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出来的“和谐”
2012/4/23
——泸州市龙马潭区城市社区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系列报道(三)
人们常说,“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思想、观念、认识对行动、对实践的影响是深远的甚至决定性的。城市社区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亦是如此。 “我们加强社区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不是要把社会管住、管死,而是着眼于增加社会活力,调动社会积极性,营造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龙马潭区委书记郑蓉告诉笔者,龙马潭区的实践传递的正是这样一种崭新的理念。
![](/news/UploadFiles_2079/201204/2012042415581177.jpg) 下大街社区党员会客厅
群众需求是“第一信号” 龙马潭区围绕社区建设“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的“一把尺子”。 “建设和谐社区必须把群众的需求作为工作追求,主动搜寻、梳理群众需求的‘第一信号’。”龙马潭区民政局局长陈联英表示,“只有这样,我们的工作才能有的放矢,才能赢得群众的支持。” 在“以民为本”理念的引领下,一系列民生工程在龙马潭区大刀阔斧展开,推动各社区“蝶变新生”。 莲花池街道羊大山社区推出了“网格化”管理模式,根据社区实际情况,把社区工作划分为“十条八块”,即将综治维稳、流动人口、劳动就业、民政事务、残疾人服务、社会保障、教育文体、卫生、计生、便民服务划分为“十条”;以楼院、楼宇、物业小区、路段为单位划分为“八块”,每一块为一格,由一名社区综合协管员负责所有事务。社区居民全部“入网”,小到社区环境卫生、居民矛盾化解,大到社区党建、社会治安维护等,都可以做到网格内就地办理。 小市街道合道街社区地处老城区,辖区内居民来自四面八方,构成复杂。社区立足实际,引导组建“党员和谐协会”,社区党员担任骨干,吸收入党积极分子、居民小组长、居民积极分子参加。协会以楼院为单位设立分会,负责所属楼院或区域的矛盾纠纷调处排查,及时向社区或街道报告安全、维稳信息,复杂难处的的事情由分会和社区“共同协商,集中调处”。成立只有两个多月的“党员和谐协会”,主动入会的老党员已经有20多人,分会5个,覆盖楼院达25栋之多。 小市街道下大街社区,大事由社区干部处理,鸡毛蒜皮的小事则由“党员会客厅”承揽。居民家里有小家电坏了,遇到难事了,有政策要咨询了,都可以到“党员会客厅”解决。自从“党员会客厅”成立后,下大街社区里邻里纠纷、政策咨询之类的小事,老党员们可以自行处理。
![](/news/UploadFiles_2079/201204/2012042415561199.jpg) 志愿者服务社区行活动启动仪式
社会资源向民生倾斜 将更多的公共资源投向民生领域,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努力让社区群众“学有优教、劳有多得、病有良医、老有善养、住有宜居”,是龙马潭区加强社区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更高追求。 “高龄老人、独居老人、困难低保户、失业人员以及上班族家庭最需要社会的关爱,社区要按照更高服务标准为他们提供服务。”陈联英介绍说。 龙马潭区委、区政府出台的《进一步加强城市社区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指向明确: 建立社区服务中心。充分利用社区服务场所,并整合其他资源,建立完善社区服务中心平台。通过志愿者服务或购买公共服务等方式,细化服务内容,开设图书阅读、家政服务、老年食堂、日常维修、便民理发等公共服务项目,为居民提供最需要、最直接的公共服务。 抓好公共服务项目。每年每个社区安排3万元以上的公共服务项目经费预算,用于为民办实事、好事,引导居民主动参与、共同决策。 开展社区共建活动。社区要积极为驻社区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做好服务。驻社区单位应参与社区共建活动,开展有偿、低偿、无偿的社区服务。 探索为老服务机制。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工作思路,积极鼓励发展社区托老服务,探索建立完善居家养老新机制,为60岁以上困难老龄人提供无偿、低偿、义务服务。 开展党员干部亮身份行动。充分发挥社区内区级机关党员、公务员、事业人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促进在职及离退休干部职工主动参与社区建设与管理,为社区服务出谋划策,为居民解决实际困难。 加强社区建设创新社会管理,龙马潭区正在也还将继续探索。(刘正华 万惠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