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莹:青春结伴夕阳红
2012/4/16
2005年,刚过而立之年的刘莹成功竞选为蓬安县石梁乡敬老院院长。7年来,她全身心的奉献于敬老爱老事业,把火热的青春注入到发展院办经济中,受到了各级表彰和奖励。她连年被乡上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多次获得“优秀妇女干部”、“三八红旗手”称号,2008年、2011年两次获得县“十佳敬老院院长”殊荣,2011年被评为南充市第一届“孝亲敬老之星”提名奖。
刘莹正在给老人喂药
竞选成功 步入人生转折点 石梁乡敬老院是上世纪80年代农场职工用房改建而成的。房屋简陋,篱笆墙壁,泥土院坝,设施极差,交通不便,距县城40公里,敬老院缺乏收入,老人生活凄楚。2004年初敬老院到了最困难境地,五保老人缺吃少穿,生活十分困难,尽管相继换了数名院长,仍没改变敬老院一掘不振的景况。 2005年4月,石梁乡党委、乡政府为彻底改变敬老院的落后状况,决定公推直选敬老院院长。刚过而立之年的刘莹,怀着对敬老事业的一颗诚挚之心,毅然报名参加了竞选。经初选、筛选,她顺利进入4名候选人之列,并凭借“一年解决温饱,两年改变模样,五年敬老院达标”的铿锵誓言,当选了首届公推直选的石梁乡敬老院院长。从此,步入了她的人生转折点,踏上了孝亲敬老的征程。 义无反顾 知难而上担重任 刘莹竞选石梁乡敬老院院长成功的消息,迅速在全乡传开。其实,对她的亲友而言,并不是什么好消息。 “五保老人长期独居,性格孤僻,缺乏人情味,难以相处”。亲朋好友规劝她:“成天面对的是老弱病残,处心积虑的是吃喝拉撒,家有年迈的父母,下有在读的小孩,怎能承受得起?”在家的公婆和在外打工的丈夫十分担心她肩上的压力,生怕她吃苦受累,动员放弃敬老院院长之职,叫她“安心料理家务,把精力花在教育培养两个孩子身上”。对来自社会、家庭方方面面的言说,她没因此动摇初衷,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听从党的指挥,服从党的安排,是一名党员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从入党宣誓的那刻起,她就把一切交给了党的事业。 当选院长的翌日清晨,她把孩子交给了父母,卷起了铺盖,带着对家人的愧疚,怀着对亲友的善意,肩负着对组织的重托,知难而进,迎难而上,义无反顾地走上了这个光荣而神圣的岗位。 贴心服务 她把老人当亲人 任敬老院院长以来,刘莹始终把关心照顾五保老人作为己之大任,时时留意他们的冷暖,处处在乎他们的疾苦。 祝华清老人小时就患先天性小儿魔麻痹症,生活自理十分困难。2010年1月祝华清老人又患上胆结石,经常隐隐着痛,吃不下饭,经她耐心做工作,老人愉快地接受了手术治疗。从入院到出院的一周时间里,她天天陪护着老人,为老人送茶、喂药、喂饭、端屎、端尿,使老人得到了儿女般的照顾。 郭全胜老人2005年不幸患上肺结核,经常吐血,还伴有癫痫,思想极度消沉。她耐心开导老人树立生活信心,亲自带老人到县医院检查,并根据医生嘱托,将老人送到蓬安县疾控中心救治。老人在县疾控中心间断性医治达半年之久,在这期间老人每月住院7—15天不等,她始终陪伴着老人,做到了周全护理,关怀备致;在敬老院期间,她十分注重老人的生活调理,坚持给老人开“小灶”,使老人的身体慢慢得到了恢复、好转。6年中的每月18日这天,她都坚持带老人到疾控中心复查,并购买日常服用药品。去年5月18日,医院传来老人完全康复的喜讯,当时她流下了欣慰的泪水,老人更是喜出望外,感恩不尽。 每逢端午节、中秋节,她都会蒸好粽子,包上饺子,送到老人们的手上;每到重阳节,她都会备办一桌丰盛的饭菜,让老人们感受到节日的氛围;每位老人过生日,她都会煮上一碗香喷喷的长寿面,祝老人延年益寿,健康快乐;每年腊月29,她都会带着丈夫和孩子一起到敬老院,亲自宰鸡煮肉、放鞭炮、挂灯笼,和老人们一起吃团圆饭,使老人们感受到了节日的欢乐和敬老院大家庭的温暖。 辛勤耕耘 敬老院成小康院 院内设施差、老人生活差、院办经济差、院民面貌差,这是刘莹初上任时敬老院的真实写照。但是她没因此打“退堂鼓”,而是暗下决心,力争在短时间内改变这种落后状况。于是,她着手利用10亩土地的优势,组织院民一道种粮、种菜,把敬老院生活自给的事情办好;将自己家中宽裕的腊肉、菜油、花生、米面、蔬菜捐献给敬老院,把当时的院民生活改善好;从村民那里赊了两头小猪仔来饲养,为敬老院创收迈出了艰难一步;她个人垫支2000元,买回了16只小鸡,办起了小卖部,使敬老院逐渐火热了起来。“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年底敬老院产粮近3000公斤,杀了两头年猪,小卖部收入过1000元,蔬菜基本自足,实现了“一年解决温饱”的诺言。 2009年,她积极向石梁乡政府、民政局反映敬老院的实际情况,多方筹集、争取资金20余万元,对敬老院的房屋进行了全面翻修,添制了必要的内务设施,种植了名贵花草,使敬老院发生了显著变化,当年底被评为“南充市标准敬老院”。 去年,石梁乡敬老院粮食产量达到4000多公斤,出栏生猪4头,养鸡40只,小卖部收入2500元。敬老院的收入逐年提高,出现了持续发展的喜人局面。(唐道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