供应政策方面,明确一般社区、社区综合体的建设用地由市政府无偿划拨。在用房保障政策方面,明确对于无法新建、迁建、改扩建达标的社区,而辖区内有适合社区用于办公和服务用房的国有房产,由国资部门无偿提供。在财税支持政策方面,明确要加大区本级财政投入力度,要求税务部门按现行税收优惠政策规定减免社区阵地建设项目的相关税费。同时,细化了旧城社区阵地改造措施,按照规划提出的新标准,着重依托危旧房和棚户区改造等城建项目,统筹解决旧城区社区阵地建设问题。在新规划城区,按照规划的社区类别、标准和建设要求,预留土地,推行社区阵地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
强化创新驱动。泸州市从2013年开始启动了社区综合体建设创新试点,首批项目在龙马潭区天立社区、江阳区金沙社区、彭湾社区试点建设,2014年又建成了化工苑社区、康乐社区两个综合体。初步形成了以便民服务大厅、综治警务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卫生服务中心、教育培训中心、家庭服务中心、文体活动中心为核心内容的“一厅六中心”社区综合体布局标准。综合体创新试点的持续推进,有效驱动和激发了社区干部、居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探索出了活动年票制、社区便民菜市、社区便民食堂等既受居民欢迎,又能维持社区持续健康运转的服务方式和项目,满足了周边居民的多样性服务需求。
强化行业规范。泸州按照“分类设标、分级指导、分步发展”的思路,制定了社区功能设置分类指导标准,进行地区行业规范。一是划分功能内容。将城市社区功能划分为政务办公、居民自治、综治警务、教育宣传、慈善帮扶、文娱健身、养老托幼、健康咨询、共驻共建、便民商业等10个子类,全面涵盖居民日常生活需要和困难群体特殊需求。二是明确建设标准。将全市划分为三类地区:主城三区、泸合地区、古叙地区,并对其建设面积、点位做了明确区分。三是明确设置要求。注重节俭高效,倡导“一室多用”和“开放式”办公,提高社区用房的使用效益,避免闲置浪费,严控办公条件。
强化阵地改造。2014年,泸州市共争取和投入上级资金270万元、市本级专项资金投入近826万元、县级以下财政资金超过6000万元,新建(改造)社区30个。近三年来,全市改造社区110个,达标社区累计达到120个,全市社区平均用房面积达到386平方米,其中,中心城区86个城市社区,平均面积达到700平方米。同时,泸州还以星级和谐社区、全国和谐社区创建为抓手,推进社区服务设施提档升级,先后创建了泸州市星级和谐社区39个、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7个,其中龙马潭区还在川南四市中率先创建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此外,社区服务站及相关基础设施实现了全覆盖,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覆盖率从2010年底的50%提升到2014年底的95%。 (胡绪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