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回眸】
2013/1/21
参保养老不“扯拐”
本报讯 “现在日子好哦!国家还给我们发养老金。”说起新农保,遂宁市安居区安居镇双林桥村一组村民曾大友乐开了花。日前,在他家院坝里,当地村民们围着记者,讲述这项惠民政策带给自己的好处。
2009年,我省试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安居区是全国首批试点地之一,曾大友和老伴苏高菊当年共领到基础养老金1320元。
79岁的陈玉蓝拄着拐杖来到曾家院坝里,大声对记者说:“这个政策好!”陈玉蓝的儿子和媳妇都在成都做生意,孙女大学毕业后也在成都工作。最初参加新农保,陈玉蓝还经过了“思想斗争”。她给儿子媳妇打电话征求意见,儿子媳妇怕老人家上当。“村里开了大会,村干部挨家挨户上门来解释,说是政府的惠民政策,不会扯拐。”当得知户口在一起的儿子儿媳参加养老保险,陈玉蓝老人就可不缴费领取基础养老金后,儿子媳妇大力支持:买!现在,陈玉蓝老人每年有660元养老金。
背 景
“随着新农保的实施,农村群众‘养儿防老’的观念正向‘参保养老’转变。”遂宁市安居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事业管理局局长吴刚告诉记者。
2009年和2011年,安居区被国务院分别列为全国首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区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区。到去年12月底,已有26.6万人参加两项保险,约10.4万参保人员领取养老金,养老金发放率达到100%,去年10月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先进单位”。
我省于2009年试点新农保、2011年试点城居保。2012年7月1日,我省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截至去年底,我省参加城居保和新农保的人数达2829万人。(刘云飞)
日间照料中心让老人不孤单
本报讯 去年,我省创建省级养老服务示范社区93个,完成目标186%。
1月13日,隆冬时节。
在暖意融融的空调房里,一群老人正在下象棋、练书法、看电视。这是宜宾市南溪区罗龙镇兴隆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距离65岁的老人戴树阶家仅有几分钟的步行路程。
戴树阶的3个子女全都不在身边,若是以往,这样的季节里,像他这样的空巢老人只能每天在家里围着一炉火,从天亮守到天黑。
这样的日子已成为历史。“现在每天上午来照料中心,吃了中午饭和晚饭,晚上再回家去住。”戴树阶告诉记者,每月只需交100元,就可以在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享受各种文化体育设施,每天还吃两顿香喷喷的营养饭菜。重要的是,和其他30多名空巢老人在一起,“再也不孤单了!”
在罗龙镇,随着罗龙工业园区加快建设,该镇兴隆社区农转非人员较为集中,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287人,其中近一半是空巢老人。
社区启动了居家养老服务。2012年初,建筑面积750平方米的兴隆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成投入使用,中心的专职服务人员和20余名爱心志愿者,能够为社区老年人提供日间生活照料、护理陪伴、配餐送餐、医疗保健、文体健身等综合性服务。中心居住、就餐制度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为老人建立了健康档案。
在南溪区南溪镇紫云社区,60岁以上的老人有680余人,超过社区总人口10%。为此,紫云社区成立了日间照料中心。70多岁的廖显成老人腰椎不好,中心服务人员就让她每天坐在医疗保健室的按摩椅上接受按摩治疗。“身体好多了,心情舒畅了。”廖显成乐呵呵地说。“我们还要继续完善设施,提高服务质量,把日间照料中心真正建成老人们的快乐家园。”紫云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主任顾利说。
去年,我省实施积极老龄化战略,注重发挥家庭和社区功能,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培育壮大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完善老龄事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努力实现“六个老有”工作目标,确保老年人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促进老龄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宋开文)
|