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三化”促发展 开创养老新格局
2011/11/24
都江堰市现有老年人口10.9万,占总人口的17.15%;预计到2020年,该市老年人口将超过13.6万,约占总人口的22%,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高龄化的趋势将更加明显。省、市高度重视都江堰养老事业发展,省委书记刘奇葆批示要求“将都江堰市社会综合福利院打造成为全省养老机构的样板和示范”,原成都市委书记李春城批示要求“抓好贯彻落实示范样板”,对都江堰市养老工作提出更高期待和要求。都江堰市在深入落实省市领导的指示精神,抓住灾后重建契机的同时,坚持运用城乡统筹思路,围绕“发展均衡化、水平一体化、服务优质化”,全面推进城乡养老事业均衡协调发展。
突出均衡化发展 加快建立城乡养老服务新体系 坚持“立足全域、因地制宜、统筹规划、整体推进”的思路,加快构建城乡统筹发展养老服务体系。 科学规划布局。充分利用都江堰市现有养老产业发展基础及养老机构设施布局,本着整合资源、积聚发展、突出重点的原则,着力实施“一带、二基、九核”工程。“一带”即推进中心镇九龙村—青城山大观园—五里沟等都江堰青城山九龙国际养老养生示范带建设,该示范带以都江堰市亲和缘长寿养老园为龙头进行扩建,配套完善相应养老养生设施。“二基”即两个都江堰市养老产业示范基地,一个是以都江堰市社会福利院为基础进行养老产业示范基地扩建,另一个是以都江堰市社会综合福利中心为基础进行养老产业示范基地扩建。“九核”即以已建好的9所社会福利机构为依托,配套完善必要的养老、医疗设施。该市于2007年全面启动标准化国办福利机构建设,近五年来新建成社会福利机构11所,其中农村敬老院9所、社会福利院和儿童福利院各1所,总床位数1950张,已供养人员1528人,农村五保、城市“三无”的意愿性集中供养率达到100%,满足了城乡国办福利养老需求。 加强统筹管理。为提升统筹城乡的养老服务水平,成立“都江堰市统筹城乡敬老养老管理服务中心”,落实15名编制,全面加强城乡养老机构的管理和服务。 完善养老组织。先后建立了都江堰市老年人协会、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和各乡镇老年协会分会、为老服务站,全市各级各部门也高度重视,层层落实,通过近年来的持续改进,逐步建立起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 吸引社会投入。依托良好生态环境,大力吸引社会资金投资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满足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促进养老服务产业化发展。目前,全市已投入1.13亿元新建1所社会综合福利院、2所农村标准化敬老院、1所儿童福利院,新增建筑面积30152平方米,床位850张。截止目前,全市福利机构总床位达到1950张。 突出一体化水平 着力夯实城乡养老服务新基础 截至2010年底,该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为10.9万人,占总人口的17.9%,其中有城市“三无”、农村“五保”老人1528人,并且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快,老龄问题日益突出。为此,全市加大投入,着力夯实养老工作基础。 全面提升城乡养老条件。2006年以来,全面启动标准化养老机构建设工程,累计投入约1.6亿元新建成养老机构10所,养老机构建筑面积达5万平方米,床位1900张,极大地满足城乡三五、五保老人服务需求。同时,还按照“政府引导、行业管理、社会参与”养老产业发展机制,依托世界遗产地优越的生态环境和深厚的养生文化、长寿文化,围绕老年人需求,加快养老产业布局规划,加快构建养老设施、生活照料、卫生保健、康复护理、文体活动、老年用品、老年食品等老龄产业体系,积极吸纳社会资本多元化投入建设更多的供养和寄养设施,逐步形成具有明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老龄产业版块。 不断提高城乡供养标准。目前全市10所养老机构供养城乡三无、五保对象等共1528人,其中农村敬老院集中供养1300人,实现了符合条件有意愿的集中供养率100%。近年来,该市认真贯彻成都市委、市政府《关于全域成都城乡统一户籍实现居民自由迁徙的意见》精神,通过不断加大财政投入,统一城乡三无、五保人员供养标准,消除附着在户籍上的城乡差别,促进城乡三无、五保人员救助水平的均衡提升,目前城乡养老机构供养标准为400元每人每月,五保户分散供养标准为170元每人每月,供养标准在成都市各区县中居于较高水平。 突出优质化服务 不断开创城乡养老服务新局面 全市经过近年来的不断探索实践,特别是灾后重建以来,充分学习借鉴全国,特别是上海市的养老工作先进管理服务理念,围绕“以人为本、老人至上、服务第一”的养老宗旨,不断提升养老管理服务水平,全面开创养老工作新局面。 机构养老管理服务更加规范。进一步健全机构养老工作体制机制,通过实行院长负责制、明确部门设置、细化管理服务制度、加强业务技能培训、提供医疗保障、引进养老机构信息化管理系统、实施ISO 国际质量管理体系等措施,全市养老机构面貌焕然一新,养老服务对象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均得到了明显提高。 社会工作助老模式成效明显。“5·12”地震后,在上海市的支持下,都江堰市在养老工作中引入了社会工作,广大社工以老人需求为导向,采取个案和小组活动的方式,借助各类志愿服务平台,在养老机构、社区和空巢老人家中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特色活动,帮助老人全面融入环境,促进老人晚年生活和谐。 新型养老项目品牌倍受欢迎。全市不断探索创新老人学习、生活、生产和养老模式,充分调动老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通过实施“哈哈尼陶艺创作”、“夕阳美·健康农场”、“爱心加油站”等一些列敬老养老项目和活动,较好地让老人实现“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今后,都江堰将在深入推进养老体制机制改革、大力倡导新型养老模式、努力提升长寿文化品牌、推动养老服务社会化发展等方面进一步探索进取,力争把全市建设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全省乃至全国的示范养老基地。(任亚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