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7 全国公开发行 主编:陈小平 【返回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四川民生周报 >> 新闻中心 >> 第三版 >> 正文

为了最后的尊严

2012/6/25

——泸州市殡仪馆创建全国殡葬改革示范单位纪实

 

编者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酒城”泸州飞速发展,先后摘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森林城市”等桂冠。在泸州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生者安居乐业,逝者“诗意栖居”,移风易俗的殡葬事业发展长足进步,日新月异。

“让逝者得其所,让生者了无憾”。泸州殡仪人坚持“以人为本、阳光殡葬、优质服务、规范管理”的服务宗旨,用一流服务,创一流业绩,促进了殡仪服务“温馨、规范、文明、廉洁、高效”,服务水平连年提升。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泸州市殡仪馆自1985年被授予“省级文明单位”以来,连续26年保持该荣誉;20112月,还被民政部表彰为“全国民政系统行风建设示范单位”。201189日,四川省殡葬管理工作现场经验交流暨殡葬业务培训会议在泸州召开,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司长张明亮、省民政厅机关党委书记廖永康率与会代表,在泸州市委常委、副市长杨松柏,市民政局局长刘洪的陪同下,参观了泸州市殡仪馆,高度评价了泸州市殡仪馆有文化、有礼仪、有人文关怀。

 

为平凡的生命 划下完美的句号

在泸州城南美丽的杨桥湖畔,一片庄重严肃、别致雅典的建筑群座落在群山环抱之中,它就是历来以“行风正、服务优”而著称的泸州市殡仪馆。殡仪馆占地33.5亩,现有在职职工44人,中共党员18人,馆内防腐、整容、冷冻、停放、接运、火化等设备设施完善,各流程均有电脑管理,并全馆联网。泸州市殡仪馆拥有配备电脑控制、电子显示屏、专业音响、音像等设备的告别厅2个,容量50具遗体的冷藏库1个,环保型的国内先进火化设备4台,火化机污染物排放经环监机构检测达到一级环保标准。殡葬设备配置齐全,安全可靠,拥有24小时专业、跨省市接运遗体的车队。

打造核心竞争力,提升社会影响力,“文化是魂,泸州市殡仪馆设计的馆徽图案,采用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典故作为原始设计理念,整个图案与服务理念相呼应,而馆徽中的图案树叶强调了这一过程中的环保性和人性化,避免了关于死亡的沉重,给人以全新的诠释和生命的领悟。”泸州市殡仪馆馆长杨海平如此对记者说。新建的殡葬文化长廊,其中书法作品主要反映儒、释、道的思想文化,绘画作品则以荷、竹、兰喻意君子之德,不仅是休憩之所,更是怡情之地。长廊与正对的50米宣传橱窗遥呼相应,一个传统,一个现代,喻示着现今殡葬行业的发展趋势——从传统中求文化,于现代中谋发展,而“振兴中华世纪鼎”、恒池、梦园、壁画等馆区景点,处处凸显文化内涵,寓意深远,引人深思。

“让逝者多一份尊严,让亲人多一份慰藉。”泸州市殡仪馆将文化融入殡仪服务,着力打造文化品牌,提炼上香祭拜、敬香仪式的文化内涵和品味,推出了出殡抬灵、守灵护灵、移灵纳骨等现代化殡葬仪式服务,弘扬了孝道文化,对传统殡葬礼仪经行了全新演绎,让逝者在庄严的葬礼乐中,享受最高礼遇,为每一个平凡的生命,划下最完美的句号。

 

“文明”在心  “请”字在口

杨海平介绍说:“我们高度重视员工业务技能培训,着力打造敬业奉献的服务团队,坚持每周召开一次学习例会,每周集中收看一至两部电教片,除对职工进行业务技能技巧培训外,还开展责任意识、服务意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让他们学习基本职业道德规范和熟练把握殡葬文明用语等,做到文明在心,“请”字在口。”在强化内部培训的同时,泸州市殡仪馆不断拓宽视野,把业务培训由内向外延伸,专门聘请专家开展关于殡葬文化、殡葬产品及服务营销、团队协作等10多个项目的培训,与泸州职业技术学院签订校馆合作培训协议,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学院在殡仪馆挂牌建立“实训基地”,殡仪馆在职业技术学校挂牌建立“培训基地”。另外,泸州市殡仪馆还组织职工观看常规形象礼仪、公共与社交礼仪、《易经的奥秘》等系列视频讲座。

泸州市殡仪馆鼓励干部职工参加自考、函授等学历教育,提升综合素质,组织职工参加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3名同志取得社会工作师(中级)任职资格,3名同志取得助理社会工作师任职资格,22名一线职工参加并通过了全省民政行业特有工作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对参加学历教育并获得国家认可的大专以上文凭者,单位按规定给予每人1000元的奖励,目前,全馆具有大专以上学历25人,占全馆职工的57%,干部受训率100%。职工参加普通话培训考试,5名同志取得二级甲等证书,5名同志取得二级乙等证书,原馆长周光荣获得国家民政部最高奖——孺子牛奖,业务科李兵获得“全国殡葬工作先进个人”称号,一线火化工龚建伟被民政部授予“全国民政行业优秀技能人才”荣誉称号。

 

“一站式”服务 “六公开”制度

泸州市殡仪馆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完善了员工职业道德规范、规范化服务公约、物资采购及管理制度、安全保卫制度、员工奖励制度等规章制度,严格规范制度,实施科学管理。各岗位操作规程就接前如何准备,服务时如何用语、如何解释、如何动作都作了详细规定。员工严格按规定操作,恪守职业道德、着装整洁、用语规范、不使用禁忌语、举止文明、服务周到、态度热情,深受群众好评。

为有力提升广大群众主动参与殡葬改造的自觉性,泸州市殡仪馆除积极帮助城乡困难群众外,还扩大到对革命烈士家属、革命伤残军人、市级以上劳动模范等实施优惠减免政策。从2000年至今,各项惠民金额已愈300万元,设立服务咨询接待室,开展“一站式”服务,增设服务流程图,由专业引导员实行从到馆接待——业务咨询——火化办理的全程引导服务,方便群众治丧。实行24小时全天候服务,不论白天夜晚,不论节日假期,均做到有求必应,高效服务。

同时,泸州市殡仪馆坚持服务项目、收费标准、服务内容、服务程序、服务承诺、服务监管“六公开”制度,践行阳光殡葬,所以服务项目严格执行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低档殡葬用品比例达30%以上并保证供应,无强制、捆绑、误导消费行为。制作了事务公告栏,对服务人员、服务流程、服务项目以及收费标准等进行公示,让治丧市民明白消费、阳光消费。

 

十年磨剑  屡获殊荣

泸州市殡仪馆热心公益事业,干部职工踊跃为灾区、弱势群体、困难户捐款捐物。在“5·12”汶川大地震中,全馆职工个人捐款31980元;灾情发生的第二天,就立即向灾区运送口罩2000个、运尸袋1330个,调派3辆最好的殡仪车及8名优秀工作人员前往都江堰重灾区,执行接送遗体任务,那一年单位被评为“全省抗震救灾先进社会组织”。馆长杨海平深入地震一线救灾,被评为“四川省抗震救灾先进个人”。2010810日都江堰市殡仪馆馆长蔡建康率馆领导班子专程送来锦旗,感谢泸州市殡仪馆在抗震救灾中伸出援手。

泸州市殡仪馆积极开展行风建设,坚持实行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不断强化服务监督,严格责任追究,在公共服务区的醒目位置设置意见箱、公布监督电话,并主动向丧属发放意见卡,虚心接受丧属意见,接受社会各界监督,严格行业自律,坚决杜绝“冷、硬、拖、卡、要”现象,截至目前,治丧群众满意率达99%;员工累计拒绝丧属馈赠礼金物资折价已逾30万元。

十年磨剑,天道酬勤,一流服务创一流业绩,这些年,泸州殡葬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泸州市殡仪馆也先后获得各项殊荣;“四川省职业道德建设十佳标兵单位”“四川省民政系统行风建设示范试点单位”“四川省民政系统十佳文明服务窗口单位”“四川省园林式单位”“全国民政系统行风建设示范单位”等。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泸州殡仪人将以更加饱满的激情、更加优质的服务,为构建和谐殡葬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赵晓东)

集团报刊
日期检索
新闻检索

新闻热线:028-86652539 广告代理:成都民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mzmszb666@163.com
版权所有©四川民生周刊 技术支持:028工作室 成都网站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