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来社区建设的春天
2012/4/2
——泸州市龙马潭区城市社区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系列报道(二)
龙马潭区委书记郑蓉调研社区建设
谋变化 事在人为 最近,一些细心的龙马潭区居民发现,他们的社区,刚刚完成了一场换装运动。用中英文构成的统一社区logo,取代了过去花花绿绿的标识。龙马潭区民政局局长陈联英表示,统一社区标识和外观,主要目的是方便群众办事,提升社区的服务水平。“有了统一的标识和形象,就像医院、派出所一样,老百姓一看就知道这里是社区。” 社区标识“换脸”,只是龙马潭区城市社区阵地建设的一个微缩景观。其中,包含着各级领导的悉心指导与关怀。 龙马潭区委书记郑蓉多次到社区看望社区干部和调研社区建设工作,并实实在在为社区解决问题。郑蓉了解到龙马潭区城区25个社区中有的租用和借用场地办公,居民办事很不方便;社区干部人手不够,居民生活困难难以及时解决;缺少活动场地,居民文化生活单调等问题后,多次召开会议研究社区建设工作,决定实施社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把社区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用三年时间,让城区25个社区有一个统一标识性社区服务中心,具备办公、管理、服务等多种功能。 龙马潭区的变化还引起了泸州市委书记刘国强的注意,他在参观即将交付使用的投资100万元,办公场地达750平方米的红星社区阵地建设后,希望红星社区把正在开展的社区服务形成长效机制,成为全市社区管理工作的一颗明星。
红星街道红星社区
标准的社区工作站
建阵地 安身有家 龙马潭区是快速发展中的新兴城区,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社会结构加速转型,大批“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大量“村民”转变为“市民”,如何由表及里抓好社区建设,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成为城市社区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当务之急。 2011年,龙马潭区调动和吸纳社会各方资源,形成以政府投资为主,社会投资、驻地单位共建的多元化社区建设投资机制,整合资金900多万元,同时启动市区9个社区办公阵地建设和配套建设。 长沱江畔,掀起了社区建设的热潮。社区建设成为龙马潭区城市建设的基础工程、民生工程、细胞工程,区委主要领导从办公用地的选址到规划建设都亲力亲为。 本着“有利于服务群众、有利于长远发展”的原则,在土地十分紧张的情况下,龙马潭区按照现有社区工作服务用房总面积不少于300平方米,其中工作用房面积不少于100平方米,服务用房面积不少于200平方米;新建社区和旧城改造社区工作用房面积不少于100平方米,公益性服务用房面积300—500平方米的标准,采取国有资产划拨、收储土地划拨、共建单位支持、旧城改造等多种方式建设社区阵地。 强队伍 服务有人 社区直接面对居民,社区干部长年累月奔波在基层,工作时间长、范围大、任务重,而生活和政治待遇偏低,很多人靠“热情+奉献”做工作。 社区工作者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社区工作者队伍的建设问题引起了龙马潭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中,对社区工作者实行新的管理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了制约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重点难点问题。 “工资、工作经费及福利待遇由财政给予保证,并按规定缴纳保险。同时,建立完善工资自然增长机制,并通过绩效考核、以奖代补等方式来提高社区干部及工作站人员待遇。探索并逐步建立社区干部与街道干部、区级机关干部互派交流挂职,新任副科级干部到社区任职锻炼,在公务员及事业人员招聘时定向招聘部分社区干部、定期开展培训等制度,提高社区干部素质,激发社区干部工作热情”。《意见》的出台鼓励了符合条件的优秀人员进入社区。2011年10月,龙马潭区面向社会公开招录社区干部73名,至此,25个城市社区社区干部达187人,切实打破了“无人办事”的旧格局。 “这个文件,不仅解决了社区工作者的待遇等问题,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区委、区政府对社区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社区工作者的深切关怀,我们又迎来一个社区建设的春天。”社区工作者张涛说。(刘正华 万惠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