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心为党抓信访 倾情为民办实事
2012/7/30
巴中市民政信访工作坚持倾心为党抓信访,倾情为民办实事,以“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真情为民,扎实办信”为出发点,重点在涉军、涉贫、涉灾等三个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上访群众解决了实际困难,维护了社会稳定。今年以来,全市民政信访总量同比下降32%,实现了进京“零”目标。连续三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全市信访工作先进集体,2011年被评为全省民政信访先进集体,其经验在全市党政机关和全省民政系统推广。
齐抓共管,倾力抓人头
以“一把手”工程为关键点,抓实领导。坚持把信访工作摆上重要位置突出抓,每半月召开一次信访专题会议,专门听取信访隐患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情况汇报,每两周召开一次信访工作例会,分析信访形势,研究具体措施。横向联动、纵向到底,形成了县区、乡镇和村三级干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领导率先垂范亲自抓。进一步明确民政局长为信访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其他班子成员坚持“一岗双责”,抓好分管工作的矛盾排查调处工作。通江县涪阳敬老院征地后,50多名群众因征地款分配和生活困难问题到镇上访,并扬言到京上访,得知情况后,市民政局局长邹仁见带队深入村组,宣传政策,圆满地解决了问题,杜绝了一起群体上访案件;领导接访与下访经常抓。实行局长接访制度,每周抽出一天时间接待来访群众,其他班子成员每周抽出两天时间到所包抓的县区直至乡村下访,做到了重心下移,关口前移。
以素质工程为着力点,抓实队伍。强化对民政干部的政策法规经常性教育。今年以来,采取以会代训的方式,全市举办民政干部和乡镇、村居干部培训36次,发放学习材料2600余份,使民政干部和乡镇、村居干部的政策水平、工作能力和依法行政意识明显提高,减少了因干部工作失误造成的信访;加大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力度,狠抓村务公开、村务监督和民主议事工作。全市2322个村全部建立高标准村务公开栏,并定期公开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充分发挥村民监督委员会职能,挂牌理事,直接参与重大工作的全程监督,消除了干群之间的猜疑和隔阂。信访老户刘大林,因不满巴州区民政局对自己的处理,十五年来缠访闹访不止,民政局在解决了其生活补偿、本人签字结案后,夫妇二人反悔,继续缠闹不止。在分析找准其闹访的原因后,通过民政办给其提供了大量法律书籍,并负责宣读解读有关章节,使他们深刻认识到自己行为的违法性,写了保证书,承诺息诉罢访。
以基础工程为根本点,抓实责任。始终把维护稳定作为第一责任,把为信访群众排忧解难作为创先争优活动的承诺践诺内容,纳入民政工作绩效管理,进行同部署、同考核、同奖惩。实行全员“一岗双责”。对重点疑难信访案件全面落实“五包”责任制:包掌握情况、包解决问题、包教育转化、包稳控管理、包依法处理。2011年以来,市局领导干部共包案36件,件件得到妥善解决。坚持把信访维稳工作作为对各县区民政部门和乡镇民政办年度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民政工作的“睛雨表”和“信息窗”。严格实行年初落实责任,年中分析督查,年底考核奖惩。
清源截流,倾心抓源头
宣传教育固源头。高度重视民政法律法规和《信访条例》的宣传工作,专门下发了《关于开展民政信访宣传周活动的通知》,作出具体部署。全市各县区、各乡镇纷纷以举办培训班、现场咨询、发放宣传材料、知识竞赛、标语、展览、板报、社区电化教育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使民政法律法规和《信访条例》“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机关、进家庭”。宣传周活动共发放宣传单6000余份,举办学习班42批余人次,悬挂标语35条,编辑板报10期,通过宣传,《信访条例》的主要精神深入人心,群众依法信访的意识进一步增强。
热情接访畅源头。接待讲文明,信访工作人员坚持做到“四不三个一”:不用冷脸对群众,不靠挡驾躲是非,不凭高压稳局面,不拿许愿下台阶;一杯开水、一个微笑、一句温馨的问候;语言讲策略,面对不同的来访人,信访工作人员做到了“四用”:对带着疑惑的当事人,用耐心的解释答其疑;对带着期盼的当事人,用及时的协调语顺其盼;对带着忧愁的当事人,用轻松的开导语解其愁;对带着怨气的当事人,用理解的关切语消其怨;开门大接访,以结对帮扶困难群众活动开展为载体,深入农村认真核查困难户、优抚对象等特困群体生活及生产情况,把信访窗口前移到群众家中,及时为群众释疑解惑,及时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具体困难。通过开门接访和干部下访,千名襄渝铁路患矽肺病民兵民工上访事件得到处理,2910名患矽肺病人员得到生活补助,从而彻底解决了患矽肺病人员的群访问题。
公正办事正源头。推进贫困家庭认定工作,促进社会救助的公平、公正、公开。实现村民监督委员会在村级组织全覆盖,有效监督救灾、救济、优抚、低保、五保人员的资格初评,各项民政政策法规的宣传、救助工作落实情况的监督,形成“村党组织领导、村民民主决议、村委会落实”分权制衡的新型社会救助机制;全面创立“救助政策、办理程序、救助标准、救助对象、投诉电话、举报信箱”六大公开监督体系,利用村务公开栏、宣传栏、新闻媒体等,将低保、五保等救助政策、办理条件、保障标准、申办程序公开,设立咨询监督电话,随时受理咨询、信访和投诉,接受全社会监督;充分发挥民政监督员的作用,全市聘请102名民政信访监督员,赋予他们审核档案、随机抽查、入户调查,重点抽查低保、五保对象认定是否准确,程序是否规范公开,操作是否民主公正等事项,以确保将社会救助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从源头上减少涉贫、涉灾信访的发生。
防患未然抓苗头。搞好排查清苗头,加大了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排查力度,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前,坚持乡镇、村居一日一排查,县区局一周一排查,市局半月一排查。做到定期排查与集中排查相结合,及时捕捉民政信访苗头;对排查出来的问题及时处理。坚持“在目标上力求做到杜绝大事、减少小事、力争不出事;在思想上力求做到没事当有事,小事当大事,苗头当事故;在工作上力求做到防患于未然、解决在萌芽、处理在基层”的总体原则和要求;抓早抓小,重初访。抓好初信初访,提高初访接待质量,解决缠诉缠访。全市各级民政信访人员认真查阅案卷,依法办案。对发现的群体性上访、越级上访苗头,及时拿出对策和方案,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突出重点,倾情抓大头
从关注点入手,狠抓涉军维稳。积极探索优抚对象医疗费“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全市没有因为优抚金发放和治病问题而产生的信访问题。以多种形式组织走访慰问优抚对象,帮助“三红”、“三属”、1—6级在乡伤残军人、老复员军人解决生产生活、住房、医疗等方面的实际困难,今年全市共慰问优抚对象15000余人次,发放慰问金 150余万元。目前,全市复员退伍军人情绪稳定,无群访苗头。
从根本点入手,狠抓涉贫维稳。解困暖人心,帮扶息上访。强力推进城乡低保资金由人民银行通过国库直发,从而化解了发放不准时的问题,这一经验得到了省民政厅的充分肯定。2011年,全市新增城乡低保对象27106人,其中10%的对象是通过信访反映自身诉求后按程序进行了办理。城乡医疗救助累计年人均救助水平分别达到168元、274元。通过实施城乡医疗救助,使贫困人口产生的信访量比2010年同期减少23%。
从落脚点入手,狠抓涉灾维稳。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救灾资金,确保灾民有饭吃、有衣穿、有水喝、有临时住所、有医疗。在2011年“7·6”、“9·17”洪灾暴发后,全市紧急转移灾民19.81万人,及时发放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4200万元,解决了受灾群众冬春口粮、应急救助、衣被、医疗、饮水等生活问题,从而有效缓解了这部分群体的困难,使灾区群众没有发生一起因灾上访的案例。(赵勇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