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最美是善心
2013/1/15
——雅安市救助管理站2012年工作报道
![](/news/UploadFiles_2079/201301/2013011919413015.jpg)
高秀英和儿子高加怀向雅安市救助站赠锦旗表达感谢
【全景】
雅安市救助管理站(以下简称“救助站”)位于雅安市雨城区对岩镇龙岗村2组龙观西路,占地面积约5亩,建筑面积3417.86平方米。长期以来,受助于福彩公益金资助的救助站承担着成都、甘孜州以及全市六县二区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接收、中转和护送任务。
特殊的家 温暖的爱
雅安市救助站内设计床位90张,分为办公区、救助区(成年男性救助、成年女性救助、男童救助、女童救助、妇女维权救助)、生活服务区、未成年人教育区、安全保护区、医疗服务区、后勤保障区七大功能区。从领导职责到各科室职责,从受助人员入站到离站程序,从学习制度到承诺制度,救助站都做了明确规范,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查、有法可依。救助站还坚持党务、政务公开制度,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参与办理政务,严格办事程序,增强政策以及办理政务的透明度;坚持党风廉政测评制度,每年定期召开班子民主生活会,着重抓好述廉评议环节。
2012年5月1日,雅西高速顺利贯通,流动人口急剧上升,加上雅安市多民族聚居,流动人口中以藏族、彝族居多,给雅安市救助管理工作带来新的压力和挑战,但与此同时雅安市的救助量却有较大增长。2012年救助站共接待求助人员530人,其中到站接受救助344人(男性受助人员287人,女性受助人员57人),街头临时劝导救助186人,未成年救助人员44人。护送80名受助人员返乡。提供医疗救助15人,其中危重病人1人,精神病院住院治疗3人。寄养在福利院1人。
采取多种方式 扎实开展救助
救助站采取社区联动的方式开展救助工作,充分发挥社区、街道办事处等基层组织的作用,与社区、街道办事处召开定期联系会,互通信息。对呆、傻等青少年群体建立信息管理台账;防范虐待、遗弃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防范强迫其外出流浪现象。对流浪到本地的人员及时登记造册,及时向救助机构反馈;鼓励、倡导社会组织和市民主动引导、护送流浪乞讨人员到救助管理机构或告之救助管理机构,形成整个社会都关爱、帮助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氛围。
2012年年初,救助站制定了整个年头的救助计划。每周都定期、不定期对城区主要街道、车站等区域进行巡逻。对街面流浪人员主动询问、劝其自愿到站接受救助;对其不愿到站接受救助的给予一部分水、食物;对一些职业乞讨人员,采取劝阻告诫型劝导。
救助站积极组织落实“接送流浪孩子回家”专项活动,在车站、城区主要街(路)口张贴了宣传标语和求助电话,救助车辆在流动救助的同时向市民宣传有关政策、法规。活动的目的旨在让更多市民参与进来,用社会的力量让更多的弱势群体得到相应救助。活动中,一旦发现疑似流浪未成年人,站内工作人员主动上前攀谈,如是流浪人员,劝导其到站接受救助,联系其监护人并护送回家,确保街面无流浪未成年人出现。2012年共接送42名流浪孩子回家。
随着严冬来临气温骤降,为防患于未然,救助站高度重视,成立了“暖日行动”组,将职工分为三组,实行早、中、晚三班制巡察救助。巡察地点为城区各条街道及桥梁、涵洞、车站、流动垃圾箱、生活垃圾堆放地等流浪乞讨人员集中和救助死角等重点区域。
拓展救助职能 妥善解决安置
救助对象安置工作是救助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对于防止救助对象再次流浪,确保救助工作取得实效具有重要意义。
在未成年人安置方面,做好流浪未成年人的入站需求评估,在需求评估的基础上进行分类安置。具体做法——流出地家庭寄养:对于缺乏有效监护,能查清基本情况的儿童,由流出地相关机构对儿童进行家庭寄养;流出地长期安置:对于查清基本情况,有家难归的儿童,及时与儿童家庭、当地政府或民政部门联系,找出有家难归的原因,想方设法让孩子回家,在当地相关部门的协助下,使儿童重新融入正常生活;流入地社区临时安置:对于查清基本情况的儿童,由于各种原因屡送屡返、有家难归的,以及查不清基本情况还没有得到福利机构安置的,由临时安置分中心进行安置;流入地福利机构长期安置:对查不清基本情况的孤残儿童,在规定时间内报市民政局批准,由流入地儿童福利机构对孩子进行长期安置;流入地家庭寄养:对查不清基本情况的正常儿童,由未保中心对孩子进行心理康复训练,民政局审查批准后,对孩子进行家庭寄养。职业技能培训后就业安置:对于14岁以上,有一定文化基础知识,愿意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流浪儿童,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技能培训,然后实行就业安置。
在成年人的安置方面,救助站也是在需求评估基础之上,探索出多种安置渠道。努力创新工作方式,延伸救助职能,拓宽服务领域,充分保障流浪乞讨人员的基本生活权益。通过整合受助对象的社会资源,恢复政府及家庭支持功能。
【点击】
我们一直在努力
过去一年,雅安市救助站主动承担整合社会资源,发挥救助潜能的责任,采取多种方式,建立多种救助渠道和合作体系,全力救助社会弱势群体。2012年6月14日,救助站与四川农业大学学生联合开展“关爱儿童,拒绝流浪”活动,当日发放宣传单800余份,回答市民提问50余次,社会反馈甚好,活动期间还成功救助一名在场围观的雅安碧峰峡镇未成年女孩邓某某,并将其护送到亲人身边。雅安市救助站与四川农业大学社会工作系在青少年社会工作、家庭社会工作、妇女社会工作等领域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进一步拓宽了雅安市救助领域,确保救助服务工作迈向专业化。
【镜头一】
福彩公益金温暖无父无母的未成年
汉源县一名无父,且不知母亲去向的未上户未成年人,救助站通过和汉源县民政局、公安局以及该未成年人所在的乡镇政府、派出所、村社多次沟通、商议,最终使其成功上户,解决了户籍问题。但由于该未成年人无人照料、看管、教育,为了使他能够像正常孩子一样享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救助站及当地政府、村社数次找到其大伯,做通其思想工作,并承诺用广施仁爱的福彩公益金给予他们一些补助,最终他自愿担负起照顾、监护该未成人的责任和义务。
【镜头二】
无户口年老流浪人员得到救助
2012年2月,一名86岁无户口老人受到了救助站的关注,救助站在详细了解该老人情况后,努力帮老人达成愿望,最终为老人成功上户,并护送到芦山县清仁敬老院进行妥善安置。但这个救助过程是漫长而艰辛的。说漫长是因为从救助该老人到最终妥善安置历时长达半年,远远超过救助条列规定的10天期限;说艰辛是因为为其上户的难度大大超出了救助站的能力范围。
该老人的身份具有特殊性,他于1941年参加革命工作,但是也因犯错,曾于1957年、1984年先后两次入狱。首先,救助站找到雅安监狱给予补办他的释放证存根;但其落户问题却因涉及单位众多,历时多年而成为一大难题。站内工作人员多次咨询相关单位,积极准备所需资料,不断上报材料至各单位,经历等待回复、修改材料、继续上报等阶段,终于在市民政局向川西监狱承诺将对该老人进行永久性的妥善安置后,川西监狱为其提供上户证明,到芦阳派出所成功上户。接下来,芦山县民政局对其进行了妥善安置。
【镜头三】
流浪母亲“死而复生”
2012年8月22日,青白江救助站致电请求救助站协助查找雅安望鱼镇的高加怀,据称高加怀的母亲高秀英(患有间歇性精神病)现在正在青白江救助管理站。救助站接到请求后,立刻进行实地查找,找到在雅安市城南信用社的高加怀,但据其称其母在17年前已过世。经工作人员再三确认,安排高加怀与其母亲通电话,并请青白江救助站发送其母照片后,高加怀怀着激动的心情,确认其是自己的母亲。8月28日,高加怀带着亲人同救助站工作人员一道前往青白江救助站接高秀英回家。在送他们返回家园之时,救助站对她的家庭进行彻底了解后发现,高秀英家庭异常困难。高秀英68岁的丈夫一筹莫展地流着眼泪,不知道接下来的日子该如何过。救助站为了缓减高秀英及其家人的生活困难,特向雨城区民政局及望鱼镇政府说明情况,希望能将高秀英及其家人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范围,以减轻高秀英及其家人的生活困难。救助站后又对他们一家进行跟踪回访再救助,并给予一定资金救助,保障基本生活和基本医疗。现如今,高秀英的病情在家庭的温馨环境下有所好转,她自己很勤快,同丈夫做些农活,加上一些补贴、补助,现如今他们一家其乐融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