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微杜渐 未雨绸缪
2015/5/18
全国首个社区(村)标准化工程亮相
近日,在“5·12”汶川大地震7周年祭之际,成都市民政局(减灾办)、质监局、教育局、文广新局、公安局围绕“科学减灾 依法应对”主题,在成都市图书馆联合召开成都市社区(村)综合减灾公共信息标识地方标准宣传普及活动。活动上,由成都市民政局耗时2年创建的全国首个社区(村)综合减灾标准化工程首次亮相。
社区(村)综合减灾标准化工程是以城市的最小细胞为单位,建立应急避难场所以及安全疏散线路的一项民生工程。成都城市决策者在长期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利用“人在自然灾害来临时,会自发向自己知道的最近安全区域(避难场所)流动”的基本规律,在社区(村)建设标准化的避灾标识系统,让人们沿着标准化避灾标识有序流动。
成都市民政局救灾处处长吴宏杰介绍,今年6月,成都将建成23个综合减灾标准化样本社区(村),年底建设200个综合减灾标准化社区(村),逐步实现综合减灾标准化标识系统全覆盖。
据了解,为保障社区(村)综合减灾标准化建设执行到位,在活动当天展示的23个样本社区(村)均是进行了精心选择的:既有中心城区,又有远郊县(市);既有发生过自然灾害的,也有没发生过自然灾害的区域。所选社区(村),涵盖了高山、丘陵、平原等多种地形地貌和城市封闭小区、场镇居住、农村开放式集中居住、三局等多种形态的社区(村)。
吴宏杰表示,成都社区(村)综合减灾标准化工程顺应自然发展规律,从大禹治水,都江堰水利工程等处获取灵感。秉承“治灾于未灾”自然灾害管理的最高境界理念。主要向老百姓传达两个“知道”:知道,离自己最近的避难场所在哪里?知道,安全疏散地在什么地方。
成都市在全国率先系统性构建了社区(村)综合减灾8大公共信息标识系统,让市民出家门、出楼栋,就能自发、有序、安全、就近撤离到避难场所,力争做到防微杜渐、未雨绸缪。
记者了解到,这套标识系统的图例汇编是零件库,所有的图样、制作成品都从零件库中选取,确保标识统一、色调统一、尺寸统一、风貌统一,实现任何人都能够沿着标准化标识系统,安全撤离到就近的避难场所。
在当天的活动现场,成都市综合减灾标识图案LOGO首次向公众亮相。该LOGO由内外两层组成,内层以彩虹、伞、人为基本构图元素,伞状弧形蕴含防灾减灾“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呵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目标;外层一圈以宇宙、天空的蔚蓝色为背景,4只太阳神鸟手足相接,围绕防灾减灾主题翱翔,代表春夏秋冬四季轮回,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生生不息,寓意成都人民通过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秉承治灾于未灾是自然灾害管理最高境界的理念,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珏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