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萍:我与弱势群体的不解之缘
2015/1/26
乐山市福利院院长刘萍
“对老人敬以孝心,对孩子晓以爱心,对员工付以真心”。近年来,乐山市社会福利院迎来了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养老模式也由过去单一的供养型向供养、康复型转化。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乐山市社会福利院院长刘萍。
记者:刘院长您好,乐山福利院这些年的发展不断地赢得了上级部门的肯定和社会群众的赞誉,你能给我们谈谈福利院现在都有哪些亮点呢?
刘萍:这些年,福利院的发展确实让人感到欣慰,不管是在落实保障“三无”人员、孤残儿童的合法权益及生活、医疗康复服务以及社会化养老服务和管理上,还是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班子建设、人才培养、后勤管理和社工队伍建设上,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这两年我院一班人大胆创新、抢抓机遇,提出“利用现有18亩空地,新建800张床位的新型养老公寓”,该项目总预算6800万元,2014年,我院争取到了中央预算资金1500万元(300张床位的养护院)和西藏民政厅对口援助资金1883万元。建成后,省市两级还将给予3200万的配套资金。养老公寓依山而建,秉承“生态走廊式”的建设理念,将打造出省内最自然、舒适、健康的养老公寓,成为全省地市(州)中规模最大的养老公寓建设项目,该项目被乐山市政府作为2015年度的重点工程。
作为一家综合性福利院,我院一手抓养老事业的发展,一手抓孤残儿童的保障。2014年初,我们把孤残儿童的生活标准由过去的每月380元提高到了580元,这是很大的一个提升。为了让孤残孩子们和今天的孩子一样接受同等的早期教育,我们公招了儿童特教老师;为了拓展孩子们的视野,我院新建微机室和图书阅览室,送孩子们参加课外特长培训和夏令营。针对残疾儿童,院内开设康复训练室、多感官活动室,积极开展孤残儿童康复训练,并取得显著成效。开设心理咨询室,聘请心理咨询师对老人、孩子的心理情感同步跟进,让老人住得放心,让孩子健康成长。
记者:当然,能够取得这些成绩也是不易的,从你继任到现在,一直以来你坚持的工作思路是怎样的呢?
刘萍:从2012年初我奉命出任乐山市社会福利院院长开始,我一直严格以“三心”来要求自己,即对老人敬以孝心,对孩子晓以爱心,对员工付以真心。我要求所有员工必须把在院老人当做父母来孝敬,把残疾孤儿当做自己的孩子来爱,我也走访了绝大多数的职工家庭,我不仅是大家工作上的领导,也希望成为他们生活中的朋友。
刚来福利院,我深深地感觉到巨大的工作压力。乐山老龄化程度一直排在全省前列,社会化代养需求大,但我发现失能老人进院困难很大,所以在工作中我也呼吁大家要关注失能老人,把对失能老人的照护摆在重要位置,在第六届乐山政协一次全会上,我还发表了提案。到现在,福利院的临聘护工、公招护士都增加了很多,增设了近100张床位重点照顾失能老人,全院困难、失能老人达60%以上。
对于院里的孩子,我一直强调的是“娃娃只有回归家庭,才能真正地幸福”,我们也一直在积极寻找国内收养家庭。以前,由于人手有限,在照顾孩子们生活的同时可能忽略了孩子们的情感需求,在公招心理师后,我们又积极培养了两名心理辅导员,对无父母、残疾孩子进行心理辅导。我也会亲自带院里的孩子去看一些大型的剧场,去郊游等等,开阔他们的视野,帮助他们像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生活。
记者:来福利院的这两年工作中,有什么让你记忆深刻的事情?
刘萍:来福利院工作后,面对着200多名孤老残幼,我无时不刻地感受到肩上的重担。由于我全身心都扑在了福利院,我儿子有时都会“吃醋”,记得一次在家吃饭,吃了一半接到院里电话说有孩子逃学,当即便决定赶回院里给孩子进行心理疏导,儿子终于忍不住埋怨起来:“妈妈爱我远不如爱福利院的那些孩子,总是一个电话你就走了!”听了儿子的话,我感觉心头被扎上了一刀。福利院的工作确实琐碎繁杂,顾了这头还有那头,就算回到家,心里也牵挂着院里的老人孩子们。后来儿子悄悄告诉我:“妈,你关心福利院的孩子们,我不生气了,你去看他们,我也支持你!”这一句话瞬间让我觉得孩子懂事了,福利院的工作有了家人的理解,得到了院里老人孩子们的认可,这里的每个角落、一草一木,都会让我记忆深刻!
记者:如今,福利院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你对福利院的未来有什么期待?
刘萍:在福利院工作的日子很踏实、舒心,让人很温暖。对于福利院今后的发展,首先希望到2016年底能够完成新型养老公寓800张床位的任务,使我院养老床位增加至1100张,让福利院的建设迈向新台阶;希望儿童福利院在两年内能创建成为四川省儿童康复培训中心,争取社会福利院和儿童福利院早日分家,实行规范化管理;在做好政府收养“三无”老人和社会化代养工作的同时,积极培养储备人才,迎合新兴先导养老服务产业的大规模发展。(本报记者 李彭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