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昌县:灾后农房恢复重建全面展开
2011/10/13
本报讯 9月26日,平昌县“9·18”特大洪灾后第一个村民聚居点在白衣镇濛溪村11社陈河岭开工建设,规划建筑户数34户,保留建筑1户,预计受灾群众在春节前可入住新居,这标志着平昌县灾后农房重建全面展开。 9月17日晚至9月19日凌晨,平昌县遭受了有水文记载以来最大的一次特大暴雨洪水袭击,全县43个乡镇、3个管委会、546个村(居)不同程度受灾,受灾人口达53.5万人,紧急转移12.3万人,紧急避险2.14万人,紧急安置4.38万人,直接经济损失16.5亿元。尤其是农房损毁严重,全县倒塌损毁15941户51710间,其中,全倒塌和D级危房7181户25430间,受损8760户26280间,农房及家庭财产直接经济损失29727万元。 洪灾发生后,该县坚持抗洪救灾与加快发展两线并进,以重建促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促重建,积极组织群众抗灾自救,全面展开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灾后农房重建按照农村新居工程建设的要求,坚持“城乡统筹、市场带动、群众主体、政府补助”的基本原则,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激发群众重建美好新家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群众主体、政府补助、信贷支持、部门帮扶、社会参与”的投入机制,推行 “三不三议三互动”的建设机制(“三不”即不办群众不受益的事、不办群众不参与办的事、不办群众没能力办的事;“三议”即村“两委”提议、村民代表审议、村民大会决议;“三互动”即政府与农户互动、农户与企业互动、农户与农户互动),注重“五个结合”:即重建与新村建设相结合、与通乡公路建设相结合、与城市建设相结合、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与积极争取项目相结合,做到“五个统一”:即统一纳入农村新居工程、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搬迁选址、统一建筑风貌、统一组织实施。根据地理位置、交通条件、资源状况和民俗特点,科学规划农房重建村民聚居点建筑风貌和单体建筑风格,将受灾最重的白衣古镇、圈井村、濛溪村、渔滩村等打造成具有仿古价值的现代小村和旅游精品古镇、旅游精品小区,实现灾区原地起跳、原地腾飞,把受灾地区变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示范区和风景区,努力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陈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